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文學艾滋病敘事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艾滋病的出現與蔓延很大程度上源于人類的道德偏向和倫理虧欠。因此,作家以文學的方式揭示了艾滋病流行的道德原因,反映了艾滋病病人、病毒感染者與尚未感染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和倫理缺失。
(一)地方政府的錯誤發展理念和醫療行業失序
閻連科的《丁莊夢》是國內首部以艾滋病為題材的長篇小說。〔3〕作者以中原地區曾經發生的艾滋病蔓延為背景,描寫了豫東地區人們賣血致富夢的破滅。溈縣政府制定了“內靠公章,外靠血漿”的脫貧致富新思路,并要求各局各委都下到農村動員農民賣血,教育局分到了50個動員村。隨后,教育局高局長三番五次到丁莊動員人們賣血;撤銷了拒不執行命令的李三仁當了40年的村長職務,并以每人每天發放十塊錢的方式,組織、鼓勵村民到全省賣血致富模范縣蔡縣上揚莊參觀。回來后,丁莊就開始瘋狂賣血了,幾百口人的小村莊一夜之間竟冒出了十多個血站。丁莊一轉眼就像上揚莊一樣成了溈縣的模范血源村;十年后,又跟上揚莊一樣成為了無人村。溈縣和蔡縣政府盲目發展經濟的思路和舉措給這兩個縣的艾滋病肆虐提供了便捷的途徑。因為政府未對血漿生產過程進行有效監控而導致的艾滋災難在國外同樣存在。德國作家海因茨•G.孔薩利克的《血漿黑手》〔4〕揭示出德國某些企業主的利欲熏心和政府官員的貪贓枉法行為。德國聯邦衛生局本來有嚴格檢查血液的法令,但在衛生局“政府主管”哈佩爾被企業主恩格爾等人收買后,恩格爾的公司有恃無恐地簡化了檢測程序,致使大量感染艾滋病毒的血和血樣流入德國醫院、紅十字會的血庫里,讓艾滋病這一死神直接走進了神圣的手術室。短短幾年之內就有500人被奪去性命,數千人被確認已感染病毒。作者還特別交代:恩格爾在伯恩哈根的生物-血漿公司只是一個子公司,總公司設于列支敦士登。這就暗示出慕尼黑出現的艾滋幽靈,可能游蕩于歐洲乃至全球,從而使得這部小說的警世意義超越了國界。
(二)現代人重利輕義的道德觀念
宋代思想家程顥曾經說過:天下之事,惟義利而已。重義輕利一直是古老、文明的中國所崇尚的基本準則。但隨著商業時代的到來,古老的準則經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丁莊夢》中,閻連科通過一名已被艾滋病患者和家人毒死的孩子的視角,講述了丁莊因追求“賣血致富”而發生的偷盜、亂倫、殺人等不義之事。作者在小說中將艾滋病肆虐演繹為父子三輩間的道德劇。爺爺丁水陽十年前在上級領導軟硬兼施的勸說下,組織村民去賣血致富的上揚莊參觀,開啟了丁莊村的噩夢。兒子丁輝為了掙錢,挖空心思且無所不為,是造成當地艾滋病病毒交叉感染的元兇。在丁莊瘋狂賣血時,他私設采血站買血賣血,還蹬著裝有血漿機、瓶子、針頭的三輪車,像收破爛一樣到村子里挨家挨戶收血。他懂得一針多用,還充分利用血袋多抽血。表面是500CC一斤裝的血袋,實際上裝滿是600CC,一斤二兩重,他花言巧語地跟賣血者套近乎,邊抽邊拍能裝到700CC、一斤四兩重。100塊錢一袋血,他比其他血頭多抽了200CC血。艾滋病患者大量死亡時,他又搖身一變為溈縣熱病委員會的副主任,把縣里免費給丁莊因熱病死去的人的棺材昧下來,變成過年時給丁莊每家五斤油、一掛鞭炮。當村民知道真相時,他干脆把原本屬于丁莊的棺材以200塊錢一口的優惠價賣給外莊人。丁輝還開辟了艾滋病死者冥婚中介事業,每樁婚事收取200元介紹費。為了掙更多的錢,他把自己年僅12歲被人毒死的孩子許配給了孤鬼女魂里最丑、左腿殘疾還患有羊癲瘋的一個,而且比他的孩子大6歲,就因為女孩的父親是縣長,而且馬上要榮升東京市的市長。為了向鄉親們贖罪,爺爺丁水陽最終超越了血緣親情,用正義的棍棒殺死了貪婪成性、無惡不作的兒子丁輝。
(三)現代人性自由意識的泛濫
從全球艾滋病流行形勢分析,75%的病例是由性接觸傳染造成的。性接觸也將成為我國艾滋病的主要傳播方式,這與國人的性自由意識密切相關。“性自由”口號流行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尤其是北美。它的初衷是反對男女不平等的婚姻觀念和性觀念,但隨后逐漸走到一個極端,認為身體和性都是個人財產,自己可隨意處置和使用。這一口號否定了性道德的合理內容,使性自由變成一些人性濫交的借口。在性自由思潮的沖擊下,國人的性觀念已從工具性性文化(即認為性僅是生育的工具)向自然性性文化(即認為性具有獨立的價值)過渡。近年來,“性自由”在中國呈現泛濫之勢,一夜情泛濫,婚外濫交比較常見,這是中國艾滋病毒通過性傳播途徑加劇的重要社會原因之一。青年人的貞操觀念弱化、自我約束力下降,性享樂意識增強,因此婚前和婚外性行為大幅度增加,引發了艾滋病在年輕人中的廣泛傳播。一些作家和知識分子通過文學創作的方式對此現象進行了反映。朱力亞是目前中國惟一公開自己艾滋病感染者身份的女大學生,她在《艾滋女生日記》〔5〕中記敘了自己和巴哈馬籍留學生馬浪偶然相識相戀后發生性關系,馬浪因被查出感染艾滋病被遣送回國,隨后自己也被確診感染了艾滋病。溫燕霞的中篇小說《夜來香》〔6〕中的主人公孫為杰是某省電臺名牌節目《夜來香》主持人,因為與風塵女子小鳳發生性關系而感染上艾滋病。薛燕平的長篇新作《21克愛情》〔7〕中的馨平則是被英國男友感染了艾滋病。
二、艾滋病敘事呼吁全社會對艾滋病患的倫理關懷
艾滋病是我國在21世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我國95%的艾滋病人及感染者仍處于地下狀態,沒有得到有效救治。因此,作家通過作品大聲疾呼政府、醫療衛生機構和社會公眾應堅持尊重寬容、有利無害、公平公正、互幫互助和注重弱勢群體的原則,承擔起各自的倫理責任,全面關懷和救治患者。
(一)呼吁政府構建防控艾滋病的公共倫理政策
政府是人民獲得權益的根本保障,因而應該承擔更多更重的道德義務和管理責任。各級政府應探索以治療和關懷為主的艾滋病綜合防治機制,構建以道德教育為主體、以安全教育為主旨、以預防為主導、以關懷與寬容為主線的公共倫理政策。在《丁莊夢》中,閻連科描寫了因政府監控不力導致熱病爆發后平原上人畜絕盡的慘象。所幸的是,各級政府意識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并作了一定應對。溫燕霞的廣播劇《三個人的學校》〔8〕通過講述一個關心、幫助艾滋孤兒的基層黨員干部的先進事跡,反映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對艾滋病人及其子女的人道主義關愛。森林村艾滋病患者的遺孤———8歲的黑魚最初因村民的歧視不能去森林村小學上學,村黨支部書記華清豹為他建立了一所只有一個校長、一個老師、一個學生的“三個人的學校”。校址就設在華清豹的住所,客廳作為教室,院子就是操場。華清豹自任分校校長,并大費周章請來一位50多歲的女教師。學校還給黑魚發了《入學通知書》。華清豹的所作所為感動了全體村民,4天后村民們接納了黑魚。黑魚終于能和同學們一道在陽光下茁壯成長。該劇將落后閉塞的貧困山區作為故事的背景,充分表現了黨和政府對艾滋病患者的關懷和幫助。劇作因此獲得2007年全國“五個一工程”獎。2010年3月,攜帶艾滋病病毒的澳大利亞作家德賽因被拒絕到上海參加“國際文學節”,此事引起了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克斯維爾在內的90名國際著名作家聯名抗議。同年4月,中國政府即取消了對患有艾滋病、性病、麻風病外國人的入境限制。這一決定解除了對艾滋病的歧視,也體現了中國政府防控艾滋病的決心和信心。
(二)呼吁醫療機構與醫護人員充分尊重與救治患者
2009年“世界艾滋病日”,聯合國提出了“普遍可及和人權”的主題。這意味著每個艾滋病人,無論性別、年齡、種族,都享有平等的生存、治療和發展的權利。作家們也意識到對于直接與艾滋病人打交道的醫療機構與醫護人員來說,不僅不能歧視感染者及病人,還應該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和大力救治。劉羽權的《血罌粟》〔9〕從反面警示了醫療服務行業規范采供血行為的重要性。主人公杜月到梅林市第七醫院生產,因為使用了醫院的不潔血漿被感染艾滋病,并傳染給了女兒和丈夫,全家為此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摧殘。在杜月近似瘋狂的執著追查中,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導致杜月感染艾滋病的不潔血漿來自于梅林市最大的私營企業———信威藥業集團。信威藥業在起步時,在偏遠貧困的山區或農村開辦了許多非法買血的小血站。采血的條件非常簡陋,難以對采血用具進行消毒,很多一次性醫藥用具都被連續使用。在抽取血液時,采用單采血漿技術,即把同血型賣血者的血抽出來后混在一起,在離心機里攪拌,把有用的血漿分離出來,剩下的紅細胞回輸給賣血者。這樣,回輸的是摻雜了好幾個賣血者的血球。只要其中有一人是艾滋病毒感染者,一起賣血漿并接受回輸血球的人就被全部感染。而這些人再次去賣血漿時,又把另外的賣血者也感染了。因而非法采血的信威藥業早年生產的血漿里都含有艾滋病病毒,當初很多賣血者也因感染艾滋病而死去。患者朱力亞在《艾滋女生日記》中通過現身說法,表達了愛滋病患者渴望得到醫護人員尊重和幫助的心聲。在現實生活中,一些醫療及防疫單位不愿收治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一些艾滋病人或感染者到醫院看其他病,倘若被得知患有艾滋病,便會立刻被轉到傳染科,完全不顧病人的感受和生命危險。有些醫生還會強迫病人把床上用品先買下來,不用的時候再燒掉。這些都是不合乎倫理的。醫療單位和醫護人員有治療、護理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的道德義務。醫護人員還要給予患者有效的心理疏導和療治。從事艾滋病治療的醫生,還要了解患者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和他們的內心需求,及時幫助他們排除心理障礙;還要經常對病人及其他工作人員進行有關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幫助他們克服對艾滋病的恐懼。《血罌粟》中梅林市艾滋病主治醫生江虹在給予患者杜月一家治療的同時,還頂住來自各方的壓力幫助杜月查尋到感染艾滋病的真相。中國民間防愛滋第一人高耀潔醫生,從1996年開始走訪了河南100多個村莊,揭發了“血頭”讓貧窮的河南賣血者感染了艾滋病的真相。她還自費出版、免費發放預防艾滋病書籍資料,對愛滋遺孤進行救助。
(三)呼吁社會公眾對病患的寬容與患者之間的互助
艾滋病的防治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責任和義務。作家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樹立正確的生活觀,以互助原則為前提,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防治艾滋病的網絡。朱力亞向社會公開她的艾滋病患者身份,目的是“讓自己成為一面鏡子,更主要是想警醒年輕人不要輕易涉足‘危險游戲’,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我也希望我們的學校切實地開展性教育,只有這樣才能防患于未然,讓健康人不再重演我的悲劇”〔10〕。全體公民都應該樹立正確的性觀念,即第一要安全,第二要負責任,尤其是年輕一代,更要嚴格遵循性道德規范。要開展全社會的互助活動。例如健康公民對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的幫扶活動。首先,對艾滋病實施“去污名化”,即把將艾滋病還原為一種疾病,將艾滋病患者還原為一個需要關懷理解和救治的病人,而不是一個道德上應該被譴責的人;培養全社會對他們的尊重、理解和關懷。宋江鵬的長篇小說《艾滋棄兒》〔11〕是一部深度反應艾滋人群精神世界和現實處境的長篇力作。小說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艾滋病人家庭夫妻兒女四人的命運遭遇。“我”因懷疑來自艾滋村的妻子攜有艾滋病毒,在極度恐懼之下與妻子悄然辦理了離婚手續,并將兩個孩子遺棄。此后,兩個孩子也先后染上艾滋病并離奇地成為戀人。就在兩人歷盡磨難準備進入婚姻殿堂時,彼此是兄妹的真相給了他們最無情的一擊。妹妹精神崩潰而投河自殺,哥哥茍且偷生成為流浪者。最后,父親“我”將這一人間悲劇寫成小說,希望全社會都來幫助和關心艾滋病弱勢群體,還他們一個正常人所必需的生存空間與和諧的生活環境。
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的互助活動不僅能夠對抗艾滋病的流行,更能喚起參與者本身的求生欲望,以及人們的良知和對艾滋病者的人文關懷。《夜來香》反映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人群與命運的抗爭。主人公孫為杰在感染上艾滋病后,遭受到了周邊人群的歧視和排斥。當《遠安晚報》用一整版報道他遭受歧視后,電臺不得不為他“討回公道”,領導們不僅在會上安慰他,甚至違心地擁抱了他。他還被聘為紅絲帶使者,經常到現場講演。此后,孫為杰還開了“紅耳朵酒吧”,每周定期在酒吧為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和男同性戀進行同伴教育和心理疏導。正如《艾滋棄兒》中的患者桃夭所言:“讓所有艾滋病人的心都熱起來吧!他們像上帝一樣,都是被拋棄的兒子!他們應跨越時空相互熱起來。只要自身不再逃避恐懼,而是勇敢地去利用恐懼,他們就能獲得光明。”〔12〕現在幾乎每一個中國內地省份都有艾滋病感染者自發成立的組織。在河南艾滋病高發區的農村,大部分村莊的農民都成立了類似于“互助組”形式的組織。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國家協調員雷諾舟博士評價道:“中國艾滋病防治領域讓世界矚目的最大新聞不再是河南農民因為賣血患上艾滋病,而是一群曾經因懼怕死亡和社會歧視而處于社會邊緣的艾滋病病人勇敢地承擔起新的社會角色,動員社會力量抑制艾滋病的傳播。”〔13〕
閻連科認為,一個作家應該有責任去記錄人們面臨災難、死亡時的情感歷程、內心世界和生存方式。因此,在2004—2006年中他曾7次到河南艾滋病村進行實地調查,了解艾滋病患者去世前的生存狀態和心靈歷程。《丁莊夢》敘述了人們因艾滋病而大量死亡,但更關注艾滋病人面對死神時對生命的熱愛,其中洋溢著作家作為人與社會成員的良知和責任以及令人敬仰的人道主義情懷。朱力亞公開出版自己日記的初衷,是為了“讓更多的艾滋病患者得到一個公正的對待,得到公眾的關愛和鼓勵,不再遭受歧視,不再生活在命運的陰影中,同時也讓更多的世人提高警惕,避免再遭受同樣的痛苦”〔14〕。還有很多作家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吶喊著、努力著,希望喚起全社會對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的生命價值和健康權的關注,這些都體現出中國知識分子在災難降臨時對人類的生存和命運的憂患意識與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