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實現路徑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培育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不僅關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更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基于此,本文立足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內涵,分析了影響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主要因素,著力探究實現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政治認同;實現路徑
一、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內涵
政治認同是屬于政治哲學范疇的概念,是指人們在公共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對某種政治體系和意識形態認可、接受和自覺服從的一種心理和情感。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定語境下定義的,具有豐富的內涵,主要包括對國家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的認同,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即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中國的認同,是對黨領導人民創建這個國家、建設這個國家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即對黨領導人民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文化的認同。因此,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都內在地統一于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的認同中。因此,從本質上來說,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歸根結底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的認同。
二、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多維度影響因素
(一)主體維度
新時代的大學生生活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他們所接觸和獲取的信息是廣泛而多元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當代大學生多樣化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此外,大學生在心理上還不夠成熟,極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在政治認知上存在一定的情緒化傾向,在政治認同上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波動性。大學生自身所具有的階段性特征和多樣化需求造成了他們政治認同的差異性。
(二)歷史維度
新時代大學生多為“95后”“00后”,他們成長生活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濟水平有大幅提升,生活相對安定優渥,對革命戰爭年代和建設探索年代的艱辛和貧困缺少直觀的感知,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站起來、富起來的變遷歷程缺乏切身的感受,造成了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合法性的認知相對弱化,對黨的政治認同因而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三)文化維度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改善了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良觀念,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政治認同建立的基礎產生影響。在以個人為中心的目標導向的驅使下,大學生往往會以能否解決眼前面臨的種種社會問題以及與自身發展相關的問題作為政治認同的主要評判標準,而不是將遠大宏偉的政治理想作為政治認同形成的基本動力。伴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人們接觸信息的渠道和來源更為廣泛,西方社會以所謂的“普世價值”和包裝后的“民粹主義”,向中國民眾進行有意識的價值輸出,對于缺乏政治辨別力的人們尤其是大學生而言,很容易形成與主流價值文化相悖的亞文化或非主流文化,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動搖、缺失等諸多問題。
(四)績效維度
政治認同內在地涵蓋了執政黨的權威性和民眾認同的自覺性。從執政的成本收益角度出發,民眾自覺的政治認同是維持政權長期穩定的重要基礎,而民眾的政治認同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執政者的執政績效。社會轉型帶來的貧富差距過大,公權力濫用造成的貪腐現象,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民的觀念或評判。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就業、住房、高等教育質量等關乎他們切身利益的問題,是他們評判執政績效的最重要尺度。大學生能否在執政者的政策下實現個人的成長、成才和美好生活,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產生著重要影響。
三、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實現路徑
(一)提升黨和政府的執政效能
黨和政府的執政績效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建立和鞏固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實現新時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必須首先著力提升黨和政府的執政效能。執政效能的提升既要從黨自身的建設出發,又要從滿足民眾最關切的需要出發。政黨認同是政治認同的核心,因此,提升民眾的政治認同,必須不斷完善黨自身的形象。“打鐵還需自身硬”,通過不斷地完善黨內制度規范,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把制度建設貫穿到黨的建設的各方面,通過開展持之以恒的正風肅紀、深入反腐、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等黨建活動來促進和引領社會公平正義與民主法治。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伊始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時代下中國共產黨執政績效的重要著力點。對于高校而言,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安排,解決好住房、高等教育辦學條件和質量等事關大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美好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是鞏固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關鍵。
(二)完善政治認同教育體系
1.突出黨建育人引領作用。高校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加強黨在高校的領導作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是高校育人的根本要求。從作用主體來看,高校黨建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實現路徑具體可以分為兩方面,一個是教工黨建,另一個是學生黨建。高校黨建要在把握正確政治方向的基礎上,根據學校自身的特色和現實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舉措突出黨建育人的引領作用,尤其要在教工黨建的挖掘培育和發揮實效上探索方式方法,形成黨建工作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常態化的理論學習機制。在基層黨支部中,細化日常學習的制度規范,支部書記督促各支部黨員落實日常學習機制;建立二級學院黨委班子成員聯系支部的學習機制,形成黨委班子成員帶頭學習的良好氛圍。二是注重教工支部與學生支部的共建聯動,將教工黨建與學生黨建有機結合起來,教工黨員在教學和支部活動中樹立雙重示范作用,真正以言傳身教影響帶動學生黨員。三是充分挖掘教師黨員中的優秀典型,加強教師黨員與大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一些人文學科甚至理工科的教師黨員可以在課堂上設五分鐘的時事報告,充分發揮教師黨員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示范引領作用。
2.拓展思想政治課堂延伸效應。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內嵌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之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課堂,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大學生政治認同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以往的思想政治課往往只注重理論的灌輸,對學生政治素養的鍛煉和培養較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政治辨別力不足。在新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具備堅實的理論知識,有能力去應對學生提出的各類問題。與此同時,還要充分運用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絡和當代大學生進行有效溝通,減少代際差距。高校可以考慮篩選出一批能夠與學生形成有效溝通和良好互動的優秀教師,以他們的名義開設公眾平臺或賬號,針對時下的熱點開展點評和分析,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評判體系,讓主流、權威、真實的聲音占領學生的政治意識領域。
3.深化輔導員思想政治育人效能。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在現實情況下卻往往未能充分發揮作用。輔導員陪伴和見證了學生在大學期間的成長,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長期的相處使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師生關系,可以亦師亦友,因此,必須切實發揮并深化輔導員思想政治育人的效能。首先,輔導員必須向大學生闡明“小我”與“大我”的關系。在任何時代,個人的發展只有與國家民族的發展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實現有意義的“小我”。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只有把自己的夢想與實現“兩個百年”的目標結合在一起時,為國家和社會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激情,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真正的價值。其次,要注重搭建平等暢通的訴求表達平臺,因勢利導。注重在重大事件、社會熱點問題上引導學生,鼓勵學生對社會現實進行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培養學生大局觀,提升政治認同。
4.發揮朋輩協同引導作用。對于大學生而言,朝夕相處的同伴和年齡相仿的學長在大學生活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他們共同學習、共同探索、相互幫扶、相互陪伴,興趣愛好一致、溝通更暢通,能夠形成一定特色的群體效應。因此,在大學生政治認同培育中,還要注重發揮朋輩引導作用,提升協同育人親和力。大學生黨員作為學生中的優秀群體,在政治素養的培育上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要充分引導學生黨員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在學習、工作、生活中主動發揮“傳幫帶”作用,通過實踐行動對身邊人形成示范效應,讓學生黨員在實踐中強化對黨員身份的認同。除此之外,注重挖掘學生中的優秀群體,在學生身邊樹立典型和榜樣,對大學生施以正面、積極的影響,以提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元修成.我國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
[2]周金華,劉睿.從三個領域增強大學生政治認同[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2):40.
[3]范蕊.微博時代:90后大學生的政治意識現狀及對策研究[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5(4):59.
[4]曲一歌.大學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6):29.
[5]李文,張宇斌.從政治認同到信仰追求:高校黨建工作的路徑新探——以大學生政黨認同為例[J].菏澤學院學報,2013(06):35.
[6]王來喜,云莉.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邏輯探究[J].前沿,2020(01).
[7]蔣榮,戴均.政治認同結構的實證研究——基于結構方程建模法(SEM)的分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3(03).
[8]左惟.深入貫徹落實四中全會精神奮力書寫大學治理的中國篇章[J].中國高等教育,2019(22).
作者:徐冰清 單位:上海應用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