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轉型思路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受制于廣告質量、選題新意和內容廣度的劣勢,電視民生新聞必須正視其正在遭遇的技術沖擊、渠道限制和認同匱乏三重危機。基于此,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應積極提升主流意識,從民眾、渠道和融合傳播等領域重新激活其傳播潛力,從而完成自身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民生新聞節目;困境;轉型;突圍
自2002年誕生以來,民生新聞節目作為一種“儀式、共同體和生活方式”[1]的建構者,成為人們收視選擇中備受青睞的對象。然而,對于任何電視節目形態來說,都要處理好守成與創新的關系。民生新聞節目發展困境的出現,究其根本,在于“創新”的缺失。這種缺失既有民生新聞自身發展的主觀原因,也有來自媒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多重外部因素。因而,直面發展困境,尋求突圍之道,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轉型勢在必行。
一、光環不再:民生新聞節目的劣勢審視
1.內容日常化。為了增加新聞的通俗性和貼近性,日常化的選題和內容成為民生新聞的首選。家庭瑣事、鄰里糾紛、生活難題等日常化選題在民生新聞中占據較大比重。這種內容上日常化的傾向,既是一種迎合民眾趣味的無奈之舉,也充分暴露了電視民生新聞內在的匱乏。深度報道能力、解釋性報道能力以及專業解讀能力的不足,共同促進了民生新聞“滑入”日常化的境地。“日常”的局限性顯而易見,因為“日常交往的空間相對封閉和狹窄,非日常交往的空間環境則較為開闊和理性”。[2]
2.選題重復化。“民生新聞節目選題的內容集中在普通民眾關注的社會安全、食品安全、醫療衛生、環境污染、城市建設、社會福利、政務環境等等關乎民生的基本問題。”[3]正因為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展改變了原有的傳播方式,電視作為新聞報道主要媒介的角色已經改變。在各種媒體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分眾化、細分化、窄播化等已經成為各大媒體的競爭詞匯。與此同時,廣大民眾也在媒介環境的沖擊下對新聞報道有了更加多樣化的需求。但民生新聞實踐難以回避選題重復問題。從江蘇電視臺的《南京零距離》到吉林電視臺的《守望都市》,再到貴州電視臺的《百姓關注》,幾乎都難以逃脫選題重復的窠臼。市井化、低俗化、獵奇化的選題循環往復,在耗盡人們的好奇心之后,只能迎接民眾的冷眼和批判。
3.廣告低質化。在媒體價值鏈上,媒介是廣告主創造巨大商業價值的投放平臺。廣告是一種經濟生產方式,也是媒介載體的一種盈利模式。“廣告是電視媒體的生存根基之一,除了電視劇,很多民生新聞欄目都是各頻道吸納廣告的主力。”[4]但近年來受到整體媒介環境的影響,電視民生節目中承載的著名品牌廣告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老人鞋、補腎類藥品、保健品等相對制作低質、格調不高的廣告,不僅難以激發觀眾的購買欲望,同時也會對新聞節目的主要功能產生質疑,不利于傳統新聞媒體權威的樹立。
二、危機當前:民生新聞節目的現實困境
1.技術沖擊。電視民生新聞是否能夠根據傳播環境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對于電視民生新聞后續發展非常重要。雖然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為民生新聞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但瞬息萬變的外部媒介環境才是造成民生新聞發展困境的主因。在這個媒介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計算機和互聯網等硬件設施不斷完善,抖音、火山小視頻等短視頻App的流行都讓我們的傳播環境更加地依賴算法、大數據以及技術邏輯。媒介技術的發展,增強了媒介的市場競爭力,但媒介技術的革新也導致民生新聞朝網紅化、娛樂化發展。這是技術沖擊下的民生新聞生存現狀的縮影。
2.渠道限制。電視民生新聞具有地域性,這一特殊屬性縮小了地方性電視民生新聞的報道視角。而由于電視民生新聞具有地域性,大部分的地面頻道只局限于當地城市所發生的新聞事件。新媒體的持續發展,讓民生新聞節目與新媒體平臺進行有效融合,使獲取新聞的對象發生了變化——新聞不但能與當地民眾進行互動,而且互動范圍輻射到全國各個地區。以寧波電視臺民生節目《看看看》為例,其新聞來源主要有三種,一是撥打熱線電話;二是在節目的微信公眾號內進行新聞報料;三是在欄目官方微博上進行報料。民生新聞的本土化特質,一方面可以讓節目保持地方特色,另一方面由于新聞來源渠道有限,導致新聞主題類型大同小異。這是民生新聞內容生產走向同質化困境的關鍵原因。
3.認同匱乏。民生新聞最本質的特點是關注民生,它以解決民生問題為節目宗旨。當民眾在現實生活中通過正常渠道無法解決問題時,便會求助于民生新聞欄目。以日常維權報道為例,整個事件報道的流程大致是“事件緣由——記者介入——雙方協商”。一般而言,記者作為事件雙方的“橋梁”,將會一起跟進協調,如果協商未果,再找相關部門反映問題,進一步解決。民眾將民生新聞節目當作一個解決問題的平臺和工具,只是為了解決自己的難題,缺乏文化認同感。正是因為民眾對節目進行“應急式”求助,缺少文化認同感,易使電視民生新聞的內容局限于“雞毛蒜皮”的街邊小事。
三、曙光初現:民生新聞節目的突圍之路
1.提升主流意識。主流媒體作為黨的喉舌,代表人民利益,出于維護道德風尚、公共秩序的考量,民生新聞應該選擇什么、怎么報道,必須依據正確的價值觀及表現形式。也就是說,民生新聞要選定能推進社會發展的主流問題,通過民生視角來切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影響人們的社會生活行為,這也是主流媒體要承擔的社會責任。所以有大格局,大情懷,這是民生新聞應有的主流新聞意識。以《看看看》為例,近年來在提升主流意識方面完成了以下改變:第一,選題從個別市民的生活報道轉向公眾的生活報道;第二,從單純的消息報道轉向大民生的視野解讀;第三,從單向傳播轉向搭建公共話語平臺;第四,從民生事件的報道轉向提供民生公共服務。
2.精準定位用戶。在新聞聚合作為新聞主流的時代,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傳統媒體平臺的新聞報道類節目,同質化趨勢越來越嚴重。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本地新聞聚焦于民生、地方性活動和地方政府的各類動態,反而更能吸引相對固定的用戶,滿足當地民眾對于身邊信息獲取的需求。這從各地方電視臺依然重視民生新聞欄目的發展可以看出:一方面,將報道內容立足于本地民生實事,使民眾對新聞內容產生親切感和依賴感;另一方面,欄目也結合了現今新聞播報趨勢,將新聞內容的敘述風格與播出方式進行調整,更加符合當代年輕用戶的品位和需求。這樣的定位使得欄目在互聯網平臺上更容易被接受并進行二次傳播,從而擴大欄目的用戶市場。
3.開發多元渠道。在媒介融合的時代,一個新聞品牌的建立不能只依賴單一的渠道,需要多渠道進行立體化構建。傳統的電視新聞只能滿足民眾獲取信息的需求,而融媒體環境下的民生新聞卻可以利用電視、微信視頻號、抖音、微博以及入駐人民日報App的人民號、央視新聞App等平臺,打造一個大小屏同屏共振、立體化的傳播矩陣。這樣的傳播矩陣在保留了媒體傳播功能的同時,增加了反饋的渠道和平臺,讓民眾能夠進行及時的互動,滿足了用戶的參與性和自我表達需求。且各個渠道的用戶都能對此新聞品牌進行接觸,從而達到品牌建立與傳播的目的。
4.加強融合傳播。互聯網使信息傳播變得容易也使信息數量激增。大量的熱點新聞爆炸式出現,一條熱點新聞出現后很快會被新的熱點所取代,在這樣的競爭中讓用戶產生對品牌的記憶點并不容易。如寧波電視臺《看看看》欄目的一則《寧波:愛心接力呵護八旬老人平安過馬路》新聞堪稱借力融合傳播的范本。該新聞反映在早高峰的寧波街頭,為了讓一位八旬老人安全通過路口,途經車輛主動禮讓,交警延長綠燈時間并攙扶老人平安過馬路的暖心故事,節目一播出就引發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國內外知名新媒體紛紛轉發轉載了這一消息。《看看看》欄目組敏銳地感覺到這一事件可以有更深層次的報道,就通過海采、實地走訪、視頻連線央視評論員等方式,事發第二天播出電視評論《137秒溫情長綠燈:讓城市更有擔當》,提出“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于有多少高樓大廈,而在于能為這個城市的弱勢群體付出多少”的觀點。在熱點事件出現不同聲音的時候,欄目及時進行呼應并采訪權威專家釋疑解惑,不但正確引導了輿論,也保持了傳播效率和熱度,加強了民眾對于新聞品牌的印象。
四、結語
通過考察民生新聞節目的困境和出路,可以發現,民生新聞節目發展歷程與整個社會的發展脈絡具有一致性。社會發展帶來的技術中心主義思潮的泛濫、移動收視的興起、短視頻的流行以及碎片化關注的常態化,都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依賴傳統電視媒體觀看民生新聞的收視慣性和生活儀式感。但是,不管電視民生新聞的形態如何衍變,它都必然是整個電視新聞序列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完整的媒介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來,電視民生新聞應更加重視挖掘自身的資源富礦,汲取更多的外部能量,從而保證自身的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姜紅.“儀式”、“共同體”與“生活方式”的建構——另一種觀念框架中的民生新聞[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3):68-76,109.
[2]劉萍.論民生新聞表達與日常生活改造——基于農民視角的解讀[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6):40-43.
[3]陳靜,胡美玲.民生新聞的“擔當”意識與“盈利”思維[J].青年記者,2018(26):11-12.
[4]劉譚杏.電視民生新聞競爭力的提升[J].青年記者,2011(14):51-52.
作者:求劍鋒 單位:寧波廣電集團多媒體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