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不僅是教師立德樹人、傳承知識的內在要求,也是課程教學的點睛之筆。著眼于“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對教學目標、教學素材、載體建設及思政教學考核等方面進行了分析,介紹了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方案,并指出教師是思政教學的“第一素材”,為高校課程育人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電工與電子技術;思政教學;立德樹人;教學體系
0引言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因此,重視并加強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應成為高校教師的行動自覺。事實上,在工科課程中實施思政教學,不僅是教師立德樹人、傳授知識的內在要求,也是課程教學的潤滑劑,它能使枯燥的工科知識變得溫潤、靈動,在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家校情懷的同時,拉近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2]。“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是非電類專業一門重要的核心基礎課,包括基礎理論和器件應用兩方面的內容,這為教師開展思政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立足于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筆者進行了“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選取、與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及對思政教學的思考。
1“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
“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包括教學目標、教學素材、教學載體、課程考核等,如圖1所示。
1.1教學目標
課程思政的目的在于以德育人,讓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明事理、辨是非、知感恩,成為有利于國家、社會的有用人才[3]。課程思政教學包括以下教學目標。(1)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及工匠精神。通過介紹相關定律、定理的發現、探索過程,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思維;通過了解半導體器件、芯片、電機等元件或設備的發明、創新過程,培養學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2)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將課程內容與國家重大工程相結合,介紹我國在相關領域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參與國家重大工程的擔當意識[4-5]。(3)增強學生的家校情懷。將學科背景、校園文化等與課程內容相結合,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學校,引導學生熱愛母校、感恩母校。
1.2教學素材
電工學科是工科領域極為重要的一個分支,電工技術是現代信息社會重要的支撐技術之一。因此,應使學生明白,學習“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不僅要學習教材內容,還應站在歷史的高度,洞察相關理論,了解技術的探索、發現過程,以及科學發展的脈絡。此外,“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應用性、實踐性極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社會經濟發展等息息相關,筆者對相關知識點進行了適當拓展,巧妙地使之與國家重大工程、時政等聯系起來,實現思政與知識的有機融合。(1)介紹電工技術發展。電工理論包括許多著名的定律、定理,如基爾霍夫定律、楞次定理、戴維南定理等,這些定律、定理有時是一些物理單位背后的“故事”,可作為思政教學素材[6]。如講到正弦交流信號的頻率時,可就其單位赫茲(Hz)的來源,介紹著名的赫茲實驗,使學生對物理單位心生敬意。這樣的思政教學,既實現了知識間的關聯融合,也啟發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而在電子電路中,二極管、三極管、芯片等常見器件的發明、創新過程同樣離不開科學家、工程師艱辛的努力和探索。如當初愛迪生為篩選白熾燈燈絲材料,歷經千百次的嘗試,雖屢屢失敗,卻毫不氣餒。通過這樣的案例向學生展示,這種孜孜不倦的探索、鉆研精神與當下提倡的工匠精神是遙相呼應的[7]。(2)回顧國家重大工程。在課程的教學中,選取機電、信息技術等領域的一系列國家重大工程作為思政教學的案例。如中國高鐵系統中,牽引變流技術、電機及電機控制技術等與“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知識體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開展思政教學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素材。在講到整流電路時,可拓展介紹單相PWM整流電路在動車牽引變流系統中的應用[8],如圖2所示。通過PWM整流電路的引入,一方面與課程知識無縫對接,加深了學生對整流電路的認識,開闊了學生的學術視野,使其對設備功率因數、電網諧波污染、能量回饋等概念有了全新的認識;另一方面,教師也可順勢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簡單介紹我國高鐵事業近年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科技報國的擔當意識。(3)引入時事話題。為學生引入我國在疫情防控期間所取得的各項成績。如在講到靜態工作點的穩定內容時,將疫情防控與三極管放大電路的設計巧妙結合起來:電路設計的3個環節與查驗人員的3個問題進行類比(見圖3),使學生在學習電路的過程中感受到防疫工作人員的艱辛,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環境。(4)校園文化。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家校情懷。筆者結合課程內容,教育學生熱愛母校、感恩母校。例如,在講到三相電路功率時,引導學生關注學校一天的用電量,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促使其養成節能降耗的好習慣。此外,教師也應多關注學校的發展,如學校與相關單位、產業的合作、融合,優勢學科、重點實驗室的創建等,都可以作為思政素材,使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更加關注學校、國家產業的發展。
1.3載體建設
“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內容寬泛,可挖掘的課程思政教學資源非常豐富,受課時所限,這些教學內容不可能在課堂上一一展開。因此,筆者將一些故事性、文字性思政內容體現在教材、課程網站等載體中,以方便學生自學。如在教材的相應章節以科學發展史、最新工業成就介紹的形式引入思政教學元素,并在課程網絡平臺上構建“思政專區”。此外,筆者重視載體建設過程中的師生互動,鼓勵學生參與其中,群策群力,一起豐富、完善相關教學資源。
1.4思政教學考核
課程思政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建立科學合理、多元化的思政教學考核方案。(1)試題考核。思政教學同樣涉及知識的分析、推理,在考核中應適當體現。例如,選取相關科學史的片段進行測試,以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的掌握情況。此外,也可以選取一些典型的具有思政特色的工程案例作為論述題,如動車牽引供電系統的基本原理等,以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2)過程性考核。思政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知行合一,應更加重視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的表現,如翻轉課堂中展示出來的科學思維,課程設計、科創競賽中的合作精神等,都可作為思政考核的重要參考。
2課程思政的教學思考
2.1教學要點
在工科課程中開展思政教學,需要教師深入挖掘知識點背后的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課堂,積極拓展課程的思政資源,架設思政與課堂教學之間的橋梁,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9]。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采用沉浸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10],讓學生充分討論,做思政教學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在有限的課時中穿插思政教學,需要教師在宏觀上精準把控,既不能蜻蜓點水,也不能過多占用課堂時間。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引入思政教學,可以明顯提升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率,也便于教師實現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良性互動。
2.2準確把握“思”與“政”的關系
在工科課程中實施思政教學,包含“思”與“政”兩方面的含義。“思”可以理解為對相關知識的剖析、推理;“政”則是對學生的價值觀引領、人格塑造。在實施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應準確把握這兩者的關系,避免有“政”無“思”的教學[11]。根據課程內容,精心準備“思”“政”素材,并實現兩者的自然相融、無縫對接。
2.3重視教師作用
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然而,言傳不如身教。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應率先垂范,在日常教學中,精心準備好每一堂課,記住每名學生的姓名,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傾聽學生的學習訴求。因此,教師本身就是思政教學的“第一素材”。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增強自身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業高為師,身正為范”,只有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樹立了正面形象,為學生奉獻一流的課堂教學,思政教育才能順勢而為,入腦入心。
3結語
課程思政不僅是教師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筆者從“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出發,提煉并創新課程思政元素,拓展了課程教學資源,進一步豐富了課程思政的內涵。通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使學生在學習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全方位感受課程思政的熏陶,培養其愛國、愛校的情懷,增強其科技報國的使命感,實現了知識育人和價值引領的雙重目標。
作者:劉海春 翁曉光 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