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會化媒體時代地方戲傳承方式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環境下,地方戲的搶救性保護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靜態式的保護難以從根本上扭轉地方戲走向消亡的趨勢。讓地方戲重新回到大眾的視線中,活態傳承才是最好的保護方式,社會化媒體開創了全新的社會形態和交往模式,改變了傳播格局和受眾接受方式,從而影響了藝術創作、傳播的方式,也給地方戲曲的傳承帶來了新的契機。
【關鍵詞】社會化媒體;網絡傳播;活態傳承
社會化媒體的到來在社會工作、生活中具有變革性意義,它開創了全新的社會形態和交往模式。社會化媒體時代將獨立的個人在不同的平臺連接起來,媒體成為社會的連接組織。①可以依托媒體平臺探索如何提升非遺傳承主體的傳播效果,創新傳承方式,提升傳播力度,最終實現由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的轉變。就這一議題,社會化媒體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社會化媒體(socialmedia)又被稱作社交媒體,指的是互聯網上“基于用戶社會關系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臺”。②社會化媒體覆蓋的應用范圍包含了很多領域,其核心要素是“人”“關系”“內容”“分享”。針對非遺傳承來說,通過傳承主體自媒體平臺的建立凝聚大批有共同興趣的愛好者,形成網絡趣緣群體,在群體的交流與分享中提升話題的活躍度,提升趣緣群體的歸屬感與認同感,進而為非遺的活態傳承開辟一條道路。
(一)人的興趣是社會化媒體發展的原動力
網絡時代最重要的資源就是注意力,而如何抓住人的注意力?呈現人的興趣點便是很好的一種方法。人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及需要選擇社會化媒體類型,媒體滿足度越高其就越受到歡迎,因此個人的興趣就成為社會化媒體發展的原動力。微信不斷升級更新,從基礎的聊天功能,發展到發紅包、搜一搜、搖一搖、看一看、拍一拍等社交互動功能,每一次更新都提升了用戶的體驗,滿足了用戶不斷升級的興趣要求。因而,今天我們應時刻把觀眾的興趣與需求作為媒體內容的核心。
(二)關系的存在是社會化媒體運行的前提
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通過連接關系把原本獨立的個體組織在一起,形成基于共同興趣愛好的社區,由此便形成網絡趣緣群體,這個虛擬社區給人們提供了分享、交流的平臺,使成員更加有歸屬感和榮譽感,進而激發個人更樂意去貢獻內容、反饋信息,提高社區的活躍度。社會化媒體由傳統的線下“面對面”交流轉變為網絡虛擬社交,以“群體認同”為基礎激活了個體的傳播欲望和興趣。如筆者加入的“戲曲碼頭”微信群,成員基本維持在150人左右,成員遍布全國各地,有專業演員也有戲迷朋友,經常會在群中分享戲曲唱段,交流戲曲知識。
(三)分享信息因社會化媒體被激活
社會化媒體時代形成了新的網絡集群組織,傳播形態由政府及主流媒體主導的“中心化”演變為“去中心化”,在自己熟悉的網絡社區中,個人的傳播欲望被激發,精英話語權被打破,大家成了平等的信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人們在信息分享與資訊交流中展開社交,并重塑自己的形象、確認自身的價值。進入社會化媒體應用的時代之后,大量自媒體平臺爭先涌出,以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為例,其迎合了社會普通年輕人對于自我表達的需要,普通人的價值被釋放,激發了人們對自我的表達,只要有能聯網、能拍視頻的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直播交流。關注、點贊、評論、分享等交互行為成為抖音、快手社交的基本準則,人們在輕松互動中改善和維護人際關系,智能手機終端的發展更是讓分享變得無處不在。疫情期間出現的戲曲作品大多是通過社會化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如微信、微博、抖音、博客等,在以興趣為基礎的戲迷群中共享信息,眾多戲曲作品如《抗疫情》《迎來花開春滿園》《打不贏這一仗不把家還》《抗疫防騙必打贏》等廣泛流傳,戲迷進行各個版本的改編創作,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從而增強了戲曲藝術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二、網絡傳播模式的演進過程
新媒體技術不斷向前發展,也促使網絡傳播模式出現了兩個階段,從以Web網站為主要平臺的“大眾門戶”模式,發展到今天由用戶生產內容,并以爆炸式增長的頻率所形成的人際關系網絡,即“個人門戶”模式。社會化媒體為非遺傳承主體提供了多元的傳播渠道,以社交和分享推動非遺文化持續獲得關注。
(一)以Web網站為平臺的“大眾門戶”模式
以Web網站為平臺的“大眾門戶”模式是“一對多”的模式,以單一內容面對眾多用戶群體,網站是權力的中心,是傳播內容的控制者,通過網站內容來聚集用戶。網絡傳播內容呈現出明顯的“中心化”傾向,因此“大眾門戶”模式下的網絡傳播提供的是單向的信息輸出,缺乏對用戶個人興趣的挖掘,不能活躍網絡信息交流。
(二)以用戶連接為平臺的“個人門戶”模式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新的門戶時代到來——“個人門戶”時代。“個人門戶”中每一個用戶既是信息的傳播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個人門戶”模式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各類平臺上,用戶在不斷塑造自己的角色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通過平臺分享自己的內容,并以爆炸式的傳播方式聚集一批粉絲,打破名人對粉絲的壟斷權,普通群體也可以享有平等的交流話語權,作為“談資”的資訊分享反過來也不斷推動著人們對某些內容持續關注。在“個人門戶”的傳播過程中,人人擁有平等的傳播權,大家都在努力經營,形成自己的影響力,因此是對傳統的傳播格局“中心化”的顛覆。以用戶連接為平臺的“個人門戶”模式為非遺傳承帶來了無限可能性,伴隨著微博、微信等平臺的興起,自媒體成為當下非遺傳承的一個有效途徑,微信平臺有微信群、朋友圈、公眾號三個傳播空間,通過其強大的社交功能對地方戲進行話題營銷和推廣,能為地方戲拓展傳播空間。微博最大的特點是話題,通過微博發起話題或參與話題討論提高話題的熱度和排名,從而吸引大家注意,提高大家的參與性。各種視聽平臺花樣繁多,以其視聽綜合的優勢在地方戲的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通過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能夠增強互動性,通過紀錄片、微電影等短視頻方式能夠提升地方戲的趣味性,能夠拉近與年輕觀眾的距離。社會化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媒體,人人都可以開辟自己的“個人門戶”,這為非遺的傳承提供了多重網絡空間。
三、從傳統保護方式向活態傳承轉型
隨著2007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熱潮的興起,地方戲已重新活躍在大眾的視野中,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的非遺保護措施,如對地方戲曲文獻資料進行整理、為地方戲劇團演出提供經濟扶持、對演出劇目的編創更新進行引導等,但是靜態式的保護不能解決地方戲發展的根本問題。只有將地方戲重新放在民間鮮活的土壤中,放在觀演交流、鄉民傳唱的氛圍中才能使地方戲真正活起來,傳承下去。河南省地方戲落腔于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亟需解決的是其傳承和發展問題。豫劇的發展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好的借鑒。民國四年(1915年)《河聲日報》記載“最盛行于下等社會……僅流行于荒村鄙邑”。可是這個土劇種,卻得益于以樊粹庭為代表的一批戲曲理論家,以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為代表的一批表演藝術家,再加上近些年《梨園春》的大力宣傳和推廣,在半個多世紀里,成為全國劇團最多的大劇種,③其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保護傳承人就是延續文化的血脈,非遺文化中的手工技藝、節慶習俗、口頭文本等無不與傳承人有關,因此保護非遺就是保護傳承人。對瀕危非遺年事已高的傳承人開展搶救性保護,這樣的保護只是關注了少數群體,只是注重了對文獻資料的搜集、對口頭文本的整理、對表演傳統的發掘,但真正的地方戲是存在于舞臺上的,存在于觀演互動交流的氛圍中。搶救性保護注重政府對地方戲的財政支持,幫助其渡過當下難關,但地方戲更應面向市場,在市場競爭中奪得自己的觀眾。所以再持久的搶救性保護也無法實現可持續性傳承。活態傳承是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中進行傳承與發展的方式。相較于以往的搶救性保護,活態傳承更加強調回歸生活,更加強調社會大眾的參與性,“在目前的非遺保護中,需要從非遺的特性出發,將生命原則、創新原則、整體原則、人本原則、教育原則相結合,確保被保護對象不僅僅是被留存,而是繼續保持‘生命力’,在此基礎上拓寬保護范圍,探索保護途徑”。④社會化媒體時代的眾多自媒體平臺為戲曲開辟了新的傳承空間,可以通過各種虛擬社區在網絡趣緣群體中進行傳播;通過微信在有著強連接的生活周邊中進行傳播;通過微博提高話題熱度,在網絡輿論中提高關注度;通過視聽平臺創新地方戲形態,在互動交流中吸納更多的潛在關注者。戲曲傳承的線上空間在不斷拓展,線下空間也同樣需要改進,通過地方公共文化空間的開辟給戲曲愛好者提供活動的場地;通過戲曲進校園等活動增強青年學生對于戲曲文化的認同感;通過虛擬文化館、VR技術等的運用,使傳統戲曲和現代科技相結合,帶來全新的體驗等,讓戲曲活起來,才是保護搶救傳統戲曲的最高理念。
四、結語
地方戲在非遺保護的熱潮中已經開始重新煥發生機,落腔起伏跌宕的命運告訴我們,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傳統文藝場域必然受到沖擊,墨守成規只會讓戲曲成為遺產。社會化媒體時代大眾傳播方式的變化,給地方戲的傳承提供了新的契機,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手段對地方戲加以宣傳和營銷,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傳播機制,戲曲才能活態傳承。
參考文獻:
[1]彭蘭.社會化媒體理論與實踐解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劉洋.活態傳承是對傳統戲劇最好的保護[N].河南日報,2015-12-03.
[3]蒲嬌.從“活態保護”論非物質文化遺產觀的轉變[D].天津:天津大學,2009.
作者:劉影 單位:安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