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走轉改背景下電視新聞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走轉改”對電視新聞記者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走轉改”活動,是黨和政府為了糾正和整治新聞界以前普遍存在的浮躁之風、低俗之風、虛假之風,強化新聞媒體“喉舌”功能、社會輿論正向引導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凸顯新聞媒體服務百姓民生、服務經濟建設、服務社會發展的價值所采取的重大舉措。“走轉改”活動對電視新聞報道及廣大記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期待并鼓勵更富有改革意識的創新行為。在“走轉改”活動的號召下,廣大電視新聞工作記者深入思考創新路徑,積極開展創新實踐,一改過去埋頭于辦公室做新聞、低首在電腦前“復制”新聞的作風,帶著對新聞事業和廣大群眾的深厚感情,走出辦公大樓、走出文山會海,深入企業廠礦、走到田間地頭,用“鏡頭”文字來忠實記錄時代變遷,帶一顆真心來傾聽廣大群眾心聲,制作出優秀的電視新聞作品。
“走轉改”強調的是“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對以往新聞報道工作中的一些問題的改進,是對電視新聞記者工作不足的糾偏,筆者認為,電視新聞記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開展創新工作:
2.1由“上”向“下”
“基層”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根基所在,是電視新聞報道所應關注的重點領域。“下基層”,具體是指廣大電視新聞記者要深入到群眾之中,真正地體察民情、反映民心、張目民意,改變過去那種浮在表面、飄在上層,只能依靠間接獲取新聞信息的做法,從新聞發生的第一線來搜集最新鮮的新聞素材、記錄最真實的新聞影像,制作出群眾樂于了解、期待看到的新聞作品。
2.2由“虛”向“實”
整改“作風”一直是黨和政府所關注的重要工作,反映在新聞界,就是對電視新聞記者的工作作風和報道習慣進行糾偏,革除以往新聞報道實踐活動中可能存在的“虛而不實”弊端,做到關注真實社會、記錄真實事件、描述真實情態,使電視新聞節目實現“虛”向“實”的轉變,真正“腳踏實地”、“落到實處”,這同樣也是電視新聞記者對自身職業操守的堅持。
2.3由“淺”向“深”
改“文風”,提高電視新聞報道的力度、厚度和重度,是電視新聞記者創新工作的重點所在。隨著社會主義精神和物質文明建設的雙豐收,廣大群眾的知識層次、文化素養和審美要求的不斷提升,以往那種只記錄和報道事實的電視新聞報道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廣大群眾的收視需要,也未能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引導社會輿論導向的功能。電視新聞記者要不斷充實和完善自身的知識和經驗體系,從紛繁復雜的社會亂象中把握住事實本質,引導廣大群眾深刻思考、正確認識、堅定立場,完成新聞報道的使命。
3“走轉改”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工作創新策略
在“走轉改”各項工作的要求下,廣大電視新聞記者積極探索、努力踐行,力求探索出電視新聞工作的新路徑,努力踐行電視新聞工作的新策略,力求推動電視新聞報道的創新式發展。
3.1做到一個“勤”字
世間無難事,唯有“勤”字高。電視新聞記者所面對的是頻頻發生的新聞事件、處理的是雜亂無序的新聞線索、探索的是隱匿至深的事實本質,工作強度和壓力巨大。只有真正做到“勤”:勤走,走向田間地頭、走進百姓民居、走到群眾中間,讓自己手中的攝錄機記錄下真實的影像;勤看,認真發現、仔細觀察,力爭把握每一次報道的契機;勤問,多問、多打聽、多了解,全面掌握新聞事實的資料;勤思,多思考、多質疑,作為導向型的新聞媒體,決不可不可人云亦云,不可盲目追從,要有科學精神和質疑能力,為能夠解答群眾求疑惑而不懈努力。
3.2奉獻一顆“公”心
維護電視媒體的公信力,打造良好媒體形象,是電視新聞媒體機構和工作者所承擔的重要責任。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利益至上”、“金錢開路”等不良思潮逐漸抬頭,電視新聞記者面對著更加復雜的社會環境,應對著更具誘惑力的利益糾葛,只有堅持“捧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職業操守,才能扛得住“壓力”、經得起“考驗”,思維才能更加活躍,行為才會更加坦蕩,才能不斷實現自身職業發展與新聞事業的共同突破。
3.3具備一雙“慧”眼
隨著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多種思潮、多方利益、多種路徑,使社會現象更加復雜多變,難以把握。電視新聞記者只有具備一雙“慧眼”,在頭腦中建構起理性判斷機制,才能做好對一些新聞事件進行科學、理性地判斷和解讀,才能從更加新穎、全面的視角解讀新聞事實,把握新聞事件的癥結所在和關鍵問題,才能使整個電視新聞節目制作呈現出鮮活的、創新的發展態勢。“走轉改”活動的開展,為電視新聞媒體發創設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也為廣大電視新聞記者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電視新聞記者通過走轉改,增強了對社會情態和群眾民意的了解,增進了與廣大群眾之間的真摯情感,轉變了自身的思想作風、報道理念和工作策略,實現了自身工作創新和突破,為我國電視新聞界引入了一股清新怡人的風氣,這對于推動我新聞事業及整個社會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作者:田紅艷 單位:長春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