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歷史教學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新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才能使我國傳統文化得到有效繼承,從而促進國民素質的提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僅以學生興趣為主,一味重視書本知識,缺乏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的認知,導致初中歷史教學效果難以提升,學生對歷史教學的系統性、整體性缺乏足夠的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現狀提出有效的教學對策,確保中華傳統文化在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滲透,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確保初中歷史教學的高效實施。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初中歷史教學;滲透研究
眾所周知,中華傳統文化內容諸多,包羅萬象,歷史悠久,作為一名中國人應具備一定文化自覺性,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確保現代知識與傳統文化的有效結合,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據此,初中教師應保持這一理念,引導學生理解并熱愛傳統歷史文化、尊重歷史文化,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著一顆敬畏的心。本文將分別從中華文化滲透到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必要性以及中華傳統文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對策兩個方面來闡述。
一、將中華優秀文化滲透到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必要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入中華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歷史素養的提升,同時也是中國歷史的精神支撐。
(一)有利于學生歷史素養的提升現階段在歷史教育改革中,學科核心素養作為一個重要的改革核心,可樹立學生的家國情懷。學生的家國情懷一旦樹立起來,便能從情感、態度及觀念等方面體現其對歷史的理解與認知,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還能使學生的民族精神得以強化,引導學生對祖國民族文化進行捍衛。值得注意的是,民族情感應與家國情懷相輔相成,只有在歷史教學中融入中華文化,方能使學生理解家國情懷的意義。
(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歷史的精神支撐初中歷史學科是初中階段重要的學科,通過學習可起到修身養性的作用,使學生學會謙虛、仁愛、不斷進取與開拓,這些優秀品質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體現。因此,從本質上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精神的支撐,教師可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浮躁的心境變得更加安寧,從而洗滌學生的心靈,確保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歷史作為人文教學體系的重要學科之一,在教學進程中占據著關鍵地位,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歷史發展角度上對教學目標合理制定,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深入學習,使民族凝聚力以及自信力得到增強。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文化素養及思想品質均會發生變化,因此,教師需對學生合理引導,嚴格按照教學要求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歷史素材,并根據學生的發展過程對自身思考的重點及方向合理調整。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對策
上述主要對初中歷史教學中中華文化滲透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為確保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還應采取有效的滲透方法,通過師生共同品鑒與理解傳統文化、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知識實現師生共同交流、努力提升教師文化底蘊、延伸教材內容融入傳統文化、組織歷史課外實踐滲透傳統文化、對歷史教學情境積極創設,詳情如下:
(一)通過師生共同品鑒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通過回顧五千年歷史,我們發現文化和圖騰是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通過歷史作品的學習,學生可以體會到古人的生活場景以及生活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著古人自己的個性思想,通過師生共同鑒賞便可理解文化背后的深厚內涵,例如《詩經》,在風、雅、頌這些作品均閃爍著民族的光芒,通過鑒賞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歷史學有裨益。
(二)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知識,實現師生共同交流歷史知識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對相關知識進行挖掘,并向學生進行分享。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積極引導,挖掘諸多文化寶藏,對文化知識全面思考。例如:教師在對文字演變這一課進行講授時,切忌照本宣科開展教學,而是對學生科學引導,對文字變化過程特點積極思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舉例對文字變化特點進行講述。在古代教育家思想內容的學習中,通過閱讀,學生可理解孔子的言論與思想,使其對文化存在敬畏之心。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對歷史教材中的內容深度挖掘,引導學生掌握更多傳統歷史精髓。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歷史學科的教學特點,將學生分為多個合作小組,通過這一方式進行交流與討論,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確保學生文化基礎的全面提高。
(三)努力提升教師文化底蘊教師素質涉及諸多方面,包括思想、性格、學識、情操等方面,為了確保初中歷史教學的有序開展,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水平,一方面教師應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同時有一定的道德修養素質,最后還應具有良好的思想情操及精神品質。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從歷史角度出發,秉承實事求是的精神,使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導學生了解歷史,正視歷史,對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充分挖掘,并對其發揚光大。中華傳統文化是深邃的、豐富的,僅僅通過書本的學習無法包含全部,因此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應對歷史文化不斷探尋,將其傳授給學生,將歷史文化與現代教育結合在一起,以此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四)對教材內容不斷延伸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尚未設置單獨的優秀傳統文化課程,也未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據此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根據傳統文化滲透特點以及教學要求,對授課體制進行科學制定,對相關內容詳細講解,充分挖掘教材外的內容,為后續教學的開展奠定重要基礎。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本草綱目》這一書籍深入研究,對古人疾病診斷方法與西醫間的差異進行區別,其次還應在學生的日常學習中融入中醫文化,最后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制定有效的教學對策,對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化間的融合策略予以調整。實際上,歷史教材與中華傳統文化本就屬于同一領域的不同知識點,據此教師在知識講述時,應確保知識的完整性與連貫性。
(五)組織歷史課外實踐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可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目前在傳統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僅僅采取傳統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對歷史事件缺乏全面的理解,據此,教師應組織相關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以及傳統文化。通過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促進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歷史資料收集能力以及信息提取能力得到提升,還能確保學生合作能力的形成。
(六)對歷史教學情境積極創設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對教學情境積極創設,使傳統文化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融入,教師可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其中,通過圖畫、視頻等資料對歷史情境合理創設,使傳統文化知識更加直觀地呈現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其次,教師還應對第二課堂積極拓展,引導學生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對歷史劇進行編排,確保學生學習興趣的全面提升,對教學效果積極改善,為初中歷史教學的開展提供有效的指導。通過以上對策的應用可確保初中歷史教學的有序進行,使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得以體現,為學生構建一個高效的歷史課堂,因此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使中華傳統文化得到不斷發揚,以此實現滲透的目的。
三、結語
總的來說,初中歷史學科是初中階段重要的學科,具有豐富的文化情懷與人文素養,因此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將自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與感悟向學生進行傳授,以歷史教材為基礎,并對歷史素材進行適當的延伸與拓展,使學生歷史文化感知能力得以豐富,根據新課程改革要求對歷史教學方法不斷創新,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使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確保初中歷史教學效果的全面提升,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志強.探索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家國情懷的有效途徑[J].天津教育,2020(24):79-80.
[2]趙明文.初中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的滲透策略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09):124.
作者:馬永強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