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三網融合下的廣播電視新聞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就在“三網融合”的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發展重點在于對節目的模式、內容及形式等方面進行創新,從而提供更優質的新聞節目不斷滿足受眾的需求,還要求廣播電視新聞在傳播過程中努力提高新聞信息的權威些、真實性、及時性以及嚴謹性等,切實做到對新聞節目質量的嚴格把關,實現收視率的整體提升。
關鍵詞:三網融合;廣播電視新聞;創新;發展
當今時代是信息化技術時代,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的強有力推動,媒體技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新聞信息傳播的速度與效率都變得極快。目前雖然互聯網技術得到了全面發展與普及,但是在未來的科技發展中,還需繼續創新和發展,才能進一步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如今互聯網、電信網以及廣播電視網的三網融合,將相關資源進行了有機整合,實現了信息技術的共享,[1]豐富了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形式、加快了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速度、拓展了廣播電視新聞的覆蓋范圍以及增強了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對整個廣播電視新聞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三網融合的概念
通常我們所說的三網融合只是一種比較廣義與社會化的說法,指的是有線電視網、電信網以及計算機互聯網這三大網絡通過技術改造之后,從而提供包含數據、語音及圖像等綜合性的多媒體通信業務[2]。其實在現階段這種說法并不能真正代表其融合之含義,更主要的還是指的高層業務應用的融合;技術層面逐漸趨向一致性,網絡層實現互聯互通、無縫覆蓋;業務層不斷互相交叉與滲透;應用層的IP協議趨向統一化。再從經營的角度上看,存在相互競爭、相互合作,也是與社會發展趨勢相吻合,實現多元化、多媒體化以及個性化服務為一體的融匯,行業管理標準和政策方面形成統一。
2“三網融合”下廣播電視新聞面臨的形勢
在20世紀時期,那時候的廣播是無比的風光,它是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進行聲音傳送,相比于報紙傳播新聞,傳播速度是最快的,而且可以快速收聽到全世界各地的新聞信息,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畫面、還有就是受眾對于收聽的信息選擇性比較差,這也直接制約著廣播的發展空間。現如今計算機互聯網、電信網以及有線電視網的技術進步與發展,眾多多媒體應運而生,廣播自然而然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但是在受到沖擊的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廣播目前不是受眾來接收信息的第一選擇,但是也有它無可比擬的優勢之處,例如意外突發事件(唐山大地震、1998年特大洪災、汶川地震等)的發生,廣播就會成為第一選擇媒體,無論什么年代,它都具備自身獨特性,不可或缺。電視彌補了廣播沒有畫面的缺陷,受眾參與性更高,在新興媒體還未普及興盛時期,電視是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隨著新興媒體的沖擊,也受到了很大的競爭壓力。就目前來說,廣播電視新聞雖然面臨著新媒體浪潮的不斷沖擊,但是“三網融合”依然給廣播電視帶來了發展機遇。面對機遇,積極主動學習新媒體技術,保持自身優勢,提升競爭力。
3“三網融合”下廣播電視新聞內容的變化
3.1廣播電視新聞生產內容優勢的削弱
目前,伴隨著“三網融合”快速化進程,對于廣播電視新聞的生產能力已經逐漸被削弱,由于廣播電視新聞大部分內容的生產,面臨獨家版權內容以及原創內容生產能力的考驗。加之現如今,各媒體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互聯網網絡運營商競爭占領市場份額,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生產優勢自然被侵蝕。廣播電視新聞面臨新媒體的多方沖擊,并沒有坐以待斃,也在努力進行變革求新,趨向以受眾為中心,由于在生產內容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完全滿足受眾對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原創性新聞節目是目前廣播電視新聞一大缺憾,還是體現創新能力乏力,在一定程度上對于“三網融合”下廣播電視新聞生產內容產生重要的影響。
3.2廣播電視新聞生產內容供應模式的轉變
“三網融合”的背景下,手機、電腦及電視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大部分新媒體軟件供應平臺都是在三者的基礎上產生,漸漸地成為了現在廣播電視新聞內容生產的主要模式,也使得廣播電視新聞所生產的內容不再僅限于視頻內容的生產,通過新媒體軟件供應平臺可以實現新聞內容生產的多元化及復合性[3],將視頻、圖片、文字、聲音融為一體。另外,生產內容還需要不斷去滿足現如今受眾群體對個性化體驗的追求。生產內容的變化也改變了與受眾之間傳統封閉的無溝通方式,現在積極主動地與受眾增強溝通與交流。這也足以說明新媒體軟件平臺促使廣播電視新聞內容生產的供應模式發生了巨大轉變。
4“三網融合”下廣播電視新聞發展變革之路
“三網融合”大環境下,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面臨這新媒體的巨大沖擊,面對競爭壓力的同時,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最為直接的就是需要進行變革,有效地去借助于互聯網、電信網及有線電視網“三網融合”的平臺優勢,再結合受眾群體需求的特點加以分析,對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容及形式進行改革與創新,不斷提高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以求滿足受眾的需求,唯有解決與受眾之間的供求矛盾,才能在“三網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取得長足發展,這也是廣播電視新聞未來的發展思路。
4.1借助多媒體技術打造輿論平臺
“三網融合”的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一定要借助新興媒體的先進技術與理念優勢,大量吸引受眾群體,為廣播電視新聞在輿論方面打下一方新天地,筑造嶄新的輿論平臺。比如網絡媒體一般定位分眾傳播下的淺閱讀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快速、簡單、直接及互動性[4]。加之現在手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體軟件比如QQ、微信、微博等及時通訊軟件的技術成熟,就此誕生了手機QQ、手機微信、手機報、手機電視等與手機相關的新型業務,由于手機媒體的快捷性、即時性以及交互性的優勢,已然成為人們了解新聞、傳遞信息的重要渠道。當下,我國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也開始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輿論平臺的打造,比如央視的網絡《朝聞天下》《國際時訊》《新聞聯播》等,各大衛視中的如江蘇網絡電視、湖南衛視金鷹新聞等,都是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進行輿論平臺的打造。所以實踐證明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在“三網融合”下應該著力于利用手機、網絡媒體等新媒體技術打造提升和推動發展的輿論平臺。
4.2推進廣播電視新聞內容豐富性、形式多元化
一直以來,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主要強調其宣傳作用,是對黨和國家政策的宣傳,重點在于對輿論的正確引導,報道過程中多體現出是傳播者的意志,卻極大地忽視受眾的興趣和實際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人們群眾生活實際,無法使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在受眾群體中具備親和力與影響力,只體現了獨有的權威性。“三網融合”背景下,改變了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上述存在的不足之處,由于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得與受眾的溝通條件變得非常便捷,有了溝通與交流的平臺,加上互聯網的傳播速度快、信息內容量龐大等優勢,進一步豐富了廣播電視新聞內容的取材,也更能貼近人民群眾,利用人民群眾對新聞內容的接受,也使得新聞內容變得更加豐富有余。除了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內容得到極大地豐富之外,在其表現形式上也變得更加多元化,網絡快捷搜索及海量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改變了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表現形式,傳統廣播電視新聞的編排模式是屬于線性傳播,現如今被網絡化板塊式、專題式以及鏈接式的新聞編排模式所取代,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可以全方位立體化地對整個新聞事件進行展示與解讀報道。受眾群體可以自主對新聞信息進行快速選擇,由從前的被動接受轉變成了現如今的主動選擇。
5結語
“三網融合”下廣播電視新聞各個方面都受到了極大地影響,在如今“三網融合”的大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的改革創新發展不容落后,要不斷新聞內容生產技術,新聞內容生產模式的加快轉變,與“三網融合”進程步調一致,改革和創新內容的生產,努力滿足受眾的切實需求。
參考文獻
[1]喬偉華.“三網融合”下廣播電視新聞內容生產探究[J].新聞世界,2016(2):58-60.
[2]蘇暢.“三網融合”下的廣播電視新聞內容的傳播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21):146.
[3]李珂嘉賀.基于三網融合影響下廣播電視新聞傳播規制的目標與路徑探究[J].電視指南,2018(22):182.
[4]劉琳琳.三網融合下傳統電視新聞的嬗變問題研究[J].新聞傳播,2015(10):22.
作者:王喆 單位:山西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