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茶文化中運用音樂教育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去培養音樂家,而是為了培養符合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人。在茶藝表演中,音樂和茶藝的結合催生出了茶文化深層次的內涵,茶藝賦予音樂以形象,音樂賦予茶藝以靈魂,茶藝借助音樂使人產生無限的想象力,提升欣賞者的審美感,茶藝在音樂教育上具有推動作用,同時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關鍵詞:內在韻律;茶文化;音樂教育;想象力;抽象審美
1音樂與茶文化的演進
茶文化是我國獨有的文化形態,最早始于周,真正形成在兩漢,到了唐宋時期這種文化已經深入人心。時至今日,茶文化在我國已經成為一種大雅文化,在閱讀古典詩詞時,我們往往會領略到有關飲茶的古典詩詞的韻律美,其實和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宋代詞人曾豐的《侯月烹茶吹笛》、“三蘇”之一蘇軾的《行香子•茶詞》、黃庭堅《鷓鴣天•湯詞》和吳文英的《望江南•茶》等詩詞中,涉及到了很多古代樂器,如管弦、笙歌、古琴、清、笛、琵琶、瑟等。后來,眾多的文人墨客在論及茶之所以能夠受人寵愛,是因為“茶宜凈室,宜古曲”。明朝時期的許次紓曾經做過《茶疏》一文,文中提到了二十多個適宜于飲茶的場景,如“聽歌拍板、鼓琴看畫、茂林修竹、清幽寺觀”就是對飲茶環境的表述。茶藝茶道從其表現的形態來說,顯然屬于文化藝術的一個門類,體現在審美方面,茶藝茶道是一種以茶為載體的生活茶禮,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唐朝盛世時期,茶文化極其繁榮,很多文人雅士經常相邀歡聚,以茶為紐帶,吟詩作畫、彈琴放歌,這些都與音樂聯系在一起,以至于后來進一步發展成為茶戲,于是茶歌、采茶舞以及采茶戲逐漸流行并成為人們豐富生活情調的一種表達方式。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發展產生出“采茶戲”的國度。如果要列舉我們生活中能夠感受到的音樂與茶文化結合的例子,會有很多人如數家珍地說出熟悉的傳世名曲和劇目,古老的茶歌茶調也自然會張口而出,尤其是流行在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茶歌更是不勝枚舉,如《采茶舞曲》、《酥油茶》、《請茶歌》等民間山歌,還有《挑擔茶葉上北京》、《前門情思大碗茶》等膾炙人口的現代茶歌,所有這些證明了音樂與茶文化的碰撞和融匯。在很多文人相聚的地方,或者是在具有民族文化氛圍的交流中,茶藝表演必不可少。古琴“高山流水”是一首名曲,我們經常會看到伴隨著滾燙的茶水從壺中傾泄而出,茶杯中翻騰的茶浪,滿室飄散著淡淡的茶香,表演人優雅而又準確的動作,就是在一曲“高山流水”下,讓單純的茶藝表演多了詩情畫意和文化的氣息。
2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的作用
2.1音樂語言是信息傳達方式,其共性就是沒有國界的,音樂之所以能夠為所有人群所接受,主要是因為它具備了下列條件。首先,聲音是表達音樂的惟一載體,而這種聲音既不要外力觸發,也不受環境的限制。其次,音樂家們有自由發揮的想象空間,依據自己內心主觀的生活和感受去理解作品,從而去詮釋和演繹完成對音樂作品建構。同樣作為茶文化自然也無需任何語言的注釋和說明。在當今世界上,林林種種的茶品,風情萬種的茶藝,伴隨著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在世界各國成為文化的一種體現。那些泡茶用不同的器皿、茶具,不同色香的茶葉,時時刻刻都在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講述著關于茶、關于音樂、關于民歌小調的故事。而實際上,無論何人在品茗和欣賞茶藝中,無法用任何語言來對茶香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那些品茶者們,只能用心靈去品嘗、回味、感悟茶香的內涵。音樂和茶藝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同文化屬性,在現實中觸動著人的思想,引發著人們的想象力和審視思維,這實際上就是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發揮的作用。
2.2音樂是具有流動性的藝術表現。這種流動只會體現在人的內心,是在看不見摸不著的環境中實現的。但這種流動并不是一種聲音或者音響單一持續,它組合了音樂的各種要素,同時也影響著表演者、欣賞者內心情感,是外在形勢與內在體會的一個融合。由于它的流動形態滿足著人類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是一種自然地伴隨著音樂在時間中的流動,還會不斷觸動著人的心靈,攪動著內心世界的情緒,催生著人與音樂的同頻共振。這種共振的喚起,不管是那一類型的藝術表演,都潛意識地存在起承轉合的作用。這種起承轉合離不開音樂主、副題的陳述、連接、展開和再現等一系列運動。同樣茶藝表演中的藝術表現形態也始終貫穿著起承轉合原則。我們都知道:體現在音樂的流動表述,自然會與時間有直接的關系,只有完成了一個周期性的起承轉合,作為欣賞者才能進入到想象或者叫做幻想的情景中,人的思維、情緒和感觸才會完全被觸動,這就是人的意識和感受升華的過程。因為茶藝在表演過程中也同樣依靠時間的周期來完成整體流動,人的心境同樣要隨著表演過程而跟蹤流動。隨著茶藝表演的時間推移,人的思想也會逐漸進入到另外一個思維的天空,去回味茶道的藝術內涵,體驗仙境瓊閣所給予的審美意義,這樣就在另外的一種狀態下,把茶藝表演中那些直接、間接地精髓傳導到欣賞者的內心,讓茶藝的內涵更加豐滿,從而形成了更加完整、完美的形象。所以,對于時間藝術的音樂來說,只有欣賞者充分完成接受的全過程,就會將蘊藏在音樂作品中的這種內在韻律做出闡釋,這樣就使得茶藝變得更為形象化,更加有利于我們認知和解讀茶藝表演的深度蘊含。
2.3音樂是一種精神文化的結晶,蘊含了音樂創作者豐富的感情,盡管它屬于一個載體,但是,我們無論如何也無法從音樂本身去看到音樂家們內心深處所蘊含著的豐富思想內涵。在欣賞茶藝表演時我們同樣會有這樣一種體驗,那就是我們無法從表演過程來完全理解茶藝師所要表達的思想。對于茶藝表演內涵的深層面的理解,人們離不開去憑借想象,作為需要通過感受才能獲得深層體味的音樂是一個超越時空的藝術,能夠催生每一個欣賞者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從這個意義上看,音樂就是一個需要經過轉換的手段。從以上論述我們不難看出,音樂和茶藝這二者均具有精神層面上的共通性,正是這種特點,它有利于提高人們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從而讓茶藝表演走進內心,讓欣賞者在欣賞茶藝表演的過程中領悟茶藝內在的精髓,獲得精神世界的豐富。
3音樂教育賦予茶文化新的韻味
3.1音樂欣賞或鑒賞是音樂教育的一個主要形式,屬于三度創作的主體。音樂欣賞者們,在欣賞的同時首先解決了對音樂的感知,然后進入到認知狀態,最后一個階段才會是進入到精神世界的體驗和領悟時期,這個階段就是對音樂內化的深度提升。在古今中外大量的音樂作品中,西洋國度的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我國音樂中的民歌、民族樂器、戲曲都是我們學習的最好教材。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欣賞和學習,有利于引導學生理解領悟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音樂的充分學習和深化,無疑對提高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去體會音樂的本質和內涵精神,讓他們從茶藝表演的外在物質世界,深入到真正感悟中國茶文化真諦的精神世界。在音樂欣賞的教學中,我們首先要讓學習者先去欣賞作品,切忌不可以跨過音樂欣賞這個門檻,引導他們過早地走進理性知識之門。在沒有感受到音樂的過程時,學習者的思維還處于盲目和懵懂的狀態,只有感受到了音樂的形態,他們才能穿透音樂的形式,催生他們的想象力,繼而暢游音樂的神秘殿堂,領略音樂的巨大魅力。在音樂教育中,首先要了解音樂欣賞的基本內容和方法,接著才會具備初步的音樂審美能力,標準之外,我們還要結合講解文化背景,融合人生閱歷,引導和督促學生開展感覺聯想,讓他們的思想與音樂進行融合。這樣下來就會使得學習者從各個層面去感悟自然,感受音樂與生命內在的交融互動,實現最終的審美體驗。
3.2民歌與茶文化源自于人類現實的生活,經過藝術的加工卻又是高于生活的藝術。這種來自于生活的藝術與人們的生活很近,在熟悉的生活中感受熟悉的由生活轉化成的藝術,往往會很容易被學習者所接受和理解。欣賞者不需要有人給予過多的解讀,就會聽懂音樂中內含的喜怒哀樂,進而內化于心,讓心靈得到洗禮,讓精神為之一振。
3.3音樂實踐是音樂教育中“用”的部分,完成了唱和聽的學習過程,就是完成了音樂給欣賞者感官解決了感觸的問題。當音樂與人的情感發生融合、產生同頻共振時,人的心情就會發生改變,或愉悅、或痛苦,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審美這個過程。音樂實踐是一個過程,對音樂作品有創造意義的傳達和再現,需要學習者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將個人情感融入到這個過程中,才會達到思想拓展和精神升華的境界。茶文化和音樂的學習過程,就是兩種藝術形態的交會和融合的過程,只要學習者能夠合理應用形象思維去理解音樂、理解茶文化,才能完全體會到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真諦。這也就會有助于我們在發展中國音樂,豐富中國茶文化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蔡榮章.茶道入門三篇———制茶篇、識茶篇、泡茶篇[M].中華書局,2010(7).
[2]劉勤晉.茶文化學[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9).
[3]王小琴.說茶———陸羽茶道[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0).
[4]小西宗和.茶湯入門[M].高橋書店,2006(10).
[5]陳宗懋.中國茶經[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5).
作者:王晗曄 單位:河北師大附屬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