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提出學生從小學學齡到成年,都要接受環境和發展教育。陳壽朋教授也曾經提出:“生態道德教育要從娃娃抓起?!?a href="http://www.baojiexiang.com/lunwen/daodejiaoyulunwen/175777.html" target="_blank">小學美術教學要抓住關鍵時期,促使學生學會和自然和諧相處,提升生態道德觀念。教師要將生態道德教育和美術活動結合在一起,這樣能促使學生提升使命感和責任感,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保護自然環境的活動中。
一、戶外體驗,樹立正確價值觀
學生喜歡在自然環境中活動,因此開展戶外體驗活動是一種激發其生態環境情感的有效方法。在參與戶外體驗活動的時候,學生能直接接受來自自然事物的信息,形成直接經驗,這樣有助于過渡到抽象理性思維,進而培養生態道德的綜合素養。戶外活動可以使學生感受自然美,考察環境破壞的情況,通過采風、調查等方式深入體驗,促使學生關注環境。例如,圍繞“家鄉的橋和塔”這個主題展開美術創作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戶外活動,了解自己家鄉的橋和塔,并回憶自己記憶中的橋和塔分別是什么樣子的,嘗試體會一下其中的變化,并將自己的調查發現記錄下來。這樣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將生態教育滲透其中。如有的學生在調查報告中發現:“故鄉的橋已經經歷了歲月的滄桑,變得破舊不堪,我記得小時候在水中能清晰地看見橋的倩影,但是現在橋變得很破很臟,而水也不再清澈,再也看不到曾經的美景了?!苯處煱盐兆∵@個機會將生態思想融入其中:“大家思考一下,橋和水的變化是因為什么,你覺得要如何才能恢復它們往日的倩影呢?”學生認為:“這是因為大家都不重視環境保護,將污水傾倒在了河水里,久而久之自然就讓河水變臟了?!睂W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認識到不能隨意破壞環境。在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中,學生樹立了正確的環境價值觀,激發了他們對大自然和生命的熱愛之情,更關注人類社會的現實問題。要注意在安全的前提下,就近、實用地組織學生參加戶外體驗活動,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團隊表演,達成自我教育目的
在美術教學中還可以圍繞“環境保護”的主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歌舞創作表演等,促使學生產生無限遐想,進而采用各種材料進行藝術創作,用藝術作品表達自己的環保認識。這樣的活動能夠將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和美術創作融合在一起,有助于學生形成自我教育,培養生態意識。例如,學習“保護珍稀野生動物”時可以鼓勵學生展開自主閱讀,了解一些與保護野生動物有關的新聞,然后嘗試將它們排演成小品、歌舞等形式,展示出來。這給了學生很大的發揮余地,如有學生了解到歌曲《丹頂鶴的故事》展現的就是一位姑娘為了救護丹頂鶴而犧牲自己生命的故事。學生試著和同伴將其改編成了歌舞劇,體現出了對姑娘的敬佩之情。學生表演后,他們的情緒都十分激動,這時候可以鼓勵他們參與到“保護珍稀野生動物”有關的美術創作中,給他們提供各種不同的材料,任其自由發揮。如有的學生便試著用彩泥等材料塑造了一只折翅的老鷹,并在其身上罩上了網,這樣就體現出了雕塑的主題是保護野生動物,禁止隨意捕獵野生動物。鼓勵學生交流自己創作的作品,猜一下同學的創作思想是什么,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領悟環保思想。在團隊表演的過程中,可以將語文、音樂等其他學科的內容融合起來,引導學生自主表演。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就環境問題抒發自己的想法,大膽說出個性化建議。最后再組織學生進行美術創作,他們就有了更多的創作主題,表達效果也會更好。
三、講述故事,探究環境變化的根源
在開展生態道德教育的時候,要促使學生積極展開反思,思考人類和生態、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此時可以將“講故事”的活動和美術教學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先自主反思環境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用美術作品展現出自己的想法,最后結合圖片開展講故事的活動,促使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和道德反思。例如,在創作“冰川與晚霞”時,引導學生思考:“想象一下,在壯美的冰川上,能看到怎樣的風景?有哪些野生動物生活在冰川上?但是,隨著環境的變化,全球氣候變暖,很多冰川面臨融化,這些動物又將何去何從呢?”鼓勵學生反思人類社會對環境的破壞,以“冰川最后的美”為主題展開創作,看看誰創作的作品最震撼人心。如有學生創作了浩瀚的海洋上,到處都漂浮著廢舊的塑料瓶等垃圾,水面上漂浮著一塊浮冰,一些企鵝聚攏在上面,昂首看著天空。教師鼓勵學生說說該作品講述了怎樣的故事,學生講述了因為人類肆意破壞環境而導致南極冰川融化,世界化為一片的故事。從故事中,學生深刻認識到環境的變化是人類肆意破壞,無限制索取、開發自然資源而造成的。教師鼓勵學生思考普通人應該如何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在講故事的活動中,學生通過故事的方式反思了人類的行為,思考了人類應該用何種姿態與大自然進行接觸。這樣能收到情感熏陶的效果,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生態道德相關知識,完善自己的人格。
四、欣賞名作,認識時代巨變的代價
在美術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各種美術作品,嘗試從中挖掘出與環保、生態有關的信息。學生發現,不同時代的美術作品常常展現了該時代的自然、社會環境,同時也體現出該時代人們的生態道德。所以分析不同時代的作品能看到時代的巨變,也能看到人們破壞環境帶來的代價。這樣就能促使學生進一步展開反思。例如,學習“愛護古建筑”時,可以引導學生欣賞清代著名畫家郎世寧創作的《雍正圓明園十二行樂圖》,同時展現如今的圓明園廢墟,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并思考這種巨大的變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學生看到《雍正圓明園十二行樂圖》中展現了恢宏氣派的古代建筑群,展現出了圓明園的秀美景色,但是在圓明園廢墟的照片中,卻完全看不到當年的勝景。在了解背景信息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這是因為西方殖民者發動了非正義的戰爭,破壞了古代建筑。學生由此認識到戰爭也是環境破壞的重要原因,要尋求更美好的生態環境,就要追求和平、和諧的生活。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尋找其他展現同一地點的圖片,嘗試發掘其中的不同點,思考這是否和環境的變化有關。與直接灌輸生態道德知識相比,結合作品賞析進行德育一方面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賞析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促使他們敏感地注意到隱藏在其中的生態道德信息,這樣能促使學生提升責任感,認識到該怎樣投入到環境的保護中。
五、基地寫生,升華美好的情感熏陶
在生態道德教育中要促使學生激發對大自然和生命的熱愛,此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基地寫生活動中。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會如何構圖、調配顏色,還能激發他們對美的情感,進而主動生發出用畫筆展現美好生活的想法。例如,學習“風景寫生”后組織學生參與到基地寫生的活動中,促使他們感受自然風光的美好。首先引導學生整體觀察自己的周圍,引導其思考:“和擁擠繁忙的都市生活相比,你覺得這里的田野風光有哪些不同?看到這里的風景,你生發出了怎樣的情感?”學生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美,再鼓勵他們思考:“我們要嘗試用筆墨展現出自然風光的美好,同時大家也要思考,在現實生活,要如何才能保住這樣的自然凈土呢?”促使學生在繪畫的同時反思自己的生活,在實際行動中體現出對環保的認識。如有學生在完成繪畫后整理繪畫材料,避免將垃圾留在基地;還有學生在路上看到了垃圾就會撿起來,扔到垃圾桶里;有的學生會監督自己的家長進行垃圾分類。學生在創造美的圖畫時,也在反思如何保護美。魯迅提出:“美育可以輔翼道德。”在美術教學中若能引導學生進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則能起到“輔翼道德”的作用,學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就會思考如何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建設美好的未來而努力。生態道德教育指的是在一定的社會中人和自然相互依存、和諧相處的生態道德觀點。在生態道德觀的促使下,人們能自覺履行維護生態平衡的義務,避免環境被破壞。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促使學生認識美術,發展創新精神。若能將生態道德教育融入到美術教學中,則能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促使他們更好地在美術作品中展現美、歌頌美。
參考文獻
[1]羅雪梅.中小學美術課堂生態化教學理論建構[J].學理論,2010(22):220-221.
[2]葉志杰.論中小學美術教育文化生態創生[J].小學教學參考:綜合版,2005(2):30-31.
作者:金華 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