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節約型下的綠色財政稅收政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綠色財政稅收政策的落實,對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獲得健康發展以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等的意義都是極為深遠的。這些年來,隨著我國節能型社會相關理念的普及和推行,國內對科學的綠色財政稅收政策的需求也變得非常迫切。基于此,本文首先討論了我國綠色財稅體制的問題,其次分析了促進綠色財稅體制發展的策略,以供相關工作人員參考。
關鍵詞:綠色;財政稅收政策;節約資源;節能型社會
引言
為了有效緩解目前世界的資源緊張的情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綠色發展的概念,已經逐漸成為全世界都非常關注的發展理念之一,這也正是我國全面提高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途徑之一。自從節能型的社會理念被提出,資源節約也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為根本的任務。所以,必須要由工作人員不斷宣傳以及倡導綠色發展的核心理念,從而促使我國經濟發展獲得快速轉型。
一、國內綠色財政稅收政策體系中的主要問題
(一)綠色財政稅收政策機制不完整致富是所有人都非常迫切想要達到的愿望,而有些地區的政府,為了迅速的脫貧以及致富,采取了快速發展經濟的手段,但是,沒有充分地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所采用的經濟發展的方法,往往并不十分科學,也不十分環保,資源浪費的情況是非常嚴重的。在制定財政政策的過程當中,因為相關體系構建起來的方法仍然是比較落后的,而且對節能型消費理念和生產理念的普及也并不十分重視,所以,如果想要建成節能型的社會,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將會更多。不僅如此,因為財政稅收政策的綠色程度不足,在落實過程當中很多個體對資源節約以及環保意識都比較淡薄,這對全方位的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型以及優化,很有可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1]。
(二)綠色財政稅收政策沒有完善的制度支撐雖然這些年來,我國發展和建設綠色財政稅收政策的速度變得更快,但是在具體落實某些制度,以及執行標準的過程當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這樣的情況,也使得我國目前所存在的一些收費制度并不十分合理,稅種不夠健全,執行力不足,相關資源節約制度建設仍然不夠健全。在未來社會發展的過程當中,需要更多政策投入將其進一步完善,因為制度缺失,也使得社會并沒有形成一種節能型的綠色經濟評價系統,因此,這也給盡快建成節能型社會,以及推進綠色財政稅收政策的落實帶來了極大的考驗。
(三)節約資源的標準仍不夠完善有一些政府在充分地認識到資源節約重要性的基礎上,建立了一系列規章制度,想要從根本上使節約型的社會能夠順利地建設,并且完成和綠色財政體制相關的建設目標。但是因為起步比較晚,規章制度并不十分健全,有很多能耗產品的設計方案,以及使用規范也不夠完整,這不但會直接對我國的社會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同時也很有可能會使得社會節約型的經濟評價指標難以徹底的完善。
(四)財稅政策的獎懲力度不足雖然我國的政府針對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目標,不斷地進行建設以及完善,但是管理方面的功能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特別是資源的浪費和嚴重消耗能源的相關問題仍然存在。不難發現,懲罰力度不足是導致這些問題存在的非常重要因素之一。因為重視度不足,地方政府沒有對節能作用相對較為突出的企業進行一定的鼓勵,對一些作出了較大貢獻的企業也沒有進行一定的表彰,這在很大程度上,會讓企業的積極性以及創新熱情受到打擊。因為我國目前財政稅收的政策并不十分完善,綠色財政稅收的政策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面臨著很多阻礙,如果沒有通過行政手段來進行支撐,那么綠色財政稅收政策核心和基礎就會比較薄弱,資源節約型的社會建設也會因此而成為一種形式。
二、節能型社會視角下綠色財政稅收政策體系的完善策略
目前,我國處于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轉型時期,因此有很多個體以及部門,已經逐漸將目光轉向了資源節約以及清潔生產等和綠色相關的經濟上。我國目前財政稅收的情況和資源的利用率等相關情況都是比較特殊的,相關工作人員需要盡快推進綠色財政稅收政策的完善,并且建立一個更加全面的科學的綠色財政稅收體系[2]。
(一)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如果想要建設一個節約型的社會,那么相關部門就必須要提高財政投入的力度,防止資源節約以及循環經濟的發展因為財政方面的問題而導致受挫。比如有關部門可以建立一個專業的財政撥款渠道,制定一個更加全面的綠色節能專項資金的劃分制度,讓財政撥款能夠落到實處,逐漸把綠色發展的財政支出以及循環發展的財政支出,作為一種國家常用的財政補貼,列入常規項目當中去。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得節能型社會在建設的過程當中,資金不會發生斷流,使綠色財政稅收政策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支持。不僅如此,各級部門都需要制定和財政補貼相關的具體政策以及支持的領域,只有這樣才能夠使重點項目的建設工程可以獲得更加充足的補貼。對一些節能技術以及相關產品的開發,也需要盡量投入更多的資金,使其能夠獲得全面扶持[3]。
(二)完善現有的綠色稅收制度我國目前已有的稅收政策,并沒有全面的高度綠色化,而綠色稅收系統的形成也需要投入更多的關注和努力,所以,有關工作人員必須要促使我國稅收建設持續進行,并且推動實施我國的綠色稅收政策的制定。在收集以及開采相關資源的過程當中,合理征收資源稅,在征收資源稅的時候,不僅要交資源稅落實在化石或是水資源上,同時也要不斷擴大資源稅的征收范圍,并且合理的調整資源稅的征收模式,盡量實現從價征稅的要求。征稅制度的健全,可以有效地減少有可能會產生的資源浪費行為,或是破壞生態環境等相關行為。在生產的過程當中,對污染物排放或是垃圾堆放等相關稅種也要進行征稅。對于已經凈化處理完畢的污染物,要合理的回收之后再利用。而對于規范并且綠色生產的企業,需要給予一定的獎勵,只有這樣,才能夠防止企業的生產運行的過程當中產生環境破壞或是資源浪費的行為,同時,通過這樣的手段,也可以有效地使資源利用率提高,讓資源的配置更加合理[4]。
(三)加快實施綠色財政支持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目前,在我國的財政稅收體系當中,雖然和資源節約或是財政扶持等相關的稅收政策已經有很多,但是這些政策在實際落實的過程當中往往會被很多因素所限制,比如適用的范圍比較小以及宣傳力度不足等,而這些因素都很有可能會使得綠色財政稅收政策,難以充分地發揮其價值。因此,需要提高綠色財政稅收政策的整體性以及靈活性,盡量避免在政策實施的時候,有可能會產生的各種不同的阻力。對一些并不利于資源節約或是環境保護的稅收政策,應該合理的調整或是取消,不僅如此,要讓綠色財政稅收政策內容能夠更加豐富,比如增加抵免稅收或者是提取特定的準備金等,通過實施多種不同的優惠方式,推動綠色財政稅收政策可以有效地實施以及推行[5]。
(四)提高政府認知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的社會,以及推動綠色財政稅收政策的過程當中,政府起到的主導作用是不可小覷的。政府必須要統一認知,并且以此為基礎,明確節約資源所代表的含義以及重要性,促使我國相關資源的使用效率能夠有所提高。并且通過必要的手段以措施,盡量讓財政稅收和其他政策相互之間協調,共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對政策的開發和管理能力也必須不斷地提高。在實施財政稅收政策之前,對和綠色財政稅收政策相關的政策,必須要持續的建立和健全。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時候,政府必須要處于主導地位,并且盡量發揮其價值,這對我國的經濟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6]。
(五)科學管理生產負責政府以及企業必須要對產品生產的全過程進行監督及管理,避免當地的環境污染現象。政府以及相關生產的管理者,要在選擇原材料以及改進生產工藝等各方面進行嚴格的監管,盡量避免產生多余的廢棄物,一旦產生了廢棄物,要通過合理的手段進行回收利用,促使資源利用率有效提高。資源管理并不是一次性就能夠完成的,需要政府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安排,并且使制度能夠不斷完善。
(六)合理消費消費者是產品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使用者,因此消費者的觀念以及意識,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直接影響我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情況。首先,可以通過提高稅的辦法,讓一次性產品價格有所提升,減少消費者對一次性產品的消費。其次,必須要盡量提高技術水準,也要全面提升廢棄物使用的回收的利用率,使資源以及能源的利用效率有所提升。最后,要盡量完善獎罰措施,鼓勵開發以及生產一次性產品的替代品,對實施相關開發任務的企業要進行獎勵。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國內市場經濟體制日益變得更加健全,以及對社會經濟轉型方面的迫切要求,我國對生態環境的全面保護,已經逐漸成為建設節約型社會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相關工作人員在對財政稅收政策進行合理制定的過程當中,也要重點強調,不管是企業或者是個人,都是有義務并且有責任協調經濟發展以及保護環境的。同時,也要了解企業和個人以及節約資源相互之間的關系,政府必須要加強對企業及對個人的監管強度,同時也要建立健全一個更加合理科學的機制,從而促使我國的綠色財政稅收政策,能夠順利地有所落實。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促使我世界范圍內資源緊張的情況有所緩解,讓我國的經濟獲得健康的發展,同時也可以讓資源節能型的社會理念得到普及,促使我國社會經濟收益能夠隨著綠色財政稅收政策有所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浩宇.基于節約型視角下的綠色財政稅收政策[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8(16):10.
[2]富麗.基于節約型視角下綠色財政稅收政策的探討[J].中外企業家,2020(04):17.
[3]丘愛春.試論基于節約型視角下的綠色財政稅收政策[J].財經界(學術版),2019,501(01):170–171.
[4]李龍.基于節約型社會視角下的綠色財政稅收政策分析[J].納稅,2018,12(23):18+21.
[5]楊光.節約型社會背景下的綠色財政稅收政策分析[J].納稅,2019,13(02):24+27.
[6]張欣.節約型社會視角下的綠色財政稅收政策[J].商品與質量,2019(04):189.
作者:譚建錦 單位:廣州市錦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