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動畫人才培養的創新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當前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動畫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仍然存在諸多發展問題的,亟待改進,不僅從業人員的數量存在缺口,技術水平也遇到了發展的瓶頸。本文針對這種現狀,從高校動畫人才培養模式著手,探究了人才培養創新途徑,旨在全方位提高動畫設計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創作能力。
關鍵詞:動畫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途徑
0引言
近年來,動畫產業進入了蓬勃而富有朝氣的高速發展期,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崗位需求量也不斷增大,然而當前高校動畫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仍然較為落后,動畫行業人才存在技術層次低、人才缺口大等問題,這主要是由于學校的課程學習與崗位需求嚴重不匹配。當前的培養模式造成了動畫行業所需的動畫設計專業的實際應用型人才缺口以及動畫設計專業人才結構的嚴重失衡,嚴重制約了動畫產業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從高校動畫人才的創新培養途徑入手,探索了動畫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1創新課程結構模式
高校動畫專業的課程設置應該尊重社會經濟需求與人才發展規律,重視與實際接軌,在課程結構上重視綜合性,力爭進一步整合當前的動畫設計專業教學內容。前期認真調查行業需求,根據動畫行業一線企業的人才需求和能力要求,盡快改革動畫專業課程門類設置,并在日常教學中從實踐應用的角度出發,努力打牢動畫設計專業學生的基礎,強調造型能力的培養,高度重視動畫設計專業中的實踐環節。在了解行業需求與學生能力的基礎上,從根源著手,搭建合理的課程結構體系,讓高校人才在有利的教學體系下茁壯成長。具體而言,在人才培養與課程安排方面,要按照層次對動畫專業課程進行安排,形成以主要課程為主線,支線課程為輔的課程結構體系,將教學任務均衡地分布在合理的課程框架中,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的同時,提升教學效率,增強學習效果。在實際教學操作中,主要重視前期剪輯與后期制作等主線課程內容,以動畫繪圖基礎與計算機信息基礎課程為支架,形成較為穩定的創新型課程結構模式,這種課程結構最大程度上強化了動畫專業課程的針對性,重視藝術與技術的復合型培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變能力。
2引導學生實踐教學
高校人才綜合素質薄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動畫專業人才嚴重缺乏實踐。動畫作為一門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新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與實踐性,而當前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大多以理論知識的傳授為主,學生缺少實際鍛煉的機會,往往會陷入理論與實際脫軌的發展困境。針對這種問題,當前高校動畫設計專業的教學應該適當引入產學研相結合的校企合作模式,與知名動畫設計公司合作,設置實習崗位與合作項目,為高校人才提供社會實踐機會,增進創作體驗。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具備學習主動性,能夠用心體會并學習動畫行業制作中各個階段各個步驟的工作程序,從整體上把握與了解動畫制作的整個過程,這樣從高校畢業的動畫制作人才才具備實戰性與經驗性,可以切實有效地提高技術層次與能力水平,有助于行業良性發展。實踐教學模式的搭建與成型,需要高校根據學校的實際發展情況投入必要的資金,進行動畫創作設備改造工作,人才實踐每一步的建設工作都需要長期、合理、有效的教學引導,需要校方提供行之有效的實踐平臺。
3夯實師資隊伍基礎
師資隊伍決定了高校的教學質量與人才質量。高校應該為學校現有的動畫行業師資力量提供進一步提高綜合素質的條件和機會,進行有計劃性的培訓和進修,促使他們逐步成長為兼具專業知識與綜合能力的專業教師。采用“以老帶新”的教師培養模式,既保證教學的實際效用,又提升教育的創新活力。除了本校的教師培訓之外,高校應當開設“名人大講堂”等系列講座活動,聘請行業知名人士進行定期的實地講課或者教學指導,從宏觀上指點高校人才的學習方向與成長目標。以專家名人為學科領路人,積極引領學校開展相關的動畫教學研究和學術交流,提升學校整體教學質量,豐富學科厚度,為進一步培養優秀人才,吸引優秀學生打好基礎。此外,高校還可以加強行業與教學間的直接聯系,到成型的動畫公司邀請專門的設計與制作人員來學校進行定期講課或直接的教學指導,讓學生學到更多書本理論知識之外的最直接的動畫設計行業知識與經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行業人才需求,確定個人發展方向與目標。多層次的教師隊伍建設從根本上為動畫專業教學提供了生機與活力,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教學質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結語
在當下的動畫行業發展過程中,復合型人才始終是人才培養的首要目標與發展難點。人才的更替與技術的成長是數字化動畫行業發展的源動力與支撐點。高校作為動畫人才學習發展的園地,應當積極以多種創新途徑引導并支持動畫人才的茁壯成長,從而為行業發展提供不竭的生機與動力。
參考文獻:
[1]孫雪梅.談藝術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J].藝術教育,2009(8):33.
[2]賀克.藝術設計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裝飾,2004(3):88.
作者:楊雨單位:沈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