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數據在財政專項資金預算執行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財政專項資金及財政專項資金審計現狀分析
財政專項資金是指下級政府收到上級政府指定用途的定向撥款,一般用于公共事業管理、社會保障與補貼、建設性事項等,其合理預算、精準執行是政府增強公共管理、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途徑。2018年12月29日人大常委再次修訂《預算法》,對各政府、部門使用財政專項資金做出更為嚴格規范,首次確切地對全部的政府收入支出進行預算,將勤儉節約、透明預算、預算績效寫入法律,確立財政轉移制度、預算審查監督制度。在這樣的背景下,財政資金的預算執行、動態管理越發重要。對財政專項資金進行審計的工作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專項資金的運用是否存在不法或違規之處,二是專項資金的有關數額能否保證真實有效,三是關于專項資金績效審計。由于財政專項資金有涉及范圍廣、大大小小項目復雜多變、資金數額較大等特點,為幫助審計工作者更好地發揮監督職能,急需在審計工作中融入新興的信息化技術,選擇合適的審計工具。在政府財政專項資金的審計工作當中,excel表格、數據庫等統計分析軟件,以及現場作業軟件、法規軟件、專業審計軟件、審計管理軟件等審計軟件都是一般常用的審計工具,將這些工具結合使用有助于發掘完整信息、進行交叉比對分析、及時查詢糾錯、優化審計路徑。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技術在財政系統中廣泛運用,預算指標、項目執行、上級直接撥付等財政數據的捕獲愈發簡便。大數據技術在預算執行進度、專項轉移支付使用效率、財政資金金額準確性等方面應用廣泛,結合編程語句查詢龐大的數據庫,可以精準高效地推進審計工作。大數據的應用不僅代表著龐大的數據庫,同時意為審計技術的拓展,處理各種數據的方法各式各樣。常見的大數據應用于專項資金審計的方法有:詞庫分析技術,可對國庫支付摘要、會計核算內容等進行詞庫分析;聚類比較技術,利用大數據發現疑點,及時糾錯調整等等。當大數據運用于審計中,審計改隨機抽取樣本為全面覆蓋數據,發掘整體數據中的相關關系。當然,目前大數據的運用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一是大數據技術不夠成熟,其應用仍待研究、開發,同時,對復合型審計工作者的需求增加,新型審計人員應當對信息化技術、各類計算機語言有一定掌握。二是財政專項資金預算的基礎性工作不夠扎實,申請財政專項資金的流程中缺乏審慎的規劃。三是大數據技術應用有待在審計準則與法律法規中規范說明,保證審計程序中的步驟和數據有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
二、大數據應用于財政專項資金審計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收集整合數據。
進行大數據審計,基本條件就是數據應當是系統的、全面的,各類數據收集得越完整,大數據審計的優勢越可被擴大化。一是增強對數據收集流程規范性的控制。構造各機關單位電子數據按規按時的上報流程,通過聯網互通的審計系統定期采集數據,并收集最終清單發送至相關管理部門。要求向其他相關的機關部門發函,定期地報送各類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二是數據收集參考各業務部門的職能定位。根據各業務部門的職能定位進行監督和收集數據。按照服務內容的劃分,對每個業務部門實施跟蹤,增強時間管控、進度嚴查。三是擴大專業人員的協助配合。面對收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監管部門計算中心的專業技術人員應協助各部門完成收集任務,并針對遇到的困難問題及時與各部門溝通,確保數據采集的順利進行。
第二步:分析數據。
數據分析通常是進行大數據審計的重難點。數據的分散性會造成審計效率低下也難保不遺漏數據,因此從海量數據中提取和處理有用的審計信息對于審計人員提出高要求。在實施過程中,加強了部門預算體系和支付體系的數據分析,建立了標準化的指數中間表和審計分析模型,并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共同打擊重點問題。預算編制制度、預算指標制度、國庫支付制度、非稅收征管制度、決算編制制度和單位財務會計制度的財務、業務數據集中在多系統聯系和大數據比對。同時,關于當下熱點話題: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加強計算機審計分析,有以下幾點建議:(一)加強對預算編制和執行情況的全面分析。通過預算指標與支付系統之間的數據關聯和比較,首先可以從整體上把握各單位預算執行的差異,然后跟蹤造成差異較大的具體項目,注意原因分析,重點揭示執行差異是預算編制問題還是項目實施不到位等。(二)加強對“三公經費”使用的整體分析。該單位三個公共資金的數據摘自預算編制系統,單位財務核算系統和最終核算系統。對每個單位的三個公共基金的總體分析側重于揭示諸如超預算、無預算、過度報告和會計等問題。(三)加強資金分配的關鍵分析。根據國庫支付系統的數據,依據對支付方法的審查,發現是否存在非法現金支付和未使用的公務卡結算等問題。重點關注資金運動,選擇國庫大額撥款、年末集中撥款、單位和部門人員配置、縣市往來賬戶等線索抓住漏網之魚。(四)加強財政收支的重點分析。全面比較非稅收征管制度中反映的單位收入數據和單位財務記錄,查核部門單位是否有未清收入,收入是否直接用于支出等問題。通過對國庫支付制度和單位財務會計數據的抽查,對支付記錄和資金分配對象進行核實,重點揭露違法支出、非法分配以及公款消費、公務支出等問題,如管制不力、超出標準范圍等問題。
第三步:小組核查。
審計計劃根據審計工作的性質,將城市各部門科學地劃分為五大類。打破各組分離的管理模式,借助數據共享技術,在審計開始之前將各小組數據表和可疑點表應分發到位并為每個審計小組成員進行解釋,便于現場核查人員檢查數據并分析原因,給審計小組的現場核查提供了有效的數據支持和信息化支持,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強了指導性。審計結束后,還可以通過總結問題漏洞,形成數據收集與轉換指南,根據驗證反饋結果對模型方法進行修訂和完善。(一)大數據應用于財政專項資金審計預算執行的案例本文以江蘇省南京市為例,探討大數據技術在財政專項資金預算執行工作中的突出作用。2016年6月,由江蘇省財政廳推出的“財政監督分析系統”全面上線,在大數據技術的天羅地網下,財政專項資金預算執行中的問題變得一目了然:各部門有沒有正確使用財政直接下達給項目的預算資金,“三公經費”的開支是否合理等問題都可以通過登錄“財政監督分析系統”查詢。如此,大數據將快速有效地給出一定答案。一方面,該系統全面上線使納入平臺的單位都處于大數據的監控之下,一些傳統監督中容易被忽視的細枝末節都被迅速抓出。以該財政監督分析系統中的“公務車維修執行政府采購制度情況分析”系統為例。借助這一模式,很容易實現國庫中車輛維修的受款人名稱與政府采購公務車輛維修的指定單位名單的自動比較,并且可以清楚、快速地找出預算單位是否違反了政府的采購制度,在非指定的政府采購單位維修公務車輛。這樣,無論車輛的維修費用額高低,其中漏洞都會立即被檢查出來。例如,起初發現受款人是“個人”而非“單位”,然后監督檢查局的職員會繼續對該維修點發票單位進行全面調查,最終判定開票單位填寫的“個人”,是否意味著費用流向了“個人”。另一方面,對于已存在的不良之風,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著重監督、重點審查。對于備受社會關注的公費餐飲、公費出行,單位年底“突擊用錢”等現象,該監督分析系統可以從國庫集中支付明細數據中查詢并列出預算單位支付餐飲、住宿、車輛使用等費用情況明細。通過篩選、整理、對比各單位的此類數據,利用可視化工具,可找出該預算單位中的特異數據,進而分析單位支付費用的合理性,確定下一步需要延伸到現場檢查的對象。南京市審計局數字化審計市縣一體化應用模式是當前大數據、“云計算”熱點下政府審計的典型應用。其采用“1拖N”的審計模式,即一個主要的專項資金大數據審計項目拖帶涉及各單位的其他相關項目,構建了全部政府性資金聯網審計平臺。各區縣審計機關都直接聯網至市審計局聯網審計平臺,開展數字化審計。這種應用模式不僅節省了區、縣機關硬件和設備的投資,而且減少了區縣機關進行數字審計的難度。更重要的是,它實現了審計系統集成,完善了城市整體的數字化審計。此外,該模式使南京市的重點項目數據集中到市局數據分中心,統一存儲、使用,確保了審計數據的可靠性和全面性,利用聯網大數據審計平臺強大的分析功能,能夠實現對審計數據的歷史趨勢縱向分析、相關關聯橫向分析。通過這些技術平臺的搭建,2016年南京市已首次實現全市103家一級預算單位審計的全覆蓋。隨著審計覆蓋面的拓寬,審計的范圍將更廣、程度將更深、效率將更高。比如2017年,南京市政府審計工作著重關注了政府八項規定和黨政機關例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等重大政策的貫徹落實情況,在關注103家單位預算實際執行情況的同時,結合預算單位財政資金具體使用明細,進一步核查單位的“三公經費”、辦公培訓必要支出等行政管理費用是否做到合理、節儉。最后,總結大數據應用于財政專項資金預算執行后.
(二)深入大數據技術下財政專項資金預算執行的建議
1.加速財政專項資金審計工作的轉型,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提供的數據關聯性分析,實現全方位審計。應用大數據審計方法應具備開放的全局觀,充分利用計算機處理龐大數據的能力,不斷強化大數據平臺對數據的收集整合能力、發掘內部線索,而非主觀地將各個項目割裂開來。2.增強審計強度,實現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監督,利用大數據查詢、分析的優勢,完善審計評價體系。通過全面監督和及時反饋機制,逐步推進“預算執行-監督警示-反饋調整”的審計系統合規化、標準化。3.結合專項資金的規模、用途合理采集數據。提高審計人員應用計算機技術分析數據的能力,確保數據分析有效可行。
參考文獻:
[1]胡文霞.財政專項資金審計研究[D].南京審計大學,2018.
[2]江蘇財政:善用“大數據”,讓違規資金無處遁形[D].江蘇經濟報,2017-04-25.
[3]程正家,孫海霞,張輝.淺議預算單位財務大數據平臺建設[J].財會學習,2019(19):21-22
作者:王如燕 趙芷祎 王曦月 姚遠 陳君漪 單位: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