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徽派建筑風格及應用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通過對徽派建筑的獨特特征與其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做出敘述,從多個方面闡述了其巨大的文化與美學價值。
關鍵詞:徽派建筑;民居;價值
一、概述
中國民間民居是人類建筑的一個秘密寶藏。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由于人們的民族不同,居住、環境、氣候等等各項因素的差別,中國民間民居也呈現出千差萬別的面貌,其中位于現今安徽南部(我們簡稱皖南地區),與江西婺源地區的一種民居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這種民居我們稱之為徽派建筑。它獨特的建筑風格與高雅的美學價值不僅是中國古代人民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學習建筑設計過程中巨大的靈感來源。正是基于這些,他才能夠早在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時成為我國向世界推介中國的名片之一。世界著名華裔建筑設計大師貝律銘在參觀完徽派建筑之后,對這些民居建筑評價極高,并將他們稱之為“國家的瑰寶”。下面我們就通過對徽派建筑的風格、特征及美學價值的了解來分析他們的巨大價值所在。
二、徽派建筑區別于其他建筑形式的獨特特征
(一)融建筑于山水之間,建立良好的自然環境氛圍古徽州對村落的選址往往都是依山傍水,講究環境優美,將建筑融匯于山水之間。水是村莊選址的主要考慮因素,水是生活之本,離開了水,人們就無法生存,所以靠水是首要選擇。向黟縣的宏村就是其中優秀的代表。宏村建村之時就是靠村中的一汪清泉而建,先人們利用這眼泉水在村中開鑿半月形的月沼,再將村西部吉陽河之水引入村中,打造走街串巷的多條水道,還將村前的百畝良田開掘成為南湖,使整個村莊被水環抱,人們生活飲水十分便利;而村莊北面又有雷崗小山,可以抵御北面的寒風,使村莊形成靠山面水的格局,長流不息的山溪河流滋養著村中的人們,山嶺不同季節,不同氣候,景色各不相同,人與建筑都相融在山水之間,村在水立,人在畫中游,是中國村莊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光輝典范。
(二)群房一體,營造一個富有美感、整體性非常強的建筑集合體遠遠的看過去,一座座徽派村莊就像一個個黑白幾何形體構成的迷宮方格。徽派建筑形態在中國民居中十分具有個性,他所有的山墻都采用逐級跌落的階梯狀形態,墻上還做有向上翹起的檐角,這種山墻因為形狀像極了馬頭,所以我們將它稱之為馬頭墻,這種墻的主要功能是用于間隔隔壁的建筑和防火,所以我們把這種山墻還叫做封火墻(風火墻)。這些由直線構成的建筑形態,一幢幢一座座相互依存,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結構,加上白墻黑瓦的樸素色彩,所以整個村莊看上去猶如一個整體,這種黑白灰色彩的建筑在質樸中透露著清秀的美感。
(三)十分靈活的多進式院落,鋪陳出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幽深氣質徽派建筑的平面布局是以天井為中心而圍合成的多進式院落,其房屋按功能、規模,地形靈活的布置,且富有強烈的韻律感。天井是徽派建筑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存在,大部分的雨水經過屋頂的瓦片流向天井是古代徽州人對財富的向往,按照中國古代五行風水理論,金生水,水就成了財之源頭,雨水通過下垂的屋面,落入屋內的天井,則寓意著財富的集中,這種設計我們稱之為“四水歸堂”,取其財不外流的寓意。徽派建筑一個個遞進的院落富有規律,且顯得幽深、安靜,他們與一個個天井一起構成了這種靈活的建筑布局,是中國民居不可多得的建筑構造。
(四)由磚雕、石雕、木雕等三雕烘托出具有自己獨特地域美飾傾向的精美建筑裝飾而讓徽派建筑走入更多人視野的則是那些建筑中無處不在的三雕。徽派建筑的三雕是指木雕門窗楹柱梁架、石雕漏窗與磚雕門樓的合稱。古徽州先人用這些普通的材料,通過手藝人精湛的技藝,將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雕刻出來,再裝飾到建筑的各個部分當中去,形成了徽雕這種獨特的建筑構件,這些雕刻匯花草、動物、山水,建筑、人物于其中,利用浮雕、淺浮雕、透雕、圓雕等多種手法,將一個個物體塑造的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西遞村的那個著名的樹葉形石雕漏窗了,獨特的形狀,優美的造型都顯示出其藝術魅力,我們不得不佩服先人的辛勤汗水與聰明技藝,所以說三雕是徽派建筑的又一大特色。
三、徽派建筑風格在現代建筑設計之中的應用
雖然說徽派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但他依然在今天現代建筑設計中以其獨特的魅力再現風采。在眾多的元素中,級級跌落的馬頭墻,可以說是徽派建筑的代表元素了,在某種程度上更可以說它是中國建筑的風格,所以在許多的現代建筑設計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馬頭墻的影子設計,設計不僅僅只有羅馬柱,更需要屬于中國的馬頭墻。而黑白灰的明朗而又素雅的建筑色彩,也是眾多設計者借鑒的對象,像華裔設計師貝律銘的許多作品之中都可以看到,例如蘇州博物館干凈的黑白灰色彩,如同徽派村莊的再現。其實,除此之外,徽派建筑還可以提取的設計元素有很多,他在現代建筑環境設計中還可以發揮的更多更廣,這樣他的藝術生命力將會更加持久,而他散發的中國味道,也將更加深遠的影響我們的生活。
四、結語
由江南民間“徽州幫”匠師設計建造的徽派建筑,如今早已馳名海內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早在2000年把其中的西遞、宏村(皖南民居)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行列。作為一種民居,徽派建筑集中的反映了安徽南部的地域自然特征,審美傾向與風水意愿,他是古代徽州重要的人文景觀組成部分,也是現今中國傳統文人美學集中體現與物質留存,優美的山水環境,縱深的遞進院落,黑白色彩的典雅大方,三雕的嘆為觀止,都是人類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財富,直到今天,徽派建筑依然充滿著無限的生機,這種傳統建筑帶給現代設計師無數的靈感,讓他們的各種美再次出現在現代環境設計中,成為中國大地中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
作者:劉快 單位: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