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德育課中創新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
加強創新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大學德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必須依據自身學科的特點,從內容、方法、實踐等方面加強大學生的創新教育,注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德育課;加強;創新教育
人類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給社會生產力和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推動力。與此相應,世界科技文化的競爭已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誰在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夠掌握發展的主動權。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紛紛把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國家戰略,把發展本國科技文化作為重要任務,努力增強科技文化競爭力和綜合國力。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我國面臨著世界科技文化發展的嚴峻挑戰和大好機遇,黨中央以積極的姿態主動應對,迎接挑戰,搶抓機遇,提出了“建立創新型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積極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新引擎。科技和創新的競爭,關鍵是創新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主要靠大學。這就要求大學把培養創新型人才視為己任,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輸送大批創新型人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下簡稱“德育課”)作為大學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依據自身學科教育的特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領,堅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從內容、方法、實踐等方面加強大學生的創新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為培養更多的建設創新型國家所需的創新型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內容教育:培養創新意識,弘揚創新精神
德育課教學中加強創新教育,首先要在教學的內容體系中有機融入創新教育的內容。為此,本課程必須依據中央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根據德育教學的特點,強化“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教育,從教學內容體系上,落實創新教育的地位。
(一)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
所謂“時代精神”,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體現民族特質、順應時代潮流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和社會風尚的總和。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緊密相連,民族精神是時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礎和依托,時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時代性體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愛國主義傳統就是要把弘揚民族精神與弘揚時代精神有機統一起來,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1]時代精神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知難而進、一往無前,艱苦奮斗、務實求效,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等,其中改革創新居于核心地位。改革創新是中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我國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中國共產黨永葆生機的源泉。改革創新充分體現和吸納了時代要求,為實踐的發展注入了鮮活力量,是對當代大學生提出的素質要求。
(二)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當代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寫照,是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強大力量,是當代大學生應當努力具備的基本素質。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來說,改革創新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條件。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必須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使包括廣大大學生在內的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才能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持續發展。[2]
(三)引導大學生積極投身改革創新的偉大實踐
創新的基礎在人才,創新的希望在青年。當代大學生風華正茂,少有保守思想,敢于沖破落后的、陳腐的觀念,有較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較高的科學素養,思維比較敏捷,最具創新潛力,是國家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后備軍。已舉辦多屆的高校“挑戰杯”科技創新大賽所取得的成果,充分證明了當代大學生是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群體。德育教學要指導他們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樹立創新意識,發揚創新精神,確立與時代進步潮流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從廣闊的社會生活中提煉研究課題,在深入的社會實踐中提出真知灼見,努力走在全社會創新的前列,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新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方法教育:消除創新神秘,鼓勵創新思維
德育課教學中加強創新教育,從方法論上講,必須依據教學規律和大學生的成才規律,緊密結合大學生的人生發展課題展開,使學生能切身感受到創新的重要,親身體驗創新的成功,激發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幫助學生消除創新的神秘感
有人一聽到“創新”兩個字,就以為那是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的事。其實,創新并沒有什么神秘之處。人的本質特征之一就是創造,當人類生產出第一件敲打石器時,那就是創造的開始。創造,無非就是為人類提供出新的東西。每個人都可以有所創造。大學生只要具備了創新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形成創新意識,引發創新動機,進入創新情境,經過努力,就能有所成就。大學學習的本質就是創新。學習不僅要能海綿式地吸收知識,書櫥式地占有知識,蜘蛛式地建構知識,更要能蜜蜂式地釀造知識,產生新的知識。學習的目的不在學習本身,而在于創造、創新。創造性學習就是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創新意識,力求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新,有所創造。在學習過程中提出一個新的概念、新的觀點、新的構思,都可以視為創造。古今中外許多卓有成效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在大學期間就已經進行了很有水平的創造。牛頓的微積分、萬有引力、二項式定理這三項偉大科學成果大部分都是在大學時期做出的;威廉•湯姆生18歲就在劍橋大學寫出了杰出的熱力學論文;達爾文17歲在愛丁堡大學學習期間就對兩種水生物進行研究并有所發現;馬克思在大學里“幾乎每星期都在創立新體系和摧毀舊體系”;恩格斯在柏林大學旁聽期間,就敢于向謝林的“天啟哲學”發起猛烈的進攻。我國的文學家魯迅和郭沫若、美學家朱光潛、劇作家曹禺、畫家華君武,也都在大學期間有所創造,嶄露頭角。今天的大學生中,經過自己的探索、研究、實驗、整理,發表了論文、作品、專利,取得了一定成果的,也大有人在。無論從哪個角度說,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是可以有所發現和創造的。盡管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但是如果能早日進入研究領域,把學習與研究結合起來,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更有利于促進學習,并且有所創見,有所創造。
(二)幫助學生把握創新思維的特點
人的創新能力是多種能力的有機綜合,其中主要的能力有兩種:一是能夠產生新設想的創新思維能力;二是能夠產生新成果的創新操作能力。比較起來,創新思維是創造力的源泉,是創新活動展開的關鍵,是創新操作的直接依據。大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要求打破常規,突破原有的思維習慣和研究界限,想前人所未想,見前人所未見,創前人所未創,是人的一種更高級、更復雜、更有價值的思維。與一般性思維相比較,創造性思維具有懷疑性和進取性、求異性和發散性、獨創性和嚴密性等顯著的特點。德育教學中要引導大學生把握創新思維的特點,鼓勵他們在學習、生活、工作中培養和運用創新思維,使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富有創意和新意。
三、實踐教育:指導創新演試,提高創新能力
大學生的任務是學習,但學習的目的是創造。大學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把他們培養成創新型人才。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更加明確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創新、有所發明和發現的人,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做過的事情。”[3]這就是說,教育不能滿足于知識的傳授和積累,而更應注重最大限度地調動和實現人的潛力,造就有所創新、有所發明和發現的人。培養人的創新素質應是教育的根本要求和本質特征。因此,教學過程中僅僅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和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是不夠的,還必須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培養其創造性思維,引導他們進行創造性實踐,這樣才可能在學習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成就。創新是大學學習的最高境界。在大學學習的每一個環節,學生都可以進行創新性學習的演習和嘗試。大學德育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引導和指導學生把學習和研究結合起來,積極自覺進行創造性演習和訓練,并在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
(一)以創新學習為載體,強化學生創新意識
創新學習,就是把學習和研究相結合,在學習中研究,以研究促進學習。研究就是為了創新與創造。這樣的學習,既要花最大的力氣“鉆進去”,又要花最大的力氣“鉆出來”,因此,更能體現學習者的主體性、參與性。參與知識的創造是更直接、更積極地參與,是更高層次的參與。任何一本書,任何一門知識,都不可能絕對地完善,都給學習者留下了創新的余地和可能。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鼓勵學生運用創新思維,發現其中的不足、缺陷甚至錯誤,提出自己的新見解、新觀點、新方法、新構思等。
1.創造性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要對書中提出的新的定律、定理和公式,像專家學者探求新知識那樣去思考、證明、推導,真正理解其所以然,從中琢磨出創新知識的思路和方法;對書中提出的概念、見解、觀點,要在認真吸收和思考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在書頁上加以批注、評論,或整理成讀書筆記。如果能發現書中的謬誤之處,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加以更正或與作者商榷,或者能通過書中的內容,觸類旁通,引發出新的思路、觀點,或者產生靈感,這就是有所創新。
2.創造性聽課。上課不只是機械地聽講和記錄,而應是主體的能動參與,積極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進入思維通道,善于從課本內容和老師講授的內容中,引申出問題、理解和見解,并把這些思想火花及時抓住、記下,課后查閱參考資料,或者和老師、同學進行討論,以求解決問題、加深理解,證實和充實自己的見解。相比傳統的授課方式,學生收獲更多。
3.創造性解題。解題是對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一種訓練。如果學生在做作業時不滿足于抄錄教科書上已有的現成答案,而是通過作業,詳細闡述自己的理解、見解和觀點,在解題時不滿足于已有的解法和結果,而是綜合運用已學過的知識,經過鉆研,提出新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那就有效地訓練了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4.創造性實習。實驗時,如果自己認為原有的實驗方案有缺點,就可以根據原有的實驗目的和要求,自行設計新的實驗方案,或對原實驗方案進行完善。有時,學生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選擇實驗項目,構思和設計達到目的要求的實驗方案與具體方法,自己安裝實驗裝置,組織實驗,并寫出實驗報告;還可以用自己所學的理論去解釋生產、工程中及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寫出分析報告、調查報告或提出合理化建議,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幫助工廠、企業排除一些技術障礙,解決實際問題。所有這些實習,都能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較大的提高。[4]
(二)以問題探討為抓手,培養學生創新素質
創造性學習的最好方式,就是結合學習開展問題研討。長期以來,我國大學本科教育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了對知識的創新鍛煉。近年來,學校開展了大學生創新教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直接找教師報名,參加部分科研工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德育課教學中,我們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和學校的創新教育活動,通過案例講授開展問題研究的一般環節和過程。第一,提出問題,確定選題。創造性學習應該是問題情境中的學習,無論是讀書還是聽課,頭腦中應時時有問題。打開一切科學技術之門的鑰匙毫無異議是問號。沒有問題就沒有發現,就沒有研究和創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研究、創造的起點。當然,不是所有的問題自己都能研究解決,這時就必須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所了解的學術動態,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力所能及的、具有一定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的題目,進行專門的探討、研究。第二,搜集資料,分析研究。這就是指導學生針對自己的選題,查閱有關文獻、書籍,對于理工科方面的選題,有時還需要做大量的實驗,搜集較為豐富的資料。在此基礎上,教師對資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第三,整理成文,求得認同。這就是指導學生把自己的思路、觀點整理清楚,寫成文章,系統地提出自己的成熟見解,并做出詳細的、嚴密的論證,并把自己的論文拿出來和別人討論、交流,或者向有關報紙雜志投稿,以求得別人的共識和社會的認同。如果自己的某些見解、觀點還不夠完善,但又確有價值,那就不要輕易放過,而應做進一步的研究、補充和修正。簡單地說,這是一個“問題—研究—創見”的過程。在德育教學中,我們結合課程,貼近現實,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提煉出了一系列理論熱點和社會現實問題,指導學生在學習中研討,在研討中創造,激發了學生的創造熱情,促使學生應用知識,拓寬思路,大膽探討,相互碰撞,從而鍛煉了思維能力,提高了思維水平,學得更加靈活、主動、深入。
(三)以課題研究為依托,鍛煉學生創新能力
在問題探討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凝練出系列課題,吸引學生參加。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和研究興趣,自愿組成課題小組,認領一個課題。課題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制定研究計劃,設計研究方案,選擇研究方法,這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極具實踐意義。在指導課題研究和論文寫作過程中,教師著重方向的把握,指導學生共同討論,共同分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對于研究中的難點,教師引導學生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讓學生從中獲得觀點、材料、方法的啟迪,引發其深入的思考研究和相互討論。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能自覺根據研究課題,學會學習新知識,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并能自覺運用知識和方法,在研究工作中有所創新,從中鍛煉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事實證明,創新學習、問題探討、課題研究是德育課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的有機整體和有效載體,教師應該主動自覺地把創新教育貫穿在這一系列相互聯系、相繼遞進的教學過程中,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技競爭更加激烈。實施科教興國、提高國家創新能力,是推動社會發展、振興中華民族的重要戰略。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應該從這樣的戰略高度認識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大學德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從內容、方法、實踐等方面構建和完善德育課創新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2]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讓.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5]王榮發.素質引領人生[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榮發 單位:華東理工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