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論哈爾濱地標建筑的文化包容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哈爾濱建筑多元文化交融的歷史必然性
探究哈爾濱多元文化的成因,可追溯到19世紀末,1896年在《中俄御敵互助條約》下,中東鐵路在中國東北動工修筑。1898年成為中東鐵路附屬地的哈爾濱,從松花江畔的小漁村,開始了全面的規劃和建設,開始從以農副業為主的小漁村向著新興的工業社會轉型。隨著中東鐵路工程的展開,大批的技術人員參與了城市的規劃設計,俄國殖民者仿照莫斯科的城市面貌,開發建設哈爾濱。與此同時,中東鐵路的興建也將沙俄的文化意識一并傳承到哈爾濱。經濟和文化的空前繁榮,促成哈爾濱博得當時東北亞最負盛名的國際化商埠的重要地位。1907年哈爾濱已經成為中東鐵路以及東北鐵路樞紐。30多個國家的16萬余僑民聚集在此,不乏至今仍散落世界各地、為推進世界社會文明作出卓越貢獻的的猶太人。這些移民帶來了自己國家跟民族的文化,這些文化的交匯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哈爾濱。多種形態的文化與哈爾濱原有的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交匯。這樣的建筑風格確實反映了哈爾濱在歷史長河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因此,大量歐洲移民的涌入、西方文化的浸染,必然使得哈爾濱早期民間大量的地標建筑體現中西兼容并蓄的城市特點。
哈爾濱的建設規劃中融入來源于西方的多元文化,使整個哈爾濱的發展走向了世界最前沿,與整個先進文明時代的發展保持著基本相同的步調。城市文化包容性的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居住空間的融合。1907年后,蜂擁而至的外國移民中,不乏一些杰出的建筑師。其中,對哈爾濱影響最大的是沙俄的建筑師,他們將本民族的建筑文化帶到了哈爾濱,興建了一批批獨具特色的建筑。其中一部分保存至今,其中主要以新藝術運動風格為主,還夾雜著一些西方現代建筑風格。
1.宗教建筑的異彩華章。俄國建筑師仿照沙俄時代莫斯科的城市面貌,在喧雜的南崗區博物館中心地帶建成了“尼古拉大教堂”。這個標志性的宗教建筑,讓哈爾濱的冬天如同千里之外的莫斯科。顯要的地理位置非凡的建筑場地控制力,在漫長的歲月里影響著哈爾濱的城市規劃和發展形態與建筑風格的演化。在當時的俄國建筑風格主要是以法國建筑中的浪漫藝術流派為主導。多元文化的聚集,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將自己的宗教也帶入到了哈爾濱。教堂建筑的出現,成就了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線。在30年代的哈爾濱,教堂共計50多座,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佛教等不同教派的教堂、廟宇散落于哈爾濱的大街小巷。現今保存下來的東正教“索菲亞教堂”,也是現今中國保存最完美的典型拜占庭式建筑。這座近百年的建筑,宏偉、壯觀,古樸典雅。慣用的篷頂洋蔥頭式穹頂,是典型的俄羅斯建筑設計手法,既襯托出雄渾氣質、又勾勒著整個外墻體華麗多彩的細部,是“媲美”莫斯科的瓦西里教堂的經典之作。這種帶有典型俄式風格的西方宗教建筑,將哈爾濱這座城市文化包容性展示得淋漓盡致。
2.商貿建筑的瑰麗綻放。哈爾濱作為一個具有殖民色彩的移民城市,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產生的效應,更多地反映在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傳承和創新中。哈爾濱最具有多元文化風格的中央大街,為歐洲文化所熏染。比比皆是的歐式建筑,讓“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的盛譽名副其實。多元文化在此聚集,生根發芽,綻放著歷久彌新的華彩。這條大街涵括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響的四大建筑流派,有起源于15、16世紀的文藝復興式,17世紀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義及現代多種風格等歐式風格建筑,這些建筑都體現了西方建筑文化的精髓。目前,中央大街仍有歐式、仿歐式建筑75棟。建筑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馬迭爾賓館,原為猶太人薩姆所諾維奇兄弟商會。她的興衰起落,是哈爾濱歷史發展的見證,哈爾濱的繁華盛景、血雨腥風,在這座百年商鋪中留下了太多的傳奇往事。1931年日本發動了對華戰爭,在占領哈爾濱后,將其文化一并帶到哈爾濱。所以這一時期日本的建筑文化又作為哈爾濱建筑的一部分融入到了建筑文化中,并且逐漸走向主流。將當時在歐美非常流行的、與現在工業文明相適應的裝飾藝術運動和現代主義運動的建筑移入哈爾濱,“濱江橋”、道外“桃花巷”等商圈的“圈樓”“中華巴洛克”成為另一道哈爾濱的特色建筑風景。
3.新藝術地標建筑的中西并蓄。哈爾濱現代地標建筑別具風格,防洪紀念塔就是其中之一。建于1958年,為紀念哈爾濱人民戰勝特大洪水修筑永久性江堤而建造。主設計師是前蘇聯建筑藝術設計師巴格奇•茲耶列夫。這座建筑讓中西方文化和諧交融得以延續。由20根7米高的古羅馬式回廊圍繞。塔碑刻有“塔鎮江天”的中文介紹,同時塔基前設有兩層仿古羅馬式水池,塔頂端為防洪建堤英雄們高舉旗幟的立體塑像。羅馬式回廊的建筑風格既體現了濃重的西方文化,而在細節上、在塔主體的標志線跟塑像則體現了中式風格,文化的交融在這座建筑中得到自然的、細膩體現。顯而易見,哈爾濱的新藝術中建筑風格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發展,因而新式建筑風格具有抹不掉的地方色彩。在100余年里,哈爾濱的城市建設呈現旺盛發展態勢,這一中西兼收并蓄的地標建筑設計特色,對哈爾濱城市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建筑風格的主流模式。
三、結語
時代的發展,將哈爾濱打造成為現代化的大都市,國際各種先進的建筑流派也源源不斷的創新、發展。與此同時,哈爾濱的建筑風格也在不斷革新發展,更多具有現代化的建筑,進一步裝飾著這座發展中的城市。更多的西方現代建筑風格影響著這座積蓄著厚重“多元文化”的城市。哈爾濱這個具有豁達胸襟的城市包容了多元文化,也經歷過血雨腥風的歷史。當異國他鄉的移民者來到陌生的城市,在尋找安身之所的過程中,也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認同。開放的心態,讓哈爾濱這座“不設圍墻”的城市包容著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保存至今的建筑文化遺產,更應倍加珍視。因為我們所擁有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日記,那其中承載著不可復制的精神財富和卷卷歷史……
本文作者:陳丕元,王淼 單位:黑龍江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