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倘若教師能對學生的證據意識加以培養,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歷史證據的認知,使其能自主地利用歷史證據對史實進行論證,借此在與歷史對話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水平。同時,證據意識的培養還有利于學生準確把握歷史、掌握歷史思維方法,逐步地形成實事求是的精神。立足于證據意識在歷史教學中的價值,我在本文中主要就如何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初中歷史證據意識培養方法
1.提出問題
問題作為學生思維和證據意識發展的起點,其往往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往往會將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圍繞有關的歷史內容提出極具探究價值的問題,接著則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搜集有關的歷史史料,如此在問題解決過程中,這些史料自然而然地會成為驗證歷史的證據,如此史料才具有教學價值。在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往往會利用以下問題鏈的方式引發學生的證據意識:這份史料來源于哪里?這份史料產生的時間是?這份史料能成為論題中的歷史證據嗎?這份史料可以成為你證明觀點的證據嗎?在這些問題鏈的驅使下,學生會意識到歷史證據的重要性。接著,我再立足新知比教學內容提出幾個極具客觀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搜集有關的歷史證據,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提升其對歷史知識的認知。以《甲午中日戰爭》這一內容教學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根據日本的一些史學家的說法,其認為甲午中日戰爭是由偶然因素引發的,你認同這種觀點嗎?《馬關條約》中割讓臺灣省的這一條約對中國人民有何影響呢?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呢?在這些具體歷史問題的作用下,學生可以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體會到借助歷史證據解釋歷史的重要性。
2.史料搜集
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其所使用的歷史證據大都是史料,對史料的搜集其實就是在搜集歷史證據。我在組織歷史教學活動的時候,往往會從教科書、教科書以外的其他資源入手引導搜集歷史證據。仍以《甲午中日戰爭》為例,在該內容教學活動開展中,我除了立足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搜集有圖片或文字證據之外,還打破教材的界限,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渠道或微信公眾號搜集與該內容有關的資料。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有的學生閱讀了宗澤亞編著的《清日戰爭》一書,如此在客觀角度對戰爭得失的分析下,學生可以深層次地認識到戰爭的背景及其勝負原因。有的學生則閱讀了陳舜臣的《甲午戰爭》這本小說,通過實地考查資料的閱讀了解到清王朝是如何被日本打敗的……在這樣的史料搜集過程中,學生的歷史視野可以得到拓展,其也可以在極具客觀性的內容閱讀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3.解決問題
史料成為證據的思維過程其實就是證據意識的形成過程。在該環節開展中,我往往會先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提前預習新知內容,準備有關的歷史證據。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則會以小組為主要形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我一般會隨機地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并請小組代表回答問題。在這樣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在已有的歷史證據的支持下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初步養成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為其證據意識的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甲午中日戰爭》教學之初,我向學生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我則將這些問題作為基點,引導學生給出證據,解決問題。以“根據日本的一些史學家的說法,其認為甲午中日戰爭是由偶然因素引發的,你認同這種觀點嗎?”該問題的解決為例,有的學生出示了教材中的內容給出了否定了回答,有的學生則利用《清國征討方略》中的有關內容否定日本史學家的觀點。在運用史料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其也可以在長期的訓練下歷史學習要做到“論從史出”。
4.培養情操
縱觀歷史課程標準中的有關內容,其明確指出,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加以培養,實現由理論知識向情感高度的升華。對培養學生證據意識的過程中,我往往會向學生呈現歷史證據或鼓勵學生搜集歷史證據。歷史證據的呈現不僅是要驗證歷史,更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愛國情感,使學生養成正確的歷史態度。對此,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往往會利用歷史證據來實現德育??傊?,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證據意識培養給予充分的重視,借助多樣化的方式將證據意識培養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學生在的大量歷史證據閱讀、搜集過程中,實現知識儲備的擴展,養成證據意識。
參考文獻:
[1]劉心洋.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及其重要性[J].文教資料,2018(11):236-237.
[2]高通.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J].西部素質教育,2017(22):101-102.
作者:陳色紅 單位:福建省漳浦達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