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語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策略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語言文字是文化和信息的載體,它作為人類文化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學生的日常交際生活中發揮著工具價值,也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與提升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重點強調了語文課程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價值。它要求教師深入挖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范疇,把提高學生識別語言文字、感知語言文字和組織語言表達等多方面能力作為主要培養目標。基于此,從閱讀探究、互動交際和寫作積累三個角度切入,對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有效策略展開探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一目標做出的新的詮釋,旨在強調語言文字運用在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價值,目的是讓教師以“語言文字”為核心來實施多樣化教學,為學生營造出具有濃濃語文味的學習環境。基于此,引導學生品讀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深刻感悟語言文字蘊含的情感內涵,進而切實提升語用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師深化語言文字教學的主要手段。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還應遵循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不斷推動學生形成活用語言文字的意識。
一、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語言文字的規范運用能力已成為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而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育界也對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就目前來看,多數初中生并未掌握語用能力,在語用過程中存在表達不清等問題。鑒于此,必須加強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這有助于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重視程度,使之在各項語文學習活動中有意識地感知語言文字的運用方法,體味語言文字背后的深層情感,逐步形成規范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觀點和情感的能力,最終實現語文學科素養的綜合發展。
二、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把閱讀與語用能力培養相結合
1.分析文本,挖掘精妙語言
閱讀是學生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的最直接方式,利用多樣的閱讀學習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能夠幫助他們在對文章形成整體認知的基礎上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進而深刻領悟語言所蘊含的獨特魅力。因此,教師應高度重視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度分析和理解,鼓勵他們反復研讀品味重點語句,找出作者在構造這些語句時的意圖,進而實現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例如,在《竊讀記》一文中,作者林海音運用了大量心理和動作描寫來展現主人公竊讀時的滋味,展現出了她熱愛讀書和渴求知識的精神,這些都是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應該努力發掘與品味的精妙之處。因此,筆者在教學時要求學生通過朗讀和圈畫的方式來體味作者的竊讀心情,進而感悟文章所具有的獨特語言魅力。首先,筆者要求學生找出文中直接寫出竊讀滋味的句子,學生很快就找到“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一句。筆者趁勢利用問題來點撥他們思考:“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主人公的竊讀伴隨著復雜的感受,你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讀出作者竊讀的酸甜苦辣?”在這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再次思考文中語句,圍繞竊讀的各種心情分別找出了相關語句。如A同學找出的表現竊讀之“苦”的語句是“我跨進書店門,暗喜沒人注意……沒關系,我總算擠到里邊來了”,筆者圍繞他的探究結果進行引導式提問:“你認為在這句話中,作者是如何表現出‘我’內心的苦的呢?”學生經過思考后,回答說:“作者運用了一系列表示動作的詞,如跨進、踮起、挨蹭、鉆過,這些都讓急切尋找書籍的‘我’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在這樣的細致分析中,學生就能夠正確認識作者在構造文章語言時的內心活動,從而找出語句中值得細細品味的精妙之處,這讓他們對文章中的語言文字形成了更為深刻的印象。
2.深度探究,體會語言情感
收入初中語文教材的文章多是名家作品,這些文章語言成熟,情感豐厚,具有非凡的教學價值。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若想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就不能只淺層次分析語言,更要引導學生深度挖掘語言背后潛藏的情感,幫助他們掌握情感表達方法。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散文飽含著作者對母親的追憶與懷念之情,它以平實含蓄的語言表達了真摯細膩的情感,有力詮釋了母愛的內涵。為了讓學生深入領會這份情感,筆者有意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感悟字里行間毫不張揚的母愛。首先,筆者讓學生從略讀入手,整體感知文本,歸納出文章的大概內容,初步感悟母親形象的偉大,然后利用課文音頻進行師生共讀,讓學生帶著情感找出文中描寫“我”與“母親”的詞句。有學生找出描寫母親的詞句“悄悄地、撲過來、忽然不說了、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筆者趁勢提問:“我們可以從這些語句中看出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結合這些詞句認識到,這是一位飽受病痛折磨卻時時不忘細心呵護癱瘓兒子的母親。在此基礎上,筆者再設置情境:“如果你們是文中的‘我’,母親的離開會給你們帶來怎樣的心情?”此時,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他們反復研讀品味相關詞句,仿佛親身體驗到了‘我’對母親的懷念和愧疚。最后,筆者會讓他們思考:“文中用大量的語言來表現燦爛而絢麗的菊花,你們認為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很快就將情感融入其中,他們認識到菊花正是偉大母愛的寫照,寄托著作者對生命的渴望和眷戀之情。這有效幫助他們學習到了語用過程中的情感表達技巧,為他們提高語用能力奠定了基礎。
(二)把交際與語用能力培養相結合
1.創設情境,激發表達興趣
口語交際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教師應當重視口語交際訓練對學生語用能力養成的積極意義,借助信息技術來巧妙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活動。例如,《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對學生而言已是耳熟能詳,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思考的就是如何引導他們通過這個故事來感知童話語言的魅力,形成運用語言的意識。筆者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出示安徒生的畫像和名字,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說出安徒生童話中的一些內容,并談談自己的看法,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等,然后引出《皇帝的新裝》這一課題,并播放《皇帝的新裝》動畫視頻,以此來創設情境,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這篇童話的語言文字有哪些特點?可以表現出怎樣的風格”來觀看。學生在觀看完動畫視頻后,認為文中每個人物形象的語言都能表現出他們的性格特點。此時,筆者又設計情境表演活動,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續寫并表演《皇帝的新裝》這個故事。在這個情境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把握童話體裁中語言文字的運用方式,也能在續寫過程中鍛煉語用能力。同時,他們還在討論交流和參與表演的過程中實現了口語交際水平的提升。
2.設置話題,組織互動討論
具體、明確的討論主題對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有著積極促進作用。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多給學生自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通過設置話題來誘導他們展開有針對性的思考和討論,最終將自己的思維轉化成清晰準確的語言表達。例如,《人應當堅持正義》一文節選自《柏拉圖對話錄》,學生通過這篇文章,了解到了蘇格拉底的人生軌跡和主要學說,掌握了蘇格拉底式的提問特點,也汲取了對自己有益的人生啟示。在此基礎上,筆者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展開了觀察,發現他們對這篇課文的主題富有表達欲望。為了進一步激發他們的語言表達興趣,筆者圍繞本課的教學內容,設置了“正義是否可以不擇手段”這一話題,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參與辯論。正方學生提出的觀點如下:“當我們始終對正義展開不擇手段的追求時,往往能夠打破社會落后的愚昧面貌。”反方觀點是:“所有權利都需要限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他們的語用能力也因此得到提升。
(三)把寫作與語用能力培養相結合
眾所周知,寫作水平是學生語用能力的直接體現。但是,學生要想達到較高的寫作水平,離不開日常學習與積累。教師作為學生語用能力養成的指導者,應當把寫作活動與語用能力培養相結合,促進他們綜合能力的發展。例如,《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是老舍所創作的寫景散文,作者運用生動的語言文字描寫了濟南的冬景,還將豐富的感情融入其中。為了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筆者引導他們分析文中的寫景手法,再組織寫作實踐任務,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模仿訓練。比如,筆者先提出問題引發思考:“作者在文中圍繞濟南的冬景,繪制了哪幾幅圖畫?作者是怎樣表現出陽光朗照下小山的可愛面貌的呢?”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對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了研究,發現他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擬人修辭來讓小山變得更有生氣。接下來,筆者還讓學生找出文中虛實結合、寄情于景的語句,加深他們對這兩種方法的認知。然后,筆者組織寫作活動,讓學生圍繞“故鄉的冬天”這一主題進行仿寫,要求突出事物特點,將個人情感融入文字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將自己所學到的語用技巧落實在寫作中,這樣就能有效提升他們的語用能力。綜上,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為此,教師應當巧妙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切實將語用訓練落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梁雪.提高初中語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策略探究[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7(9).
[2]黃珊珊.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策略研究[J].教學研究與管理,2020(5).
[3]徐映.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0(2).
作者:陳春蓮 單位:廬江縣泥河鎮沙溪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