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視新聞主持人的出鏡要求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的媒體融合趨勢給電視新聞節目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創新的機遇。無論是電視直播還是在電視新聞的采訪過程中,都需要主持人作為主線,在整檔節目中起主導作用。電視新聞主持人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專業素養:具有扎實的語言功底;在新聞現場要有準確的判斷能力;能夠擺正自己與被采訪者間的關系;在采訪中注意引導和傾聽,實現雙方的互動;能夠很好把握自身的情感;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關鍵詞:媒體融合;電視新聞;采訪;出鏡主持人
一、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如何更吸引受眾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欣賞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對電視新聞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電視媒體人在新聞工作中不斷總結新方法、新經驗,以打破傳統的創新精神,為觀眾呈現出優良的電視新聞節目。
(一)全媒體演播室的燈光、舞美布局要符合大眾審美
要打破傳統新聞演播室燈光單一、呆板的設計,力求燈光與現代舞美布置達到完美的和諧與統一。以連云港廣播電視臺的開放式全媒體高清新聞演播室為例:面積為800m2,360°全景演播室,整體舞美制景采用360°全景開放式設計,以中心主播區向外延伸至導控區和工作區,每個景區都能滿足多種播報形式,景區間既可根據節目需求單獨取景,也可相互組合取景。新聞演播室同時兼顧非編入畫、導控入畫的取景效果,導控室與非編區既可獨立作為背景,也可共同在演播室內構成極具現代感的大全景。同時,在非編區內設置了中心站播點評區,使整個演播室的播報形式及景區設置更加多樣與靈動。這個演播室具備“高標直播、三網融合、高效備份”的技術要求,支持多媒體采集、分發,具有直播互動、跨域互動等新一代電視直播演播廳的特質,可以實現全天候不間斷直播,主要用于新聞綜合頻道的錄制,比如“連云港新聞”“港城365”等節目,讓觀眾在視覺上有全新的體驗。
(二)媒體融合時代,電視新聞主持人應該是節目運作的核心
主持人是主導節目進程的專業工作者,要具備廣泛的閱讀經驗和豐富的知識積累,只有這樣才會擁有廣闊的精神視野,才能形成卓越的鑒別能力和準確可靠的判斷能力,這是作為優秀主持人最基本的要素。媒體融合時代,主持人更應該是“顏值+言值”的完美體現。隨著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增多,富有人性化的表達方式也在不斷地影響著主持人的話語系統。“新聞聯播”自1978年在央視開播以來,作為黨的輿論宣傳主陣地,已經成為了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版前的“新聞聯播”偏于嚴謹化、官方化,改版后則更加貼近民生、貼近民意,對年輕人也有了更多的吸引力。新聞主持人的播報風格也逐漸由“宣傳體”向“報道體”轉變,回歸新聞的“專業化”。新聞主持人的語速、語氣也在悄然轉變,由最初的每分鐘240字,增長到了現在的每分鐘300字,播報時更加有節奏感,語音、語調趨于生活化、民生化,少了有條不紊的官話、套話。男女主持人在服裝的選擇上也更加考究。氣隨情動,聲隨情走。隨著“新聞聯播”中民生新聞的增多,主持人的配音感覺也更加明快。如2018年2月份的一條民生新聞《四好農村路凝聚基層民心》,內容貼近基層、貼近百姓,當地百姓的同期聲采訪非常鮮活,在畫面的表現上也很好地展現了全景和長鏡頭的運用,配合主持人明快昂揚的配音,觀眾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農村公路的暢通整潔,真切感受到我國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建制村為網點,遍布農村、連接城鄉的農村公路交通網絡,為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帶去了人氣、財氣。看過央視財經頻道新聞節目“第一時間”早間秀板塊的觀眾,對主持人龍洋的評價是:真性情!龍洋在節目內容上與團隊共同生產,創作過程中對自我人格化表達進行深挖,才有了演播室鏡頭前的準確呈現。龍洋的主持風格幽默親和、大氣陽光,脫口秀中的笑料,從她嘴里說出來,自然舒服,龍洋還可以快速切換成第二人稱、第三人稱,這樣她的單人表達就可以呈現出立體的交流感。新版的早間秀也加大了與新媒體的融合,吸引了眾多的網友關注,大家的彈幕內容也從舊版時單純地夸龍洋小姐姐變成了隨時進行討論。網友留言內容的這個變化,間接證明了節目對用戶的影響力,可以說,00后的“粉絲”們為“第一時間”早間秀開辟了嶄新的粉絲版圖,“央視小姐姐”也成了龍洋在年輕人群體里的新標簽。
二、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外景主持人在采訪中要多元化發揮
媒體融合時代,電視新聞的采訪工作依然離不開采訪者與被采訪者間的溝通交流,在此過程中,主持人現場的行為表達與提出的問題,往往能夠影響節目的質量。因此,出鏡的角色,就是我們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這里對電視新聞出鏡主持人在采訪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探究。
(一)“快新聞”要有吸引百姓眼球和讓百姓信服的真實感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習慣性地喜歡通過平臺軟件獲取資訊,一些APP軟件可以依照用戶閱讀類型推送新聞,出現了原創作品集中閱讀應用。比如,瀏覽一條新聞后可以將其分享至朋友圈、微博等第三方平臺中,其目的是讓更多的人閱讀新聞,向用戶推薦主流媒體的消息全文。“快新聞”的出現也再一次占領主動地位,人們在生活、工作中時常接收到新聞推送,改變了傳統的人們主動搜索新聞的現象。比如,連鹽段鐵路試跑當天,“連云港新聞”聯合“連云港手機臺”對這一重大利好民生新聞第一時間進行現場報道,并且幾乎是在列車開跑的同時,在“連云港手機臺”推出了《青鹽鐵路連鹽段動車首次“試跑”》的新聞,新聞一經推出,當天的閱讀量接近八萬,這是媒體融合后的一次超越式的成功。【現場出鏡】主持人:我現在是在新建連云港火車站的1號站臺,現在是早上6:30分,在我身旁的是動車組綜合檢測列車,隨后它將首次在青鹽鐵路連鹽段開跑,這標志著青鹽鐵路連鹽段聯調聯試進入最后的攻堅階段,距離通車的目標又進一步。【解說詞】記者在動車綜合檢測列車車廂內看到,工作人員正在調試設備,為發車做準備。上午7:00,55502次高速綜合檢測列車從連云港站駛出,向鹽城北站進發。擔當此次聯調聯試任務的是CRH380AJ型高速綜合檢測動車組,因車身兩側顏色為橘黃色,被俗稱為“黃醫生”。此前青鹽鐵路連鹽段已完成靜態驗收,冷滑熱滑試驗,客、貨檢測列車測試。接下來,“黃醫生”還將通過“折返跑”采集分析相關數據,完成單列動車組、重聯動車組逐級提速測試。【采訪】上海鐵路局徐州車務段副站長:今天對青鹽鐵路贛榆北到鹽城北段的有關線路、軌道、接觸網、軌旁信號設備進行檢測。時速達到180公里/小時。【現場出鏡】主持人:青鹽鐵路連云港至鹽城段向北經青連鐵路連接青島,向南經鹽通鐵路、滬通鐵路直達上海,是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八縱八橫”之一沿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預計今年11月份,青鹽鐵路具備開通運營條件。媒體融合時代,新聞由傳統的一次性傳播轉向為擴展性傳播,在最快時間內推出一些時效性較高的消息,效果顯著,人們可以將喜歡的新聞隨時轉發、收藏。
(二)主持人要具有準確的現場判斷能力
《連云港市海州區非洲豬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是一次典型的對突發事件的現場報道。在很大程度上說,價值判斷能力和事實判斷能力直接決定了電視新聞出鏡主持人在報道時表現的好壞。【現場出鏡】主持人:我現在是在海州區連成牧業漢世偉養殖場的外圍區域,海州區政府劃定疫點、疫區、受威脅區。我們可以看到疫區現場實行了全面封鎖,對過往疫區車輛、人員實施消毒同時對周邊受威脅區緊急開展排查消毒等工作。出鏡主持人需要對新聞事實做出準確而迅速的判斷,必須要準確地從事件本身出發進行判斷,并能把握好新聞事件的特點和性質,在較快時間內組織好客觀、生動而又鮮明的形體語言和表述語言,進而保證新聞采訪的順利進行,這些內容都是對出鏡記者判斷能力的考驗。
(三)主持人要有較強的現場感
出鏡主持人的現場描述,要求觀察仔細、采訪具體,注重情景交融,給人以形象鮮明的感覺。比如“連云港新聞”有一條《〈263在行動〉同興鎮:學校外垃圾遍地觸目驚心》的新聞,出鏡主持人的翔實介紹和深入采訪,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加深了觀眾對孩子讀書安全問題的關注。【現場出鏡】主持人:我現在是在灌云縣同興鎮新興中學的外圍,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簡直就是一個垃圾場,而且垃圾場的一側就是學校的宿舍樓和學生的上課樓,僅有一墻之隔。我們走過來的時候就聞到陣陣惡臭,在下雨天,垃圾和雨水一起流入河道,對河道也是造成了嚴重的污染。那么這些垃圾是誰丟在這里的,又為什么不及時處理呢?學校校長:垃圾是我們學校一部分,周圍村民還有一部分。主持人:既然學校也有一部分,為什么自己不主動把它處理下?學校校長:學校離墻頭好像遠一點,我們沒這么重視,領導提出來我們肯定是要整改的,暑假一定整改。青青校園外流淌著清澈見底的小河,本該是多么美好的校園回憶。然而現實當中,孩子們面對的卻是惡臭刺鼻的垃圾堆和滿是垃圾的臭水河。出鏡主持人一出現場,就對學校的周邊環境進行了描述,真實的畫面再加上主持人的現場解說,直觀地讓觀眾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學生們的學習環境臟亂差,其中存在的安全隱患讓人擔憂。
三、媒體融合背景下,出鏡主持人要把“不可控”現場變得“可控”
活動直播時,現場會有很多信息點,考驗出鏡主持人的信息呈現和篩選能力。直播團隊在策劃時,也會充分考慮到現場體驗的真實感與體驗過程的合理性。但是設計再周全的報道,在直播時,不可控因素還是會出現,畢竟直播時長擺在那里,無論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對于出鏡主持人來說都是一個考驗。2018年9月21日的“連云港手機臺”直播“中秋月•萬千行”愛心公益活動,就考驗了主持人在長達半小時直播中的現場把控力。活動第一站是連云港花果山頤養院,直播開始主持人就對頤養院的環境做了詳細介紹,樹木成蔭、空氣清新、環境靜謐,非常適合老人們居住。隨后頤養院的工作人員正在教老人做手指操,主持人現場做起解說,講解了常做手指操對老人們身體的好處。中秋期間,留守在頤養院的老人們都是由于各種原因不能跟家人團聚的,為了不勾起老人們思念親人的悲傷情緒,主持人設計了現場猜燈謎環節,猜對的老人可以獲得品嘗月餅的獎勵。本來面對鏡頭有些拘謹的老人,在直播以游戲開場后,慢慢放松了下來。隨后主持人在采訪老人的過程中抓住了一些大家都感興趣的關鍵點,化身為哄老人們開心的“開心果”,并引導老人們唱起了經典老歌,直播現場,老人們是你唱罷來我登場,山歌、紅歌、淮海戲,一首首經典歌曲和老人們的歡笑聲蕩漾在整個頤養院。
參考文獻:
[1]王暢.媒體融合時代的“快新聞”與“慢新聞”[J].西部廣播電視,2016(22):62.
[2]李瑞琦.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節目主持人傳播力的重塑[J].新聞世界,2017(3):33-36.
作者:馬江彥 單位:連云港市廣播電視臺 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