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科學性的本質特點剖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鄭艷、賀松其 單位:南方醫科大學
人類的認識從實踐來,再到實踐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不是科學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然而自從20世紀初“科學”一詞傳入中國,我們對“科學”的推崇已達到迷信的程度,而中醫所受到的傷害最為深重。科學不是萬能的,更不是絕對真理,不能把“科學”當成一種宗教來崇拜。農藥滴滴涕的發明曾獲得諾貝爾獎,后來因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危害而被禁止生產;人們用化學合成的方法制造出了7000多種化學藥品,由于各種原因已經有6000種被淘汰了。這些被淘汰的化學藥品,哪一個不是當初的科學成果呢?如果科學是正確、先進的代名詞,甚至可以等同于真理,那科學怎么還需要發展?
科學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存在,不同的文化能孕育不同的科學,只有從文化的意義上理解科學,科學才能呈現其真正的本質和完整的方面。我們承認文化是多元而多樣的,那么,科學是否就一定是一元而一模一樣的呢?“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誰又能肯定彼此的優劣呢?中國人幾千年前思考問題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孕育了“非科學”的“非二元論的太極思維”。這種陰陽合而為一的“太極思維”與西方是非明辨的二元思維的確存在很大的差異。早在西周末年,著名思想家史伯就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的觀點。完全忽略了世界只有在多元的爭鳴競爭中才能健康發展的事實,追求單一的、純粹的某一體系都會導致“同則不繼”[1]。
中西方文化產生于不同的自然環境、文明模式和人格結構基礎上,這種文化差異對于思考順序、判斷模式、發問模式以及思維過程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對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中醫和西醫是從不同的文化土壤和社會環境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兩種醫學體系,二者在自然觀、生命觀、方法論、理論框架和技術手段等方面均存在著深刻的差異。我們當然不能否認“現代醫學”的巨大價值,但我們也不能認同“現代醫學”是人類醫學唯一模式的觀點。一種基于整體的、感覺的、自然的、感情的、人文的、非還原式的醫學模式,對具有越來越高健康和生活追求的人類來說,不僅是一種需要,更是一種福澤[2]。
中醫的科學性剖析
中西醫學的科學性比較。科學是不斷進步的,不能認為現在的科學就是永恒的真理。真理只有一個,但認識真理的方法卻不只一個。西方科學不是學術的唯一途徑,東方醫學自有其立腳點。為什么中醫能夠在千萬次打擊之下仍然不倒?因為中醫是科學,科學不可能被偽科學打倒。其實中醫藥有其潛在的科學結構和科學原理,只是我們還沒有弄明白其結構和原理的真相。人類的認識運動永遠是不斷地發現相對真理、不斷地接近絕對真理的永無窮盡的過程,決不能對客觀存在的事實因為今天科學還未能闡明便否認其存在或目之為荒誕。歷史證明一切科學都是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發展過程[3]。衡量一個事物、一個學科、一種技術是否具有科學性,不能用一個標準,更不能用現代科學的標準去衡量古代的事物。事物的科學性是相對的,現代的許多理論、學說和技術在現時是科學的,到一百年之后就不一定具有科學性了;古代的許多理論和技術雖然不具備現代科學的標準,但是在當時卻具有極大的科學性[4]。西醫是微觀科學,從細胞到亞細胞、大分子……越來越細。中醫學的理論恰好與之相反,是宏觀醫學,是把人放在天地之間去觀察,去研究。西醫能治好病人,中醫也能治好病人。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地在西方的科學標準下來評判中醫的科學性。德國慕尼黑大學曼波克特教授,著名漢學與醫學家,既熟悉西醫,又堅持研究中醫幾十年,在接受《科技中國》記者的專訪時說:“我一再強調中醫是一門成熟的科學。這是我幾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結論。”“中醫是一種內容最豐富、最有條理、最有效的醫學科學。而西醫學的發展只有幾百年的歷史,大踏步發展只有幾十年。應當看到,他是借助物理、化學的方法和理論作為自身使用的技術才發展起來的。事實上,它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藥理學基礎。從根本上說,西醫學還只是一種典型的生物醫學或動物醫學,還遠沒有發展到真正意義上的人類醫學。它將針對老鼠的實驗結果應用于人類。須知,人類與老鼠畢竟有天然之別啊。當然,西醫在物理、化學方法基礎上發展的醫療技術是很可貴的,但技術與科學是兩回事”[5]。
中醫科學性的本質特點。中國人自己不把中醫藥學當成科學、不重視中醫藥的發展,其根源是文化自卑感。許多有識之士指出,中國是不應該有文化自卑感的。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的文化強國,對人類文明有過重大的貢獻。中國只是在近二百年才落后了,但這是社會的落后、管理的落后、經濟的落后,而不是文化特質的落后。中國人應該克服文化自卑感,理直氣壯地弘揚自己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大力宣傳和發展中醫中藥學,要在世界范圍內為中醫中藥“正名”。我們需要回歸中醫,需要復根,需要養我浩然之氣。人文崇尚自然,科學改變自然。科學講求清晰,人文推崇模糊。是清晰還是模糊更符合事物的本來面目,許多情況下,越清晰反而越失真。中醫來自于自然并產生于中國傳統哲學的土壤中,其思維方式、表達方法都受到了古代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例如其陰陽學說看起來模糊,其實模糊之中有清晰,中藥的采收、加工炮制就很清晰,中醫的許多描述也都是清晰的。中醫所強調的內容其實并不難理解,也并不玄虛,就是人是自然的產物,是與自然界不斷交換物質的有機整體,其生存也應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發展。因此,中醫要做的就是通過各種手段,幫助激發你自身的潛能,恢復自身內部及其與外部世界的平衡,來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不可否認,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中藥中有些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內容,但中藥這個龐大家族中的大部分還是經歷了一代代的治療實踐被證明有效的。在傳統的中醫理論之中,藥、毒不分,藥就是毒,毒就是偏性。醫生用藥之偏性來糾正、彌補病人的偏性,以達到平衡,恢復健康。正因為中醫心里常存有“毒”的觀念,才特別講究地道藥材、講究配伍、講求炮制、講求辨證論治、講求治與養結合。因此能夠變毒為藥,化害為利,變廢為寶[6]。中醫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的過程,其中一些糟粕的東西在發展過程中已經不斷被揚棄,而經過時間的檢驗,留存下來的大部分內容是可以信賴的。
用現代科技詮釋中醫的科學性
理性與直覺。西方的二元論雖然對各領域的研究有卓越貢獻,但它必然要面對最后的否定,在代之經典力學而起的相對論、量子力學、模糊理論、混沌學說中,東方思維及文化不再古老而陳舊,而一躍成為極富魅力的關于未來的學說。而東方關于氣的學說更成為開掘生命意識的一個偉大新契機。現代物理學的概念與東方思想有著驚人的平行性,但一個是從外部世界出發,代表的是一種理性的能力;一個是從內部世界出發,代表的是一種直覺的能力。例如,氣明確地表達了場的思想,按照量子場論,場是連續的,在空間中無所不在,但它又是非連續的,具有“粒子性”,二者是矛盾的,是同一實在的不同方面,而其統一是在運動進程中實現的[7]。《美國物理學雜志》曾言,當今科學發展的某些方向所顯露出來的統一整體的世界觀并非同中國傳統無關。完整地理解宇宙有機體的統一性、自然性、有序性、和諧性和相關性,是中國自然哲學和科學千年的探索目標。量子物理學家珀爾說:要描述原子內部粒子運動很可能需要類似于中國的老子說過的那種語言。這不僅僅是一種對老子的尊重,而是一種存在的真實。
醫學模式的發展與回歸。醫學發展的歷史大致經歷了經驗醫學、實驗醫學、整體醫學三個時代。目前,醫學的發展正處于實驗醫學與整體醫學并存的時代,指導醫學的模式為“生物醫學模式”和“生物—自然—社會—心理—個體醫學模式”。作為“兩個時代”、“兩種模式”的橋梁,中西醫結合將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國的中醫藥學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蘊藏豐富,經過幾千年的不斷充實、完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論與實踐體系,在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等方面積累了極為寶貴的經驗,成為傳統醫學中的一枝奇葩。當代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院士曾說:“21世紀醫學的主宰者,是中醫中藥。”回歸中醫學要求我們告別先前的偏見與狹隘,用一種探求的眼光重新認識中醫,發掘其蘊藏的巨大價值,重鑄中華醫魂,復興中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