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區音樂教育發展路徑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音樂是最高、最自由、最人性化的藝術。本文通過運用文獻資料法、例證分析法、問卷調查法,梳理剖析了湖北小城鎮社區音樂教育存在的形式偏離生活化、管理主體空心化、地域發展失衡化三個傾向性問題,提出了推進小城鎮社區音樂教育發展需要國家政策扶持力、音樂資源吸引力、居民需求拉動力的三種動力模式,以及走地域特色發展、人才驅動發展、社區共榮發展的三條對策路徑。
【關鍵詞】小城鎮社區;音樂教育;發展路徑
一、湖北小城鎮社區音樂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湖北小城鎮社區音樂教育由于起步晚、自身底子薄、規模小、情況復雜,尚處于成長期,未來發展任重道遠。
(一)缺乏民眾參與,音樂教育形式偏離生活化
小城鎮人口密度大于農村、小于城市,社區構成情況復雜多樣,居民多數來自輻射圈內的農村社區,鄉土觀念逐漸淡化,思想比較保守,文化素質較低,生活方式簡單、節奏慢、消費水平低,不易接受新事物,居民交往面窄,缺乏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參與意識不高。社區音樂文娛活動貧乏、音樂教育活動類型單調,缺乏自身的特色,時代感、生活感較弱,音樂教育受眾人群多為老年女性,教育內容和活動形式不能廣泛受到社區各個年齡階段的關注和歡迎。
(二)缺乏人才助力,音樂教育管理主體空心化
音樂教育組織管理結構成為空架子的體現之一是社區音樂文化人才匱乏,據調查統計,湖北省W縣現有12個鄉(鎮)先后建立了12個文化站,現有人員20多名,其中有5個鄉鎮無文化員,7人離崗創業。二是音樂教育師資力量薄弱,社區教育者普遍存在兼職狀況,專業能力、音樂素養較低。三是社區音樂文化教育管理、協調體制未建立起來,有些社區雖然設立了音樂教育管理、協調組織,但過于軟弱、松散,形同虛設。
(三)缺乏資源配套,音樂教育地域發展失衡化
湖北小城鎮分布東密西疏,城鎮規模結構兩頭大、中間小,規劃、布局不合理,缺乏集聚效應,音樂教育水平呈中東部向鄂北、鄂西、鄂西南小城鎮逐次遞減的梯度特征,音樂教育地域發展極不平衡。這些地域中,多數小城鎮在發展進程中,偏重基本生活設施建設,對教育資源的統籌力度不夠,缺乏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的相關法規政策,忽視音樂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如:湖北省W縣只有2.2%的社區設施基本齊全、48.2%的條件一般,49.6%的很不完善,這種短板效應和失衡狀態,制約了小城鎮社區的全面建設。
二、湖北小城鎮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的動力模式
推進湖北小城鎮社區音樂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扶持力、音樂資源吸引力、居民需求拉動力的共同作用。
(一)國家政策扶持力
政策扶持是小城鎮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的強大外部推動力,應秉持“寬”“扶”兼濟原則,在小城鎮社區音樂教育的幫扶激勵過程中,明確政府的定位、作用與職能,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尊重客觀規律,強化服務、加強引導,統籌考慮政策供給、扶持進度和扶持效果,逐步形成符合地域特色的政策保障機制和政策驅動效應。
(二)音樂資源吸引力
湖北省民間音樂按地域和特色分,可歸納為鄂西南、鄂東北主次色彩區,鄂中南并列色彩區以及鄂東南、鄂西混合色彩區,在民歌、戲曲音樂、曲藝音樂、道教音樂等方面有豐富的成果,蘊涵著各地域的風土人情、審美情趣,其五音雜處、音調獨特,極具有楚風漢韻的文化特質,充滿民語鄉韻、通俗易懂,廣受當地民眾的歡迎和推崇,成為發展荊楚文化、鄉土文化的優質資源,也為小城鎮社區音樂教育提供了豐富題材和不竭源泉。
(三)居民需求拉動力
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以及社區人口結構、素質、規模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民眾對音樂藝術的追求也不斷增加,傳統原始歌謠、音韻已不能滿足社區居民對音樂文化的追求。社區民眾構成復雜、層次不一、興趣不同,在音樂活動訴求和音樂教育期許上參差不齊,如何解決這些差異,滿足民眾在音樂活動中形色各異的需求,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
三、推進湖北小城鎮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的路徑探索
加強社區音樂文化建設和教育實踐,目的是把音樂引入小城鎮社區,在借鑒國外、省外經驗的基礎上,推動區域性、地方性民族音樂文化在湖北小城鎮社區層面的普及,最大限度地發揮社區音樂教育的導向、凝聚和培塑功能。
(一)因地制宜,一區一策,走地域特色發展之路
一是發揮區位優勢。湖北小城鎮一般位于城鄉接合部的水陸交通沿線,作為鄉頭城尾,其區位優勢和基礎設施對周圍鄉村的集聚、輻射和帶動功能以及城鄉結合的社區文化和生活方式,在社區音樂教育發展中作用明顯。要因地制宜,依據小城鎮的地理位置和經濟水平找準切入點,一區一策,繼承鄉土傳統,創建自身風格,形成區域特色。二是發揮人文優勢。尊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發展選擇,深挖小城鎮本土的傳統藝術、傳統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風情等人文資源,從中提煉社區文化精神,加大社區音樂教育的宣傳力度,激發居民參與意識、學習熱情和文化自覺。三是發揮制度優勢。小城鎮社區投資成本低、體制包袱輕、激活潛力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是推進小城鎮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的關鍵,黨和政府始終堅持群眾路線,代表最廣大民眾所急、所想、所需,可以調動和組織一切社會資源,激發和支持小城鎮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的內在潛力。
(二)體系支撐,共育共建,走人才驅動發展之路
一是強化理論牽引。倡導對小城鎮社區音樂教育進行實證調查、課題研究、案例分析,對社區音樂理論進行總結、揭示,在院校建立小城鎮社區音樂教育課程,總結楚風漢韻特色的音樂表演藝術理論,結合藝術實踐,為政府提供理論指導和政策依據,破解當前小城鎮社區音樂教育無法可依、無規可行的困局。二是延伸教育鏈條。推行雅俗共賞、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和居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度融合校、企、社區多方合作,開展院校音樂教師輪崗從事校外社區音樂教育工作的探索,構建集社區、學校、團體、家庭、民眾“五位一體”的開放式的教育體系,以利教學相長。三是優化育人機制。配備有文藝專長、熱心于社區音樂教育的專職工作人員參與團隊的管理工作。健全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的機制,培塑一支社區音樂文化專業人才隊伍,提升社區音樂教師的人文素養,提高社區音樂教育的普及水平,充分調動和共享社區的人才資源和師資力量,通過加強社區間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提高社區音樂文化的品位和檔次。
(三)精準幫扶,互助互惠,走社區共榮發展之路
一是持續加大政府投入。大力推行惠民、助學、資教的政策舉措,在經濟上給予投入,在情感上給予關懷,在運行上給予扶持,籌建諸如社區音樂廣場、群藝館、文化館、文化中心等硬件設施,創辦社區學院、培塑中心、音樂社區、網絡平臺等教育實體,給社區音樂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二是精細管理音樂社團。政府各部門之間應建立起一體聯動機制,協調、服務、管理和發展社區的專業機構、音樂社團、組織協會,積極動員社區民眾參與音樂教育建設、監督和管理,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營造健康的活動秩序與濃厚的文藝氛圍。三是推進“四眾”(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助力。積極引入市場機制,鼓勵多元參與、多措并舉,為社區音樂教育出力、籌資、獻策,借力“四眾”新型平臺,不斷完善多元化融資體系,促進社區共享共建、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袁中金.中國小城鎮發展戰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度博士學位論文.
[2]李莉莉.我國社區音樂教育的基本現狀與發展思路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度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王晶晶 單位:湖北工程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