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影對真實短時間事件的表達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真實事件受到電影制作者的關注,各國均有嘗試,改編的電影題材迥異、風格各不相同。國內對真實事件進行改編的電影在數量上也逐漸增多,往往都是大型的新聞事件,而有些事件發生的時間其實很短。本文聚焦在真實短時間事件的電影改編方法上,結合《解救吾先生》和《中國機長》,對電影從真實短時間事件到視聽藝術的轉化過程進行探究。
關鍵詞:電影;真實事件;短時間事件
近年來,國內很多真實發生的新聞事件受到人們關注,由此改編成的電影也得到可觀的口碑和票房。如2019年上映的《烈火英雄》改編自大連716大火事件;2019年的《攀登者》由中國登山隊兩次登頂珠峰的真實歷史事件改編;2018年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是根據2005年陸勇的真實故事改編;2015年上映的《湄公河行動》根據10.5中國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編。電影本身就是利用對事件、物象和聲音逼真的重現,對觀眾經驗進行喚醒的一種視聽藝術手段。電影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關鍵問題在于藝術家如何能以觀眾所不熟悉的方式和手段,完成對事件或人物形象的藝術性重塑。然而,在種種真實事件的改編電影中,有一些真實事件的發生時間其實很短,而電影則要用100多分鐘的時長來進行深入的挖掘和表達。比如,《解救吾先生》是2015年上映的一部懸疑電影,改編自2004年的吳若甫綁架案,從事發到最終的解救成功一共也不到24小時,影片卻用了106分鐘講述了一場解救吾先生的驚心動魄的警匪纏斗的故事。又比如2019年上映的《中國機長》,根據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機組成功處置特情的真實事件改編,從飛機擋風玻璃破裂到成功備降成都機場,整個事故時間僅僅34分鐘,而電影時長達到111分鐘。電影需要合理地強化真實事件中的沖突,擴大其張力使之戲劇化,既要滿足盡可能接近真實的表達,又要滿足觀眾對電影效果的期待。
一、挖掘情節:主線與多線統一
以講故事為目的的電影必然講究時間的延續以及敘事線應當以什么樣的邏輯發展推進。《解救吾先生》用案發多少小時來描述,《中國機長》用直接的時間點表示。影片的時間結構由事件按時間先后匯成一條完整的脈絡,加上剪輯手段,同時從幾個不同的視點來表現,幾條線同時敘述,這樣可以豐富同一個時間點的情節,擴展短時間事件可以呈現的內容。“我們曾給故事下過這樣的定義:它是按時間順序來敘述事件的。情節同樣要敘述事件,只不過特別強調因果關系罷了……要是問:‘什么是原因?’則是情節。”福特斯的這一經典表述同樣適用于短時間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多條線索的敘述方式,既可以割裂發展,也能達到劇情的完整統一,但他們之間具有因果性和線性的邏輯性。《解救吾先生》片中,以審問華子、營救吾先生的計劃、吾先生被綁架的狀態這幾條線索并列敘述,將事件的真實性和沖突性表達得淋漓盡致。《中國機長》中,以飛機艙內的事件發展為主線,基于擋風玻璃破裂這一特定的事件背景,推進了塔臺、軍事基地、控制中心、飛行愛好者幾條線索的同時發展,使劇情向既定的飛機成功備降結局推進。
二、人物刻畫:主體與客體結合
無論電影采用什么樣的方式進行敘事,都需要通過人物形象來體現,這需要通過人物的刻畫和人物之間的關系進行具象的表達。而對于短時間發生的真實事件中的人物刻畫,不僅僅停留于人物形象造型這樣外部特征的展現,更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情緒,乃至拓展不盡相同的人物關系。通過這樣的細化表現,才能更準確、更生動地把握短時間事件內體現出的人物光輝。作為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首先要對事件主體人物進行精準的把握。電影通常由小說、故事等文字形式進行改編,其中的人物都是平面化的,電影將他們立體起來、具象起來、生動起來。而真實事件中的人物是客觀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個體,已經通過新聞報道被人們了解,那么電影就要對這樣的人物進行多維度的了解,而非單純地塑造人物,使觀眾在觀看電影的時候產生親近感。對短時間的真實事件中的主人物形象的挖掘,一來是要盡可能真實地表現人物,二來要發掘人物背后的故事。比如《中國機長》中,開頭對機長劉傳建的家庭做了簡單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劉機長的家庭觀念,除了職責所在,也正是因為要回家給女兒過生日這樣的意念,使劉機長在氣壓稀薄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出現幻象的精神狀態下堅持了下來。其次,次要人物形象的表現對事件的整體推動發展也有不可小覷的作用。同樣在《中國機長》中,每個人的細節表現都在事件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副機長的協助、乘務長的沉著冷靜、乘務員的專業水準,他們肩負使命,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將飛機轉危為安。
三、空間場景:開放與封閉交互
開放空間與封閉空間的交互剪輯是將不同的空間場景剪接在一起,形成超越畫面本身的新意義,觀眾會在觀看這種剪接中,腦海里同時容納多個時空,從而豐富短時間真實事件的表達信息。封閉空間在真實事件中是實際的主題地點,在電影中運用封閉空間更注重表現敘事的功能,有其特殊的藝術魅力。《解救吾先生》片中的封閉空間主要指吾先生被關的農家小屋以及審訊室,封閉狹小的空間使事件的矛盾沖突緊湊而集中。電影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推動敘事的對白都發生在這兩個封閉空間之中。在這樣的封閉空間中,人物常置于畫面的幾何中心,觀眾更多地將關注點放在人物、對話、動作的表現上,更能凸顯演員精湛的演技和影片對事件發展節奏的把控。《中國機長》中的封閉空間主要是飛機艙內,如果細化還可以分割為乘客乘坐的飛機艙和飛行員所在的駕駛艙。整個事故的發生都在密閉的飛機艙內,觀眾不會聯想到飛機外的境況,同樣也使事件的沖突緊湊而集中。影片中有時還會用到人物的心理封閉空間來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通常這種心理活動的封閉性空間會與人物生死相關聯。例如在《解救吾先生》中,基于對人物背景的設定,吾先生曾當過兵,他想象自己趁機偷取罪犯的槍與綁匪激烈對戰的情景,要么你死要么我亡。適當運用虛擬的封閉空間,能夠進一步提升影片的敘事張力。與此相反,開放空間會引導觀眾關注畫面以外的內容,突破鏡頭畫框的局限性,使觀眾產生聯想:畫面外發生了什么?接下來會怎么樣?是誰在操控這些?《解救吾先生》以煙花、車流、移動的行車視線拉開帷幕,對于這樣一組流動而不穩定的鏡頭,導演沒有單單把視線集中在某一處場景上,而是疊加戲曲唱腔的音效,使觀眾瞬間產生不安和緊張感,同時為之后的街景、車內空間埋下伏筆。當然,無論是開放空間還是封閉空間,其表達效果還與構圖設計、光影效果、場面調度、人物造型這些要素密不可分。空間場景的調度使用是將真實事件轉化成影像效果的基本處理手段,只有交叉運用好開放空間與封閉空間,才有望對短時間真實事件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在真實短時間事件改編的電影中,除了以上手段是深入表達事件、豐富電影內容的方式外,敘事的蒙太奇手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枷鎖,是實現真實短時間事件改編成電影的關鍵手段。而在影片的結尾,通常會加入真實事件的照片或紀實片段,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改編也是有理可依、有跡可循的。影片情節的合理設置離不開事件發展的真實性,總之,只有善用電影的視聽語言和藝術手法,才能將電影藝術與真實事件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顏純鈞.電影的讀解[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
2.李冬梅.電影敘事學視角下的《解救吾先生》[J].電影文學,2016(14):88-90.
3.雍晴,唐雪蓮.影像敘事風格及表現方式的歷史維度[J].電影文學,2011(11):21-22.
4.[英]愛•摩•福斯特.小說面面觀[M].蘇炳文譯.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
作者:肖菲 單位:江蘇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