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fā)育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情感成分。情感教育是指教師通過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情感教育不僅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還能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但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許多教師存在方法不當、程度過輕等問題。為了解決教師們的困惑,筆者結合自身的初中語文教學經驗,提出了四種情感教育的運用策略,以期為廣大教師的教學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情感教育;初中語文;運用策略
引言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情感教育已成為眾多語文教師的重要教學手段。情感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一些感性因素,以增進學生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如通過營造課堂氣氛、鼓勵式評價等方式使學生更加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1]。情感教育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發(fā)現語文學習的樂趣并愛上這門學科,而且還能最大化地利用教師的教學資源,讓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知識。
一、挖掘文章背景,引發(fā)學生與作者之間的共鳴
語文是一門藝術性極強的學科,學生對文章寫作背景的了解程度對理解整篇文章內容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抓住這一點,以文章的背景為依據,帶領學生共同探索作者的內心世界,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挖掘文章背景應當從兩個方面做起,第一是時代背景,時代會造就文人,也會影響文人的寫作特點,時代既是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同時也為作者提供寫作的素材。因此,挖掘文章的時代背景對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章深層含義來說至關重要。第二是作者生平,許多作者的文章是對他們生平經歷的復述和經驗總結,其中包含的許多至理名言也是他們經驗的副產品,因此了解作者的生平對理解文章內容和情感來說也非常重要。學生只有了解了一篇文章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經歷,才能對這篇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才能超越文字和時代的限制,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例如,在教授《最后一次講演》時,筆者就帶領學生一起挖掘寫作這篇文章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經歷:《最后一次講演》是聞一多先生在1946年7月15日李公樸追悼會上所作的講演,在這次講演中,聞一多對以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的倒行逆施作出了憤怒的斥責和批判。當天下午,聞一多先生就遭到了國民黨特務人員的暗殺。從這篇課文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領略到聞一多先生熱愛祖國、獻身革命的英雄氣概和斗爭精神。在了解文章寫作背景的過程中,學生逐漸體會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間表達的感情。因此,挖掘文章的寫作背景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還能引發(fā)學生與作者之間的共鳴,使他們的心靈得到成長。
二、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使學生體驗文章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許多教材文章的課后習題之一,雖然它一直存在于初中語文教學的舞臺上,但許多學生對它卻并不重視,還經常覺得這是在做無用功。事實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僅能夠加深自身對文章內容的印象,還能在朗讀過程中積累文章的好詞好句,將其作為寫作的素材[2]。此外,教師作為受過專業(yè)訓練的教育者,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時,又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學生可以根據教師在朗讀過程中的讀音輕重或者停頓,體會文章的情感起伏,從而將書本上的文字轉化為三維的情感體驗。在組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兩個方面:一是投入感情;二是帶領學生誦讀。沒有投入感情的朗讀和復讀機沒有什么差別,既不能分享文章的情感變化,也不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情感體驗,因此在朗讀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地控制感情,使每一句的情感都恰到好處。
三、運用多媒體設備,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
以往的教學不僅受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限制,還受到教學條件的約束。板書作為主要的傳統授課方式,承擔著傳授知識這一教學任務,但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傳統的授課模式逐漸被多元、生動的多媒體教學方法所取代。新的教學方法帶來了新的教學要求,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本,促進他們全面、多元地發(fā)展,以往單一、平面的板書授課模式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的需求,而新媒體的多樣性更加迎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多媒體技術不僅是技術的飛躍,更是情感體驗的飛躍,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具體教學過程中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從多方面加強情感體驗,如播放與文章有關的電影來引起學生的共鳴;在上課之前聆聽一段舒緩的音樂,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等等。例如,在教授《社戲》這一課時,為了觸動學生與作者之間的共鳴,筆者首先為學生播放了一段以“辛亥革命”為主題的視頻,在學生對那個時代人生的艱難和生活的變化莫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之后,再讓他們欣賞這部小說,這樣一來,他們便更容易體會魯迅先生在文中蘊含的感情?!渡鐟颉分攸c不是外在的故事情節(jié),而是通過對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物的描寫,表達作者對農村淳樸的情感的向往和贊美之情,我們可以把《社戲》描繪的情景當成魯迅先生精神家園的回歸,是魯迅先生向往的桃花源。
四、增加與學生的交流,培養(yǎng)師生默契
教學的過程不是教師的單向輸出,而是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僅能使學生更加積極,還能使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處更加默契,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增加與學生的交流:一是評價,評價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鑒定,也是促進學生與教師溝通的良好手段,它可以加深學生對自身學習狀態(tài)的了解,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效率有所提高;二是小組合作,小組共同探討問題不僅可以加深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還能通過對具體問題的解決來增加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默契、升華感情。例如,在教學《黃河頌》這一課時,筆者就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了《黃河大合唱》這一曲目,從而使學生了解到黃河的氣勢磅礴。這篇文章歌頌了黃河的氣勢宏偉,源遠流長。同時激勵中華兒女,以黃河為榜樣,學習它的“偉大堅強”。為了讓學生對此有更深入的感悟,筆者向學生提問:“結合文章文本與具體曲目,你感受到了什么?”通過實時互動交流的形式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掌握。結語初中語文是一門藝術性和專業(yè)性兼?zhèn)涞膶W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摒棄以往平面、單一的教學模式,采用多元、感性的情感教育方式。但情感教育的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結合多方面的應用策略。在本文中,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筆者提出了四種情感教育的運用策略:挖掘文章背景,引發(fā)學生與作者的共鳴;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使學生體驗文章的情感;運用多媒體設備,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增加與學生的交流,培養(yǎng)師生默契,以期通過情感教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過程中去,從而不斷提升其自身的語文水平。
[參考文獻]
[1]楊欣.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課外語文,2017(22):36.
[2]黃慧萍.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課外語文,2017(06):46.
作者::廖玉仙 單位:福建省尤溪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