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的現狀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在分析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特殊性的基礎上,闡述了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困境,提出了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優化策略,即教師應該做好詳細完備的教學設計;注重學生的有效參與;教師應關注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設計;學習需要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的特殊性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高校中文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課程,在本科階段的課程設置中是一個基礎和核心課程。在通常的概念中,中國現當代文學指的是從1917年至今的一百年來中國文學發生發展的基本情況,也就是說從1917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到當下文學的發展,都屬于這個課程的涵蓋范圍。中國現當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課與專題選修課的銜接部分,該課程以研究、探討百年來中國文學的發生、發展為自己的首要目標,探討百年來重要領域內誕生了哪些作家作品,產生了哪些文學現象、思潮與運動。要在課程講解過程中展現百年來文學的發展,必然會涉及文學背后的社會文化發展態勢。單從現代文學來說,“它是中國文學在20世紀持續獲得現代性的長期、復雜的過程中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本體以外的各種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現實的、歷史的力量都對文學的現代化產生著影響,這些外因影響著文學的萌生、興起,影響著文學運動、文藝論爭、文學創作”[1]。在關于思潮運動方面,如“五四”新文學運動、左翼文學思潮和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等內容需要用幾個專門的課時講述,其他文學史現象、知識大都穿插結合到各個作家作品的講析中;流派與文體發展也是本課程著重講解的對象;作家研究是本課程的重點,如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從文、艾青、張愛玲、趙樹理是該課程講解內容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對于這些作家和作品的講述往往會占用總課時量的一半以上。為了使文學史不至淪為概括性的理論簡介,鑒賞作品是必不可減的安排。中國現當代文學涵納了中國百余年的文學發展歷史,文學是人學,其中所記錄的是百余年來的世道人心,是中國人民思想感情和生活變遷的文學記錄,反映著現當代知識分子對人文精神的闡釋和建構。
二、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困境
第一,在高校教育體制變革的大背景下,該課程的課時量出現縮減的情況。以筆者所在的學院為例,隨著近年來各種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及課內外實踐活動的增加,作為專業學位課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課時一再縮減,和過去相比,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課時被縮減了近一半,由兩年壓縮到一年,且每周只有4個課時,一學年的總課時量為144個課時,這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教師在課堂上為了完成教學進度,往往只能匆匆講解基礎框架性知識,才有可能帶領學生走完現當代文學百余年的發展歷程,而學生則只能在一知半解中完成該課程的學習,對于現代重要作家作品的理解也往往只限于框架式的認知。當詩意和情感的文學課程成了抽象化的理論概括和學習,這是不得不讓人感慨惋惜的,因此想要改變這種教學現狀,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師必須思考適應新形勢的最佳教學方式。第二,學生學習積極性普遍較差。學生主動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不高,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被動調劑到本專業的學生,對文學專業課程的熱情不高,往往只求考試不掛科,四年后拿到本科畢業證,作為求職和轉專業考研的一個平臺。二是主動報考本專業的學生,對于現當代文學課程有陌生感和排斥心理,認為它太枯燥。據筆者調研,主動報考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很多希望通過攻讀漢語言文學專業來實現自己的文學夢想,但現當代文學課程的開設更偏于學科性、系統性,因此,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學生對于這門課程依然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再加上文本分析的時間有限,面對枯燥的理論和文學發展的框架式歷程介紹,學生的熱情有減損的跡象。另外,由于受升學壓力的影響,很多學生中學時期的閱讀量非常有限,進入大學以后又受就業壓力的影響,要考編、考研的大有人在,他們的職業規劃,致使他們無法將時間投入不見實際成效的文本閱讀工作之中,因而很難花時間去苦讀和研究文學作品。第三,現代科技手段在課堂的應用,使得現當代教學存在的困境更加明顯。與其他課程教學所面臨的困境有些異曲同工之處,即科技的發展、網絡微時代的到來、影像資源的大量涌現,使得學生對于文本更加失去興趣,文本細讀在任何時候都有著不可動搖的重要性,因為“文學的魅力、影響和意義也主要來自作品,離開了作品,也就不存在什么文學史,文學思潮、文學環境也失去了依附的基礎?!盵2]同時,全國各大高校網絡公開課的網絡資源共享機制,使得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方便、快捷地獲取各種信息,因而對本校的課程反而失去了信心,由此動搖了教師知識權威的地位。面對這樣的情況,大學教師不僅要關心教學的內容,不斷提升自身素養,還必須注重教學的手段以提高課堂的吸引力。
三、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優化策略
首先,教師應該做好詳細完備的教學設計。通過提前準備詳細的時間計劃,在課堂上合理、高效、張弛有度地把握課堂節奏。即使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面臨著課時量有限的局面,教師也應在把握整體課時分配的基礎上,合理分配文學史脈絡與作品分析的講解時間,有效地擇取文學史上的代表作家及作品進行講解。就文學史中提到的重點作家作品,通過對其作品的解讀勾勒出文學史發展歷程的階段性特征,如對魯迅、茅盾、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沈從文、張愛玲等人的作品解讀,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可以就其代表性作品進行細讀鑒賞。同時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應注意把握講解的時限,如在講到張愛玲的小說藝術時,我們很自然會涉及其生平的講述,但這些都是中文系學生可能早已熟悉的,作家的私生活常常是師生課下津津樂道的談資,但在課堂上,教師就要嚴格把握生平簡介的時間,要張弛有度。對于在現當代文學中只有一個課時分配的張愛玲小說藝術來說,教師還需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到作品與小說藝術介紹中。其次,注重學生的有效參與。當前高校中文專業的教學中依然普遍存在著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以圍繞課本的講授為重點,涉及文學作品時學生被動聆聽較多,主動閱讀較少,學生對教師和筆記過分依賴,且一味地拘泥于教材。因此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非常少,或者自性為之,只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去讀,往往偏離了教師的教學目標。這就導致中文系學生的文學理論知識普遍空乏,專業基礎不夠扎實,更缺乏勤于思索、勇于質疑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現當代文學課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論性課程,學生的參與非常重要,但參與的前提并不是簡單看一下文學史對這些作家的介紹和評定,而是要親身去讀作品。教師在開課之前應先給學生開張書單,這是非常必要的,同時注意考慮中文專業一年級本科學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書單應以作品為主,以少量理論書為輔。教師要做好不定期的檢查工作,如在講到某一位作家或某一時期的文學現象前,要求學生上交相關書目的讀書筆記,限于現在學生都用電腦打印作業,因此提交作業時最好也提交報告,以免學生為貪圖輕松在網上復制粘貼。以此鼓勵學生主動學習,養成勤奮思考的習慣。同時讓他們在大量閱讀和思考寫作的基礎上,鼓勵其對作品的理解不必拘泥于文學史的定義,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調動其人生經驗和價值觀,達到自我對作品的解讀和認知?,F當代文學“上課的重點不放在講授文學史知識,這方面也重要,但由老師點撥要點,要求學生在自己的閱讀中去獲得講課一般不重復教材內容,重點是作品的分析,而且力求以作品分析中形成的問題來帶動和組織教學?!盵3]在這個基礎上中,問題式教學法的引入是必要而必需的,“問題教學法主要是師生共同參與和合作,解決一個具體的實際問題,以達到激發學生思維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4]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因為眾多作品和文學現象涉及當下生活,實施問題式教學法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學生通過對文學作品中人性真善美、假惡丑,以及不端社會現象的探討,可以培養其社會參與意識,激發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提升其文學鑒賞水平[5]。另外,如果對作家作品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價或對某些文學現象存在爭議,教師應在課前設計好某些具有拓展性的問題,讓大家各抒己見,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和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講到老舍的《駱駝祥子》時,教師可以引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相關觀點,啟發學生客觀地認識虎妞這個人物,她在一定程度上是祥子悲劇的牽引者,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時代文化背景,挖掘虎妞作為女性生存的境況和她作為女性的悲劇含義,即她是否也是男權秩序下的犧牲品?教師用提問的方式,讓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討論,發表各種不同的意見,然后教師再集中做總結。最后,教師應關注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在此,語文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學的“研究者”,引導并組織學生在發現與探究中學習知識與建構知識。對于每一個學生的發言,教師應及時給予評價,而不是待所有人發言結束后才統一評價,首先是因為學生發言完后需要及時知道教師對自己觀點的看法,以便查漏補缺,另外教師聽完后及時補充糾正,不會產生延誤而致使一些信息遺落,并且能夠達到點對點的教學目標。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從學生討論中要做的不是輕易判別是非,而是盡可能地引導開發學生的思考潛力,闡發自己的文化思考。總之,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應當受到教師的重視。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認真分析教材,理清該課程的重點內容,并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教學目標,靈活使用教學方法,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為他們之后的學習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朱棟霖,朱曉進,吳義勤.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賀仲明.文本閱讀能力與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J].江海學刊,2006(3):199-202.
[3]溫儒敏.關于現當代文學基礎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4(2):30-33.
作者:王琨 單位:韶關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