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針灸在馬來西亞的發展現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醫針灸自14世紀便傳入了馬來西亞,經過幾個世紀的沉淀與積累,針灸在馬來西亞展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從針灸在馬來西亞的全日制教育、協會、馬來西亞對針灸的政策支持、針灸的臨床應用以及科學研究等方面全方位介紹馬來西亞針灸的發展情況。隨著馬來西亞傳統醫學界與中國大陸中醫界的頻繁交流,極大地推動了針灸在馬來西亞的傳播。
[關鍵詞]馬來西亞;中醫針灸;發展現狀
1馬來西亞的中醫針灸教育
中醫在馬來西亞是由衛生部下屬的傳統與補充療法部門(TraditionalandComplementaryMedicineDivision,簡稱T&CMD)單獨管理[7]。目前許多馬來西亞的學院及大學提供傳統與補充療法課程,其中在衛生部注冊且提供中醫針灸課程的高校共有9所,包括南方大學學院、英迪國際大學、管理與科技國際學院、吉隆坡中醫學院、拉曼大學、管理科學大學、國際醫藥大學、林肯大學學院以及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這些學校重視中西醫結合教育,并且與中國大陸多所中醫藥大學均有合作,定期輸送學生到中國進行中醫藥及針灸實踐[9-15]。其中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簡稱“廈大馬校”)作為唯一一所中國高校的海外分校,擁有廈門大學醫學院中醫系的全部師資力量,中醫系每年都會派遣教師到廈大馬校任教,教授最純正的中醫針灸內容,廈門大學附屬的7所三甲醫院以及20余所臨床教學基地,為廈大馬校中醫學生提供得天獨厚的臨床實踐優勢[16]。除了廈大馬校外,其他的8所高校均與中國多所中醫藥大學合作聯合辦學,在馬來西亞當地進行針灸理論培訓,隨后派遣學生到中國進行臨床實習,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臨床基礎。
2馬來西亞的中醫針灸協會
通過向馬來西亞的中醫師咨詢,以及從馬來西亞衛生部獲取的資料得知,目前與中醫針灸相關的協會共3個,分別是馬來西亞中醫總會、馬來西亞中醫師暨針灸聯合總會以及馬來西亞華人醫藥總會,馬來西亞的中醫師主要從這3個協會注冊。目前,馬來西亞政府正在籌備規范中醫師的注冊流程,之后所有中醫師都需要在馬來西亞衛生部注冊,以此來加大規范中醫行業的力度,促進中醫在馬來西亞的發展。馬來西亞中醫總會的前身是雪蘭莪中國醫學會,于1945年成立,2015年正式更名為馬來西亞中醫總會。根據馬來西亞中醫總會2017年提供的會員名單整理得知,該協會現有會員1364人,全部都是注冊中醫師,主要來自馬來西亞,也有部分來自中國大陸(1人)、中國臺灣(6人)、新加坡(15人)。馬來西亞中醫總會的宗旨是幫助馬來西亞中醫師提升專業技術水平、維護中醫師權益、增加中醫行業的團結合作和海內外學術合作與交流、維護發展中華施診所以及為貧困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繼續維持和發展中醫教育基金為貧困且優秀的學生提供獎學金和助學貸款、努力發展馬來西亞中醫學院、幫助政府管理中醫行業、促進發展和約束馬來西亞的中醫[17]。馬來西亞中醫師暨針灸聯合總會成立于2003年,根據馬來西亞中醫師暨針灸聯合總會官方網站2017年提供的資料整理得知,該協會現有會員3588人,專業涵蓋了針灸、內科、草藥、骨傷、推拿、刮痧拔罐、氣功、足療、營養、美容共10個方面,協會的宗旨是保護中醫師及針灸師的合法權益、促進會員之間的合作關系和學術交流、提高中醫師和針灸師的技術[18]。馬來西亞華人醫藥總會成立于1955年,目前會員共有6100余人,其中注冊中醫師約2000人,該協會主要提供中醫藥與針灸等相關服務[19]。
3馬來西亞的中醫針灸政策
從1992年起,馬來西亞政府就開始對中藥材進行管控監督,直至2004年MOH成立了T&CMD來專門管理。2006年,在MOH的支持下,包括中醫針灸在內的傳統與補充療法進入公立醫院,與西醫一起為全體公民服務,在T&CMD中記錄能提供針灸療法的綜合性醫院目前共有14所[20]。T&CMD從2007年開始,相繼了各個不同種類傳統補充療法的行業規范,其中,針灸規范于2007年,2009年校正,2010年再次最新版本沿用至今。并且,馬來西亞衛生部對綜合醫院中針灸科室的資金投入也逐年升高,據T&CMD《2009年年度報告》中顯示,針灸方面的投入從2007年的13550令吉(1令吉≈1.64人民幣)增加到2009年的20萬令吉,這些資金主要用于在公立醫院購買針灸設備及材料,并為馬來西亞公民提供優惠的中醫針灸服務,極大地推動了中醫針灸在馬來西亞的發展。同時,為了確保公眾能接受到安全有效高質量的傳統補充療法服務,2015年4月27日在吉隆坡舉行了傳統與補充療法管理會議,制定了傳統與補充療法法案,用來管理馬來西亞所有的傳統與補充療法提供者與場所。該法案委任傳統與補充療法議會進行管理注冊所有的提供者和場所。不論何人想要在馬來西亞任何一間提供傳統與補充療法(TraditionalandComplementaryMedicine,T&CM)服務的場所開始工作,都需要滿足T&CM議會的注冊條件并注冊。這將促使馬來西亞的T&CM行業更專業的發展。目前馬來西亞的中醫師、針灸師的管理暫由MOH下屬T&CMD負責,并由3個中醫協會自我監管,中醫師自覺到T&CMD的網站注冊,但這個注冊還是自由性質的,沒有強制要求,從而導致了一些中醫協會下屬協會隨意發放行醫證書,卻沒有起到監管的作用,導致中醫市場混亂,并且,有一些人自稱中醫師、祖傳神醫等,亂打廣告,欺騙人民,使得中醫的名聲受損[21]。因此,MOH正在籌劃全面監管中醫行業,將由間接的中醫協會的自我監管改成直接由衛生部下屬管理注冊,整頓馬來西亞的中醫市場,使之更規范、更專業。
4馬來西亞的中醫針灸臨床
馬來西亞的中醫臨床主要包括政府與民間兩個部分。在政府方面,由T&CMD與公立綜合醫院合作,開展了中醫針灸用于慢性疼痛、中風后遺癥的治療,收費便宜,政府負擔大部分費用,病人每次只需支付10~20令吉,療效與推廣都很不錯,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病人所接受,病人數量逐年上升,但是必須要由西醫醫師推薦才可前往接受中醫服務。在民間主要是私人診所或國醫堂的模式,通常每周會營業5d以上,針灸治療的病種不局限,但是主要集中在痛癥和痛風方面。醫療費差別很大,一般為30~60令吉1次,有的可到150令吉1次。針灸的手法從以前專注于傳統體針,到現在的百花齊放,包含董氏奇穴、腹針、臍針等,使用電針儀和TDP照射來取代手法補瀉,并配合溫針灸、刮痧拔罐療法等。但是由于在馬來西亞西醫學是主流醫學,根據馬來西亞傳統與補充療法廣告法,針灸師不能使用doctor、doctorofmedicine、medicalspecialist、medicalconsultant等稱號,而只能使用acupuncturist的稱號,違者將會被處以5000令吉以下的罰款,甚至監禁。診所、醫館也不能使用clinic、dispensary、hospital的店名,只能使用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reatmentCentre等類似的名稱。中醫師只能給病人開中藥而不能給予西醫處方藥,只能用純中醫的方法來解決病患的痛處,因此在馬來西亞的中醫更為傳統與純粹。中醫藥、針灸以及其他傳統與補充療法一直以來都未納入醫療保險范疇,隨著近年來中醫針灸療法的快速發展,受到了政府的重視,在公立醫院使用中醫針灸療法可報銷大部分醫療費,雖然在民間中醫針灸療法仍未納入醫療保險范疇,但隨著中醫針灸在馬來西亞的發展,政府將越來越重視,中醫藥及針灸療法將很快納入馬來西亞醫療保險系統。采用郵件、電話、微信、whatsapp等工具,作者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采訪了位于馬來西亞吉隆坡、雪蘭莪、怡保、檳城、柔佛、砂拉越等地的20位針灸師,咨詢了工作時間、病人數量、收費情況,以及病種、針刺手法時間與輔助療法使用情況。問卷調查資料顯示,有15位針灸師每周在診所工作5d或5d以上;3位工作3~4d;還有2位以出診為主。大部分的針灸師(15位)每天平均看診約8位患者;1位針灸師每天看診約40位患者;4位針灸師不愿意透露此信息。14位針灸師每次收費在30令吉左右;1位收費在10~20令吉;5位收費50~70令吉。治療的病種中,痛癥、中風、婦科疾病占較大一部分,雖然針灸診療的病種不局限,但還是主要集中在痛癥(如頭痛、頸肩腰腿痛、胃痛)、肢體關節疾病(如椎間盤突出、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疾病(中風后遺癥、失眠、面癱)以及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這與中國大陸傳統針灸治療的特色病種相同。在針刺手法上,18位針灸師都會使用傳統針法,其中有10位針灸師同時輔以董氏奇穴,有3位針灸師會使用腹針;只有1位會使用祖傳針法,還有1位僅使用董氏奇穴。全部受訪針灸師都會選擇性地使用刮痧、拔罐、推拿、艾灸等輔助手段來提高療效。從調查中得知,許多針灸師會經常參加義診活動,免費為病人提供針灸治療,極大地弘揚了中醫濟世救人的特色,促進了中醫針灸的傳播。
5馬來西亞的中醫針灸科研
馬來西亞政府對中醫藥及針灸的科研投入逐年增加,并且對中醫藥及針灸的科研日益重視。2007年,T&CMD下屬的研究與發展部門(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section)開展了中醫針灸對中風后遺癥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調查研究;2011年開展了關于在綜合醫院使用中藥治療癌癥的回顧性研究。2015年,吉隆坡醫院精神病專科、吉隆坡醫院臨床研究中心與T&CMD合作,開展馬來西亞巴生谷地區使用針灸作為補充療法治療服用美沙酮維持療法的毒癮患者的隨機雙盲對照試驗研究[22]。從2008年起,馬來西亞開始舉辦傳統與補充療法學術會議,邀請馬來西亞與中國的中醫專家一同交流,并且積極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大會,多次派代表團訪問了中國北京、廣州、天津、南京等多個地方的中醫藥大學及中醫院,中國大陸也多次派代表團赴馬來西亞交流學習,共同促進馬來西亞的中醫藥及針灸的發展。
6小結
中醫針灸自14世紀傳入馬來西亞開始,經過了600余年的沉淀與積累,在馬來西亞展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2004年馬來西亞政府成立了傳統與補充療法部門,對包括針灸在內的傳統療法進行規范的管理與促進,使針灸在近10年內高速發展,針灸全日制教育、中醫相關協會都得到了充足的發展,中醫師以及針灸師在馬來西亞臨床也表現出了多樣化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馬來西亞政府對傳統療法的科研投入逐年增加,與中國大陸中醫界的頻繁交流,極大地推動了針灸在馬來西亞的傳播,更好地造福于馬來西亞人民。中醫針灸在馬來西亞的發展對促進中國與馬來西亞的友好關系,推動中國針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作者:沈佳成 楊宗保 單位:廈門大學醫學院中醫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