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科技產業原始創新能力評價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技術產業具有知識含量和技術層次較高、耗費資源較少、發展前景廣闊后發力較大、取得經濟效益較好等諸多優點。該行業現已成為帶動和引領國家和地區未來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重要動力。高技術產業所最需要的其實就是在技術方面要大力發展,通過技術創新來帶動整體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由此而更好的為高技術產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方面的競爭力進行加強。
關鍵詞:高科技產業;創新能力;路徑選擇
原始創新能力是是目前在科技創新之路方面最為基礎,也是推動整體科技創新的動力源泉,因此它處于整個科學技術的工作核心當中,這種情況可以從兩個方向進行分析。第一個方向是從利益方面,第二個方向則是從創新活動的基礎方面,前者來說知識產權和專利所產生的市場利益是巨大的,并且掌握這種專利則會是開拓者在整個高科技競爭中獨一無二地位的象征,并且能由此而獲得更高的回報,后者則是對科學技術促進過程中作為其發展的動力和根基,從根本上對于產業轉型和升級起了促進作用[1]。中國近年來在科技領域發展取得許多重大突破,涌現出華為、阿里巴巴作為“領頭羊”的一系列企業,為中國的科技創新引領潮流。
1中國高科技產業原始創新能力背景
1.1改革開放帶動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
早在1978年,鄧小平同志就號召“發展高科技”,而之所以要對高科技進行發展,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產業化,也就是說在1978年改革開放的過程當中,科教興國就成為了我國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第一要義戰略,也就是說在我國發展過程中,堅持以教育為本,進行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實施,由此而實現我們國家的更高層面發展。目前來說,為了發展高科技,我國已經采取了863計劃和火炬計劃等一系列從國家層面所進行的高技術研究計劃。就這兩項計劃來說,是推進我國高技術產業向國際接軌和發展的重要措施,并且在很大程度上由此而帶來的科技投資對于整體的科研本身體質就已經有了彌足的完善作用。
1.2加入WTO助力中國高科技產業前進
中國加入WTO,極大的推動了中國高科技產業更深入地參與到全球高科技領域的競爭中來,但是也意味著國內高科技產業要面臨全球范圍內高科技成果的挑戰。但是,這種競爭會促使國內高科技企業樹立起全球競爭的意識,更好的推動企業高科技的快速發展和迭代。加入WTO后,一方面高科技產業可以將國外先進的管理機制為己所用,更便利地使高科技的體系脈絡更符合國際慣例,有利于融入亞洲融入世界;另一方面高技術產業多為風險較高的投資方向,短期內不一定得到收益,加入WTO后國外風險投資機構擁有豐富的投資經驗,這給國內擁有廣闊市場前景的好項目和技術企業高科技產業帶來豐厚利益和希望。
1.3自由貿易區建設推進中國高科技產業跨步
截至2019年3月,我國已與24個國家或地區或區域聯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與9個國家或區域正在談判自由貿易協定。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大力的推動了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根據關稅同盟、自由貿易區的相關理論,高科技行業獲得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全球經濟實現區域一體化;實現了規模經濟效用,從而產業規模化生產達到低成本;促進了競爭效用,優勝劣汰促進了產業創新;吸引了外部投資,優惠政策廣泛吸引優秀投資者。因此,自貿區的建立極大的推動了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2提高中國高科技產業原始創新能力意義
2.1國際形勢呼喚科技產業創新
從世界格局的角度來看,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的革新速度有目共睹,國際創新要素流動也空前活躍、重組高效利用能力越來越強,新技術產業變革發展速度呈現加速發展態勢。目前,發達國家積極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積極搶占工業4.0時代的先機和制高點。因此,我國必須努力順應國際競爭新形勢新格局,大力推動發展促進科技創新,積極帶動引領經濟轉型升級,爭取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2.2國內形勢呼喚科技產業創新
從國內經濟形勢來看,我國經濟發展現已進入新階段新環境。首先,發展方式需要轉變,要從規模速度型發展成質量效率型狀態;其次,經濟結構也要進行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變革為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狀態;再者,發展動力也要變化,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變革為創新驅動狀態。同時,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也在調整轉變,如今低成本的人口紅利減少,因此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不再顯著,但是人口素質提升,這極大的創造了科技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有利條件。
2.3科技創新是發展經濟“質”和“力”的關鍵動力
發展科學的主要目的是由于相比于其他生產力來說,科學技術是處于第一位的,它決定了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科技創新能力越強大、結構越優化,并且越與經濟發展相協同,經濟結構就更加合理高效,抵御能力和競爭力就越強。在未來的一定時期內,我國仍無法改變人均資源占有量少和生態環境脆弱的現狀,我國依然人口規模巨大,因此更要以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的轉變,盡可能的提高經濟“質”和“力”[2]。
2.4科技創新是撬動產業結構升級的杠桿
新科技革命的突破結果往往是引發產業革命。科技創新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方面帶動走在前沿的戰略性的新興產業,該類產業會促進整個產業結構的轉型推進;另一方面推動多年延續發展的傳統產業,推動該類產業改造升級,向信息化、低碳化、節能化方向調整發展。我們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實現優化產業結構的目的,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同步發展的新常態。
2.5科技創新是引領經濟新的增長周期的晴雨表
經濟周期與創新周期緊密相連。當前,世界經濟呈現緩慢復蘇態勢,但是科技革命的步伐卻從未停止,科技創新必將引領新的產業革命產業創新,進而推動世界經濟進入新的增長周期階段,因此,科技創新可以稱得上是經濟增長周期的晴雨表。我們必須抓住這一機遇,積極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升。爭取在世界經濟占據更重要的地位,在國際上具有更多的話語權自主權,才能讓中國更好的屹立于世界之林[3]。
3中國高科技產業原始創新能力發展現狀
3.1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取得一定成果
根據有關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的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指數比2017年提高了0.79%,特別是區域性高技術產業創新水平均有所提高,其中廣東和江蘇保持排在第一第二;北京仍排在第三位;山東上升至第四位;上海仍排在第五位。報告顯示出以下幾點:第一,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普遍得到提升,其中東部地區高技術產業發展突出優勢顯著,就實際上來說,已經成為了目前我國高技術產業中競爭力最大的地區。第二,除了東部地區之外,中部地區也有著明顯的創新能力提高的情況,尤其是在企業效率、創新投入和創新效果指數方面提升顯著;第三,西部地區加速發展,特別是四川、陜西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發展迅猛。
3.2部分科技產業發展水平較高
近年來,我國在諸如載人航天、深海探測、超級計算、煤化工、人工智能等領域持續突破,神州系列的成長、蛟龍號的進步大家是有目共睹。在諸如高速鐵路動車建設、特高壓輸變電輸送建設、超級水稻培育等領域的科學技術逐漸成熟完備,比如高速鐵路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已經走到世界各地,超級水稻在養育中國人的基礎上養育了世界各級成千萬上億的人們。物理、化學、材料、數學、工程等一些優勢學科已接近世界前列[4]。因此,我國基本上各行各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某些行業還處于世界領先的狀態。其中,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的有關報告還指出,2016年在國際180個熱點前沿和新興前沿中,中國表現突出的前沿熱點有30個,占到了六分之一,超過了原來在中國排位之前的英國、德國、日本、法國四國,成為僅次于美國排名世界第二的國家。其中特別是在化學、材料科學領域領先程度較高,在物理、生物[5]、工程、數學、計算機等領域也有一定突破。
3.3部分科技產業與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
從去年打響中美貿易戰我們能夠看出,中國對美國出口主要的制裁對象是高技術產品,這一類產品占制裁清單產品數的43.36%,占制裁總額的56.15%。開戰期間,美國瞄準中國目前兩大創新型龍頭企業:中興與華為,其用意明顯。意圖打擊中國的科技命脈,對中國的經濟和發展產生巨大不利影響。但是,中興和華為兩個企業我們看到了不同的結果。國企中興受到重創,國家幾度出面談判才在繳納了巨額資金后繼續生產,私企華為任正非力挽狂瀾,以一人之力一公司之力抗住美國一次又一次的炮擊。差距在哪里?在核心競爭力,華為預設過自己的退路,十幾年如一日的投資到研發創新中,為了就是能夠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中占據一席之力,毫無疑問,任正非贏了,贏在了他的先見之明,也贏在他的魄力,5G市場現在總有他的身影。
4提高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能力路徑選擇
4.1科研投入結構需進一步完善
政府需加強對企業基礎研究的資金扶持。政府可以成立專項基金,定向支持企業開展基礎研究,特別是高新領域一定要加大投入,才能夠解決我國企業由于發展階段的原因缺乏足夠的能力開展長期研究的問題。其實,這一做法源起于發達國家中,只是現在我國也在積極學習采用。在所有發達國家中,尤其就美國來說,在60年代已經投入超過50%以上的經費,由此通過政府的大力資金支持而對其進行了保障。然而在同一時期,我國卻只對其投入了4.2%,當然在目前的時代,美國政府也因為企業自身實力提高完善而下調政府經費,然而即便是下調至目前的9%,仍然高于我國。因此,作為政府一定要提高站位,更好地起到引領的作用[6]。
4.2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企業研發
目前,我國政府支持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院所開展科學研究主要是通過“863”、“973”、自然科學基金等發放專項基金的途徑。但是,這種基金發放模式存在著分布過廣各分到資金過少的一些實際情況。尤其就對于我國所進行的一些大規模高水平的高科技項目研究來說,平均資金為50萬的支持顯然遠遠不夠,因此就仍然需要通過政策資金的投入,來幫助高校和相關科研機構,有著更高的支持去進行創新研發。而對于一些大規模的科研項目來說,在國家投入的支持之下,也應該引導企業投入大量的自身資金,通過企業資金和高校科研機構的科研結合起來,以此來更好的推動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4.3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
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一直是我國目前的最大難題,為更好的對知識產權創造應用等各方面進行加強和保護,就應該將點線面的理論思想進行應用,通過整體的省與省下各市縣進行分批次的建設,其中是尤其是要注意知識產權保護長效機制,這是國家一定要重點重視并且建設的,如此才能創造公平高效的知識產權保護生態才能形成良性循環。特別是受中美貿易戰的啟示,這一方面急需加強。
4.4建立良好的金融支持環境
我國應考慮構建多方共同投資的資金支持與保障制度,保護高科技產業的金融環境。首先,銀行應建立高科技產業誠信評價體系,作為高科技產業貸款的衡量標準;其次,大力發展產業投資基金。雙方共同分擔投資風險的這種方式,也是由于投資收益的按資分成來實現的,這也就導致了投資主體更加的分散和多元化。以此來使得整體高科技產業原始創新發展有了更大的提高空間,并且可以再充分利用高科技產業明顯優勢來實現整體的宏觀統一。
4.5東部產業向西部進行轉移
只有均衡發展才是國家和社會的真正發展,因此在東部高科技產業進行推進的同時,也要讓東部產業向西部進行轉移,而使得西部的豐富土地人力得到更好的利用。并且在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高科技術中,也只有通過東西兩個地區的聯系來實現產業價值鏈紐帶作用和區域創新資源流動的能力。一個國家作為一個整體,要均衡發展,不要出現部分區域經濟大發展,部分區域經濟發展不起來的狀態。
5結語
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國際地位也在不斷提高,但是未來怎么發展還是需要戰略引領,發展是解決我國的問題的關鍵,沒有發展只會停滯不前逐漸落后被淘汰,因此要堅定不移地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大力提升創新能力,真正讓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參考文獻:
[1]張一蘭,周元吉.基于鉆石模型的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8,34(31):38-40.
[2]張華,劉洪昌.基于技術創新的產業結構升級機理及其實現路徑[J].當代經濟,2015,21(16):136-139.
[3]李虹.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研究綜述[J].經濟師,2016,31(04):103-104.
[4]印海廷.基于AHP-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新興文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8,23(01):71-76.
[5]鄒東霞,廖旺姣,黃華艷,等.茶皂素及茶多酚對2種植物病原菌的聯合毒力[J].西部林業科學,2018,47(04):41-44+58.
[6]范德成,杜明月.中國工業技術創新資源配置時空分異格局研究——以經濟新常態為視角[J].科學學研究,2017,35(8):1167-1178.
作者:全瑞琴 單位: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