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語文教師“壯腰”能力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為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初中語文教學處在中小學教育的中間地帶,起到“腰身”的連接、支撐作用,是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一環。為此,教師必須改變舊有教育思維模式和課堂教學弊端,在核心素養觀照下,從理念、思維和文化涵養三個方面提升自己,有效發揮初中語文教學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擔起“壯腰”的重任。
一、初中語文教師需要提升個人教育理念
價值問題是一切問題的基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與內涵的確定必定帶來教育價值理念的變化與更新。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具有高位意識,以科學的、宏觀的教育理念引領自己的語文教學。
(一)在學科教學中秉承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
人的成長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有各個階段的特點,也有著貫之始終的連續性。學生某一階段的狀態,不單單是這一階段形成的,而是過往經驗的積累,也是下一個階段的基礎。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對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進行探索與思考,要回顧學生的過去,展望學生的未來。首先要弄清楚,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了哪些內容,培養了哪些能力;初中階段的知識點在小學階段有沒有學習,學到什么程度,初中階段該怎樣與之銜接,對其進行深化。然后要明確,高中階段學生的語文學習要求達到哪些目標,為此初中階段要向高中階段輸送怎樣的學生。之后,要熟知新版課標對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規定與要求,思考相同知識體系在不同學段的要求,緊密結合這些規定和要求,確定初中階段教學內容與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實施初中語文教學,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
(二)在課堂教學中貫穿“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都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基本理念提出。正如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是不可切分一個整體,“立德樹人”的理念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也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語言建構與運用”就是學生在學習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過程中進行身份認同、增強民族文化意識的過程;“思維發展與提升”就是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不斷自我對話,思考自身與他人、自身與社會、自身與世界的關系從而進行價值建構的過程;“審美鑒賞與創造”就是學生提升鑒別善惡美丑、判斷是非的能力,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提升審美品味的過程;“文化傳承與理解”就是學生追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體會革命歷史文化、感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過程,是學生傳承民族歷史文化基因的過程。而“立德樹人”目標的達成又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養成產生一個極大的促進作用,一個自尊、自強、自立、心懷仁義的學生自然在語文學習上不會荒廢。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思考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結合學習材料特點、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生活學習經驗等,自然發揮學科“立德樹人”功能,不是為“立德”而“立德”,而是應該將語文教學和“立德樹人”有機融合,確保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初中語文教師需要提升個人思考力
當前,初中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表現出來的思考力是不夠的。很多教師教學離不開教參,課堂流程顯得順暢的卻缺乏靈動性,這在問題設置、作業布置等方面都有表現。語文課程的特點、學生的個體性和課堂的多變性,對語文教師個體能力的發揮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有較強的思考力。首先,要思考如何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思辨性思維,調動學生在真實情境中乃至在陌生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學語文課堂是一個千變萬化的動態過程,其價值就是在不確定中實現學生的真實成長。一個好的課堂,一定是尊重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其積極思考、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的課堂。做不到這些,語文教學就有可能陷入“越認真,越失敗”“越努力,越有害”的泥淖。今天的教師大多是從忽略學生主體地位、缺少尊重的課堂上成長起來的,缺少積極的主體體驗和思維習慣,但現在卻要去打造出這樣一個尊重學生主體、培養思維品質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真實的課堂。這是不容易的,可以說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其次,要對各種教育理論和實踐進行辨析。教育理論和今天的教師之間是有著時空間隔的。當前教師接觸到的教育教學理論,大多從歐美傳入,或是由歐美經蘇聯、日本傳入,形成于特定的歷史時期,是針對其相關的教育乃至社會問題產生的理論解釋。在歷史發展和地域傳播的過程中,有些理論因為各種各樣原因經歷了選擇甚至是閹割,而脫離了最初本義。[3]因此不能斷章取義,拿過來就用,而是要有思考,有探究,有選擇。要有以嚴謹求實的態度運用教育理論對課堂現象與問題進行揭示與剖析的能力。目前教師學習的機會很多,很容易接觸到名師學說和實踐課堂,他們的學說和實踐可以具有一個普遍的指導和啟發意義,但在針對具體教育教學情境時卻不是萬金良藥。每個教師的教學都是具有獨特性和現實性的,需要教師將所見所學和課堂學情、教學風格、地域特點等融合起來進行思考,變成自己的東西,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檢驗,不斷提升,從而形成“教學理論—教學實踐—理論修正—教學實踐”專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三、初中語文教師需要提升文化解讀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和思維能力的提升,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語言文字作品,探究和發現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思維是一種習慣和能力,難以一蹴而就,是需要一個長期的訓練、培養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領作用必須得到發揮。當前初中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還局限在“內容理解”的狀態,字詞掌握、段落劃分、語句分析、主題概括的教學過程還是一種教學常態。推動課堂進程的主要是師生之間的問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呈現出隨意化、片段化,問題之間邏輯聯系不強,學生在課堂上思考的是怎樣答出“正確”的答案,多感性理解,少理性辨析。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更談不上提升。這對學生進入高中以后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究其原因,應試的壓力是有的,但是也和教師的能力和素養不夠是分不開的。而這其中,初中語文教師的文化解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要熟練掌握和運用語文學科基礎知識
要熟悉教材,構建初中語文知識體系,要將教材知識內化,形成整體知識結構,建立前后知識鏈接,做到課堂教學有系統、有計劃、有預設,能夠游刃有余地應答課堂生成性問題,并在處理課堂生成性問題的過程中,完成知識能力的再提升。
(二)要深入理解新教材人文主題
部編本初中語文新教材將知識、技能、方法語文三大要素融入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大人文主題中去,以人文主題組建單元學習。初中語文教師要對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有一個很好的認知與理解,能夠對孔孟之道、老莊思想等中華文化的精華部分有深度解讀的能力;對中外優秀作家作品能夠進行比較立體的認知與講解;能將中華傳統價值與現代精神視角聯系起來,引領學生徜徉發展變化又一脈相承的文化河流;提高哲學思辨能力,對人生與社會有深刻的省察與洞悉。這樣,才能避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心無力——話說來說去、活動搞來搞去,卻一直在表面層次流連,觸不到點子上,讓深厚的人文精神與內涵流于簡單、空泛的詞句概括。
(三)要豐富學科基礎知識的文化儲備和涵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說明語文教學絕不單單是語文知識要素的傳授,而是涵蓋文學、藝術、哲學、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的綜合學習。因此,初中語文教師需要不斷拓寬文化視野,豐實自己的知識文化涵養,深入理解學科知識內涵,擴大知識外延,提高審美能力,對優秀藝術形式有一定的了解,豐富個人知識結構,提升文化解讀的能力,成為能夠引領學生走進廣闊語文天地的引路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追求,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深入理解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的課程標準,領會課程改革和中高考精神,提高理論研究水平,提升思想站位高度,注重實踐反思,在理念、思維和文化修養等方面提升自己,在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中有效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有意識更要有能力承擔起“壯腰”的重任。
參考文獻:
[1]關于福建省2017年初中“壯腰”工程省級培訓班學員參訓的通知[Z].閩教院〔2017〕215號,2017-10-23.
[2]關于福建省2018年初中“壯腰”工程省級培訓班學員參訓的通知[Z].閩教院〔2018〕66號,2018-03-30.
[3]孫元濤.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再認識——兼論文化傳譯中的意義變遷[J].全球教育展望,2009(2):32-36.
作者:劉波 單位:福建教育學院語文研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