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高校財政學專業人才培養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地方高校財政學專業應該及時進行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改革,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能力、適應能力、實踐能力、競爭能力等適應市場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地方高校;財政學專業;市場導向;人才培養模式
一、地方高校財政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不合理
大多的地方高校財政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口頭表述上都有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但比較空泛,缺乏適應市場需要具體的、可操作性的目標。實際上與過去相比,并無根本的改變,作法上仍然是“換湯不換藥”。導致畢業生缺乏適應市場的能力。
(二)課程體系未能體現自身的特色
具體表現是,選修課少、沒有特色。由于出于成本的考慮,人才培養方案中選修程少,學生可選余地小,限制了學生的自由度。同時,專業課設置缺乏特色。眾所周知,而特色又是通過課程具體體現的,是專業的生命。1999-2000年,斯坦佛大學開設了5735門課程,其中只有1名學生選的占21%,8名以下學生選的占52%;15名以下學生選的占75%。選修課數量及特色課和專題講座對地方高校無疑是重要的。
(三)課堂教學的社會延伸不夠
大學課堂很大一模塊來自課堂之外,課堂教學社會延伸就是大學在傳統課堂之外還應為學生創造學習的機會和平臺,如學述報告、社會實踐、學術交流、社團活動等,學校雖然也有一些社會調查、專業實習、學術報告、社團等活動,但由于經費及師生積極性等原因多半這些活動流于形式。沒能為學生安排專業實習、社會調查、畢業實習等到對口部門進行鍛煉與體驗的機會,而上交的報告多半是學生從網上找到范文并稍加改造的產物。
(四)教學環節存在著問題
對于許多地方校財政學專業而言,課程信息化就是從在黑板的“滿堂抄”變成了電子版的“滿堂念”。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發揮學生的積極和創造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及應變能力。許多情況是教師只對課上的時間負責,課下學生所做的與課堂沒有關聯性,學生找缺少方向感,導致自學能力和自制能力差的學生課下時間大都“荒廢”了。
二、構建地方高校財政學專業需求導向型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一)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辦學的關鍵在定位,定位的關鍵在人才培養方案。需求導向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無疑是地方校財政學專業理性之選。根據國外對高等教育的分類標準,財政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區別于學術型人才培養的關鍵點,是應用型人才更強調知識的串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其方案要有所兼顧經濟理論、經濟方法、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實踐應用。
(二)完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應進行如下的改革:一是強調專業特色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如開設地方財政、公共支出管理、政府采購等理論性較強的應用類課程。二是增加了操作性應用類課程的比重。如開設了財務會計、證券投資、稅務、納稅籌劃等課程。三是強化了基礎類課程。如英語、計算機等課程。四是增加了課內實驗的學時數。增加稅務、稅務管理理論與實務、納稅籌劃等專業課程的課內實驗學時。
(三)改進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財政學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稅收和稅收管理知識,還是政府預算管理和預算會計知識,基本上依賴傳統的“空對空”的課堂講授方式,既給教師授課帶來困難,同時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效率低下,而且無益于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具體操作上,在重視財稅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更重視對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鼓勵教師成為“雙師”。
(四)強化實踐教學
美國有1/3的高校是應用型教學模式。加拿大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是應用型模式。在加拿大,合作教育下的畢業生非常受歡迎,因為此前他們已有將近1年的工作經驗,走上工作崗位很快能勝任工作。強化財政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工作,不僅從思想應重視實踐教學工作,還應從經費、計劃落實、跟蹤管理、檢查等方面全方位的落實。給學生爭取更多的接觸實踐和社會的機會。
參考文獻:
[1]謝作許、費明成,關于我國高等教育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搞轉移發展戰略研究[M],高等教育2006年8期。
[2]李忠華,霍奕彤,科技創新促進沈陽節能減排機制的構建[J],沈陽大學學報,2014年10月。
作者:李忠華 霍奕彤 單位:沈陽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