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當代文學的現狀與發展3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
一、現當代文學的研究目的出現本質轉變
改革開放時期是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兩代文學學者共同建立了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整體框架,并且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其中一代是在新中國的歷史時期下成長起來的,他們經歷了反右運動等失去公平性的打擊和批判,并經受住了這個挑戰和考驗,逐漸培養出了苦難的精神狀態,并且升華為對現實政治和人性本身的探究,這類創作內容非常的普遍;另一代人則是在到改革開放這一時期成長起來的,他們經歷了十年的興起和滅亡,并且大多數參加了知青上山下鄉的運動,這在無形中促進了文學內容對民間文化和鄉土生活的展現,這一時期的知青文學、尋根文學等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它們帶著時代的印記,飽含了知識分子對現實生活的希冀和喟嘆,并使得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異常活躍。但是,改革開放以后,國家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其他方面也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在這一大環境下,當代的文學作者的創作不斷受到商業化的影響和侵蝕,導致不少作家將其作為獲得金錢和名利的手段,這也加快了快餐文學、庸俗文學等消費傾向的侵略,文學創作的狀態逐漸變得扭曲,由此衍生了精神潰敗和性文學等低俗文學類型的異常興起。其中,精神潰敗型文學的典型代表是余華的《活著》,它所傳遞出來的信息是放棄信仰,放棄尋找精神出路,帶給人們負能量。而性文學的典型代表是賈平凹的《廢都》,里面主要描寫的是男性在目前的生活環境中表現出來的脆弱性和依賴性。
二、文學的創作商業化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商業性已經入侵到各個領域,文學也未能幸免,并且侵蝕的程度相對較深。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的文學創作都帶有商業特點,甚至有些就是以商業目的為導向的創作。在眾多的創作者中,相當一部分的寫作目的并不是文學創作,而是根據商業性的安排,以各種商業利益為目的,盲目的迎合大眾口味和商業市場。從另一方面來說,其實讀者的品味和閱讀取向因環境的影響而存在較多的問題,對市場起到了扭曲性的導向,這種導向又深刻影響著的創作方向,因此當下的文學市場已經越來越偏離文學的意義,更多的是快餐化、娛樂化等特點。從當下數不勝數的網絡小說就可以發現這一點。這些所謂的小說,粗看還可以,其實根本經不起仔細推敲和品味,其故事情節非常的淺顯,完全失去了文學的特性。寫適合市場的小說,另一方面,也由于讀者的欣賞情趣和閱讀趨向主導了市場,市場又左右著作家的文學創作,導致現在的文學市場化、快餐化、娛樂化、庸俗化、視覺化傾向。我們很容易發現,網絡上的很多網絡小說,乍一看不錯,其實卻經不起深挖,就故事情節而言,淺顯之至,有的甚至完全無文學可言。例如,盛行一時的穿越小說,大部分都是以歷史為背景進行講述的,里面的情節虛構還可以理解,但是犯了許多嚴重的歷史知識的錯誤,這對當下的年輕人的毒害是毀滅性的,不可逆轉的。
三、現當代文學的現狀批評現象普遍
由于社會的轉變對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當前的社會中,出現了以社會生活和文化發展為主題的一批文學作品,也誕生了這樣一批創作學者,他們在文學批評者的眼里,更多的是代表著新鮮和刺激,也就導致了將文學等同于現狀批評的文學怪現象的產生,對大眾的認知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一類的文學作品存在著非常嚴重的缺陷,因此許多研究學者會對其產生抵制心理,從學術的角度來說,也就導致了研究沉寂現象的出現。并且,這類作品激化了當代文學中存在的矛盾和沖突,暴露了更多的問題,包括創作者的精神結構、藝術形態的表現等方面。
四、對現當代文學的未來發展的建議
根據中國當前的現當代文學現狀分析,出于對其未來健康發展的考慮,筆者總結了幾點建議:第一,作家在進行創作時,不能忽視對文字運用的推敲和語言表達方式的選擇,應當從自身出發,使作品具有穿透生命和心靈的正面作用。第二,雖然商業化的進行勢不可擋,但是創作者背負著民族文化傳承的使命,應當具有社會責任感,抵制世俗功利的態度,用探尋真理和生命意義的心態去進行文學創作,并且增強自身的影響力,去挖掘人性的特點和大愛無疆的真諦;第三,當代的文學領域需要劃時代的靈魂作品作為指路標,創作者應當以此作為目標,鞭策自己。
作者:王峭 單位:營口職業技術學院
(二)
一、文學作品趨于平民化———反應大眾生活
是我國新文化開始的重要標志,新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平民化。文學作品不再是那些非常高深的思想境界,而是摻雜了很多生活的元素,讓文學作品更容易讓大眾所接受。人都有喜怒哀樂,這也就必然成為了新文學關注的重點。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提到了對民眾的關懷。無論是作者還是欣賞者,大家都希望能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原型,讓自己也成為一個有特征的人。例如作品《一地雞毛》,它的內容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元素。通過真實的話語,形象表達和反應了小市民的真實生活。作品通過介紹主人公在家庭和單位之間遇到的種種遭遇,然后發生了心靈的扭曲的一個過程。它涵蓋了民眾生活中的所有元素,反映了當時我國民眾的真實生活寫照。作品以生活為主線,為人們講述了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的變化。例如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鐵凝,她為了一部著作,在農村生活了很長時間。為什么她要去體驗農村生活呢?歸其原因只能是她想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來感受當地、當時人們的生活和心態。如果沒有親身體會,那么文學的來源就被切斷了。一個再優秀的作家,如果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也很難寫出一部好的作品的。所以,作家們開始紛紛去體驗一些自己沒有體驗過的生活,他們是想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把這些元素加入到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去,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理想。
二、為服務行業提供素材———商業化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意識形態也必然會發生很多變化。例如一些文藝或文化都在逐漸消失,這就是因為人們的意識形態發生變化導致的,人們不再迷信于傳統文化,向自由化發展。在這種情形下,很多歷史文化的消失也就成了必然。一些歷史文化傳統也在逐漸消失,例如剪紙。二三十年前,很多人都會剪紙,在過節時充滿了喜慶和過節氣氛。但是現如今會剪紙的年輕人沒有幾個,他們不愿意去跟老人學習,更確切的說是不屑于去學習這些知識。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是人們的注意力發生了改變。大部分人都為經濟利益而奔波,他們沒有閑暇時間去學習歷史文化,所以文學也受到了這種影響。一部作品即使再好,如果沒有觀眾也是白搭。出版者不僅勞神費力,而且還會一虧到底。如果一部作品不適合大眾口味,那么就沒有辦法發表或者是有好的銷量。沒有好的銷量,就會影響作家的收入,收入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所以,在生活壓力下,很多作家開始轉型。一些作者開始寫一些大眾更容易接受的、俗套的作品。莫言的中獎作品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莫言作為一個對文學的瘋狂追求者,他沒有隨大流,而是堅持了自己的原則。所以在莫言拿到諾貝爾獎之前,很少有人知道他。而且莫言的收入水平是非常一般的,如果他肯接受一些低俗作品,他也許早就已經非常富有。但是,莫言堅持住了。他只是一個非常特性的例子,大部分作家都已經成為了名人。他們的作品被很多年輕人接受,因為他們的作品為年輕人創造了另一個思想空間。他們在這種空間內,可以不用去考慮身邊的煩惱。這種麻醉的方式,也許是因為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壓力過大引起的。
三、作品失去了自我
現在的很多作品由于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它們都已經失去了本色。很多作品開始向商業化轉型,他們開始有了服務對象,或者是服務對象發生了變化。文學作品是作家根據自己或周圍人群的經歷,經過加工然后制作出來的作品。這些作品有些是需要欣賞者觀賞的,而有些作品完全是作者自己的心緒發泄,所以他們在以往都很少和商業化聯系起來。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很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尤其是一些文人墨客,他們受到了經濟的沖擊,都開始下海著作了。所以,他們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再也看不到他們個性的影子。作品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就像某些流行音樂一樣成為一陣風,風過之后什么都留不下了。任何事物失去了其獨立的個性,就肯定會變得平庸。如果作品就像當今的教育一樣,出來的產物就會一成不變,大同小異。試想,如果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一個樣子,一個主題,那么欣賞者不嘔吐都不行。現如今的作品都向商業化方向發展,都為商業服務,所以我們見到很多作品都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這很多時候都會讓我們為這種大相徑庭的附和而感到大跌眼鏡。
四、跟風現象嚴重
文學作品所存在的問題就像今天的某些電影一樣,很多導演開始偷懶。他們瞄準什么題材,就一窩蜂地選擇這個題材的作品,然后拍成電影。這其實是一種不負責的行為,是一種偷懶行為。他們之所以都選擇同一個主體,為的就是讓作品得到通過的幾率更高一些,更容易掙錢。所以,文學作品也是一樣,作家開始了跟風創作,他們不會再選擇一些人們了解少的話題,而是選擇大眾都能夠經歷的內容。這就大大限制了創作思維,同時還給社會造就了大量垃圾作品。欣賞者對于這些作品的欣賞也完全停留在表面層次,所以他們對這些作品也是沒有回頭率的。但是一次欣賞就已經可以滿足作家的目的了,所以他們根本就不考慮作品是否可以繼續發展。莫言的出名完全出乎很多人的意外,因為文化圈外的人對他了解甚少。但是當莫言站在領獎臺上時,全國人民開始認識他了,街頭巷尾討論的都是莫言的神話。莫言的作品也一度出現搶空的現象,而這些作品很可能是塵封已久的,從倉庫中拿出來銷售給讀者。所以文學作品的跟風,也不能都歸咎于作家,而應該問問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
作者:王紅梅 單位:秦皇島廣播電視大學
(三)
一、傳媒背景下文學的特征分析
第一,傳媒背景下,文學呈現出了市場化的特征。現代傳媒朝著社會化、世俗化、大眾化的方向發展,這使文學不再是特殊階層的專屬品,而是走進了千家萬戶。大眾傳媒擴展了文學的傳播渠道,豐富了文學的表現內容,文學創作形式更加多樣,文學創作者的身份更加寬泛,形成了市場化的文學傳播機制。文學突破了種種束縛,走向了市場,可以說這是大眾傳媒帶給文學的最直接的變化。
第二,傳媒背景下,文學寫作呈現出了信息化和新聞化的特征。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新寫實”小說中就表現出了文學的新文化傾向。“新寫實”小說的內容都是一些平淡無奇、無關緊要的家長里短,這是與90年代新聞所關注的話題不謀而合的。“新寫實”推進了“新體驗”小說的發展,“新都市”小說、“新市民”小說興起,這些作家拘泥于描寫現實的生活狀態,面對雜亂紛繁的都市,作家一心追求效率而很少對文學進行沉淀與提煉,他們為了迎合大眾市場需求,不得不保持小說素材的鮮活、粗糙以及趣味的方面。“反腐小說”則是關切社會熱點和大眾興奮點,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90年代出現了很多以記者為職業的作家,他們在題材的新穎度和視野的寬廣度上都有明顯的優勢,他們的小說不由自主地染上了新聞性和信息性的特點。加上作家對現代媒體的運作方式日益成熟,所以他們采用傳媒來謀求廣闊的生存空間,文學逐漸成為工業化的產物,其獨立性削弱。作家為了迎合市場,進行高產化創作,文學作品泡沫化、快餐化、批量化、平面化。
第三,傳媒背景下,文學作家的明星化色彩增強。隨著文學市場化的發展,文學寫作和閱讀成為邊緣,文學作品更加關注營銷環節,為了增大銷售量,媒體、書商、編輯等聯手打造作家明星,就連過世的經典作家也被拿出來重新投放市場。例如有關張愛玲的創作從其作品轉向了對其生平的研究,將張愛玲的照片附在封面、題目等上面,張愛玲由大學走向了大眾,被逐漸流行化和世俗化,使張愛玲這位世紀文學的奇女子成為了大眾消費和娛樂的精品,其文學所透露和折射出的人性底蘊卻被遮掩。其后一段時間,作家全面明星化,“80后”作家的明星化色彩就更為濃厚了。
第四,大眾傳媒背景下,文學的娛樂化傾向更加嚴重。文學娛樂化與傳媒意識與傳媒趣味有著密切的聯系。文學作品的娛樂傾向無限擴張,這就是文學偏離了正規,忽視了文學真正的認識、教育和交際的功能,本末倒置。隨著中國文學趨向的不斷多元化,文學的商業性、消費性凸現出來,文學被賦予了太多的教化和娛樂功能,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大眾傳媒加速了文學的娛樂化、粗鄙化進程。娛樂文學更加關注感官刺激,制造著惡俗、情色等信息垃圾,人們不再需要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文學作品中沒有對人文關懷的尋求,沒有對人生的思考,沒有精神撫慰,讀者因享樂而閱讀,沒有真正的文學價值,粗糙簡陋的文學敘事不可能滋潤讀者的心靈世界,卻更加刺激了人們的隨意和浮躁情緒。文學的靈魂被賣給娛樂,這是文學的悲劇。
第五,傳媒背景下的備份式寫作。缺乏原創性的文學藝術生產是一種“備份”,文本不再是文學作品和意義的載體,而變成了一種成品。備份式寫作的繁榮與傳媒技術的發展不可分割。備份式寫作以一種復制代替了創作的獨一無二性,使陌生的創新變味成了一種庸俗的成規,這是通俗文學與嚴肅文學的混融,是大眾消費文化對高雅文化的吞噬,體現出的是一種商業化的文學傾向,強化了大眾商業文化霸權。備份式寫作可以看做是作家對被冷落命運的抗爭,而他們所喚起的受眾饜足心理卻又加速了作者被淘汰的命運,備份式的創作以其功利性和狂歡性引誘著作家的創作。
二、大眾傳媒背景下文學的消解
文學隨著大眾走向泛化,在大眾傳媒的影響下,文學的分化與消解也在所難免。其一,文學的邊緣化,文學的社會地位和角色發生了轉變,文學從社會文化權利中心退居到邊緣地位。一直以來,文學處于社會文化的中心。在信息渠道單一的情況下,文學具有權威話語權,引導著社會文化輿論方向。而在現代信息爆炸的社會里,電影、電視、網絡等逐漸取代了文學的話語權。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面臨著生存的重重壓力,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傾向越來越嚴重,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越來越少。傳媒形成了一個隱蔽的文化權利中心,它將商業文化觀念導入人們的思想中,人們的信仰和價值觀發生了轉移,傳統精英文學所追求的價值理念在以利潤為導向的社會文化氛圍中逐漸消解,文學藝術與媒體結成商業盟友,純文學衰落冷清,商業文學紛繁喧囂。其二,文學傳媒化。一方面是報刊、雜志等紙媒體的出現與普及,增加了社會對文學的需求。新聞文學的出現,更加關注社會問題,其具有真實性的特點。此類文學滿足了讀者對生活關注的需求,也滿足了文學要求,讀者可以在關注時事的同時領略文學的意蘊。另一方面是受影視媒體影響而以電波影像傳播的方式出現的影視文學。與傳統文學樣式不同,影視文學更加注重場景的描繪、動作的刻畫以及形象的塑造等,并受影視制作規律的影響,文學創作所擅長的心理描寫受到制約而被放棄。還有一個方面就是網絡影響下文學傳媒化的發展。雖然網絡文學的發展還不成熟,但是網絡文學卻以多維化、超文本鏈接的形式為讀者提供了新的文學樣式,其欣賞方式更加靈活便捷。其三,文學巨匠與經典作品的缺失。生活節奏快,人們生活浮躁,很少有人靜下心來進行感悟與體會,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生活積淀是無法寫出經典作品的。時代作家輩出,但是經典缺失。
三、大眾傳媒背景下文學的重塑
傳媒使文學產生震蕩,但是也應看到傳媒為文學重返中心帶來了希望。在大眾傳媒背景下,實現文學的重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文學載體的多元化。文學載體多元化拓寬了文學自身的表現范圍,文學借助現代科技媒介走向泛化。文學內容多種多樣,從社會實踐中尋找和發現審美對象,文學內容具有變異性和開放性,這就需要新的文學樣式作為載體。
第二,豐富文學的新樣式。文學與傳媒交叉,文學的新形態不斷涌現,文學創作隊伍壯大,給文學重返中心提供了力量支持。傳媒時代文學就是生活,這使得文學與生活相互交融,實現了日常生活的文學化和審美化,文學生產的體系化與產業化也已形成,這都為當代文學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第三,文學重返中心的希望。文學和影視、文字與圖像將會永遠并存,共同豐富著人們日新月異的精神生活。當文學憑借語言媒介來表情或敘事時,必然會顯示出許多為其他媒介不具備且無法替代的獨到之處,以克服諸多的審美疲勞,共同豐富人們日新月異的精神生活。
第四,實現文學與生活的相互交融。隨著現代傳媒的發展,現實生活和文學不斷聯系和交融,“文學就是生活”逐步成為媒體時代對文學藝術最生動、最直接的闡釋。比如說,在當前的發展背景下,廣告文學、短信文學出現,文學的日常生活化與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深刻地表明了文學的轉向,文學與其他藝術及非藝術的聯系更加緊密,文學生產的體系化、產業化己經生成。
作者:鄧文華 單位:武警昆明消防指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