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以茶文化創新為內容的英語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如何以茶文化創新及其成果為內容,將其與英語教學有效結合,最終以英語表達和傳播茶文化創新成果。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宏觀上在于經濟向高質量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及中國改革開放日益深入的需要,需將文化創新內容融入具體的教學環節當中;微觀上在于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需要將以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元素與英語語言符號結合、進行系統化思考和研究,以達到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與世界交流的目的。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創新英語教學重要性
一、茶物質與茶文化是英漢兩種語言表達內容的共同基礎,也是“茶”文化中的物質元素的創新性應用。
1.英漢兩種語言的共同點
英漢兩種語言最重要的共點是它們表達的客觀對象的物質性及其變化特征,它是語言存在的物質基礎,也是語言教學工作者進行教學的必要條件和客觀依據,如果離開它語言將不會成立。
2.語言符號與茶文化符號的共同點
茶葉在干燥之前(葉的形狀、顏色和紋絡)和之后(即卷曲的紋絡)及浸在水中后所形成的外在物質形式都是各種藝術形體的組成元素,它與語言的基本單位語素一樣,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和語言表達過程中存在符號運動和物質運動之間的映射關系,它是人以語言深入思維的客觀物質基礎。“茶”這種物質從生活“飲品”延伸到“茶畫”創作原料是依據其物質性進行的創新性應用,是英漢雙語物質性原理應用的結果,也是茶文化符號與語言符號共同點應用和延伸。“茶畫”是茶文化創新的途徑之一,它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的物質飲品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基礎,它始于人對物質和文化、藝術的需求、其有飲食功能外還有繪畫原料和繪畫工具的功能:可形成有自然紋理和獨特自然風格的藝術品,它具有天然顏色、自然曲線和可拼接的功能,其自然性是東西方人藝術的共同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東西方人可共同欣賞。以茶作畫可形成一個獨特系列的圖畫品種。茶畫利用茶的自然紋理、曲線和自然顏色,(一)可組合成類似于人、動物、花草形狀,而有別于他們、且有自己鮮明個性特征的自然畫面,可成單一形象。(二)可成形象介于人、動物與花草之間、具各方特點的多重形象;可供人進行多角度觀察和欣賞,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茶畫,始于多年英語教學的啟示、英漢雙語結合的作用及語言符號與實物形象的互動。其畫面形象具有各類族群的共同特征和各類動植物特點、以及新種族、新物種的外觀形象相互交叉形成的復合形象,它與人、動植物特征形成相互映射,前后者具有某種程度上吻合和藝術上相似,有一定觀賞性,仍保留著茶的芳香與自然,有人的情感存留和印記。
二、茶畫用途與茶文化延伸
茶畫是寓動于靜的藝術畫面,也是高級語言藝術之一,即語言的高級藝術分支,它將開辟茶文化研究與交流的新領域。茶畫是多年運用英漢雙語各自優勢進行英語語言教學和雙語思維后開創出來的,迄今為止尚未發現同類作品。由于它是將茶葉與藝術繪畫的結合,是將茶的文化符號性和語言的符號性相結合創造和延伸出來的一個新的概括性活動的結果,亦是語言與藝術的綜合體,是語言符號與繪畫結合的藝術形式,蘊含著自然力量和人類情感因素。其畫面千變萬化、極具想象力和思維拓展空間,保持著茶的自然本色和紋理特征與格調———這就是茶的本質屬性、反映其本民族的文化內涵;其帶給人類的芳香與美感及激發人類的想象、思維空間的功能與其多方、天人合一理念相統一。茶畫給人的形象感覺是否成立,與語言中的“假設”一詞密切相關。“假設”與“現實”形成相對關系,茶畫中的形象與現實中的形象也是相對關系。這兩者的比較和對比所形成的相互聯系構成了跨領域的復合形象,也是一種新型思維過程和新型創新成果產生的理論基礎和實踐過程。茶葉是自然植物,也是茶文化載體;它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是兩大范疇內的文化象征,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哲學思想和人的自然情感。茶的自然紋理、曲線與人的神經曲直有著自然相似度,所形成的符號和載入的人文情感構成了與其相對應的人文“文理”。其特有純香和與水交融所產生的飲品與情感形成天然融合,是自然選擇和人類文化必然。所以,茶是全世界各個種族文化、民族文化的自然融合、是統一、和平、發展、共同繁榮的符號和代表;同時,茶的自然顏色和紋理、曲線及其形成人文圖案的強大功能,可彰顯茶文化在繪畫這一人類共同的有形語言領域發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它既可保留全世界各個族群、各個種族及其文化的固有特征,也帶有東方文化和茶的自然芳香與生俱來的優秀品質。所以,茶文化在傳統的飲茶方式、茶具制作和飲茶環境及其生活品位上發揮巨大作用外,還可通過茶畫來豐富人們的創造力、美化人居環境、并融入到飲茶環境來,形成”茶、飲茶、茶畫意境“的”靜與動“的結合與交相輝映,增添美好想象和樂趣和祝福、并成為語言表達的內容。
三、茶的藝術元素與語言符號元素的融入
茶藝產品的創造和應用實際是從物質實體的運動、變化及其規律到以語言對其進行表達、歸納、概括的過程。實體的運動過程可以作為語言教學的輔助環節,并在課堂教學中由學生進行語言描述或歸納概括,它對產品創新和語言思維形式創新具有一定的意義。語言的物質性、相對性、表達物質的相對運動和相互作用的功能是英漢雙語共同的物質基礎;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在當今的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民族及其文化能夠不受到發達科技、藝術及其產品的影響,它們中的自然原理及對社會產生的作用都是東西文化的共同基礎和共同規律。認識到這一點能夠更好地用語言符號將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并讓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認知中國文化。具體到語言單位的學習和講解,應當了解其所蘊含的共同物質原理和認知原理:例如:英語單詞“hold”,及其漢譯詞項“拿著、抱著、扛著、抓著、咬著、托著、支撐著、承受著、容納、包括、包含、緊貼著、守衛、據守、拘留、占據、獲得、持有、懷有、相信、認為、視為、召開、舉行”都是表示“主體對客體施加作用力或產生直接作用、并且使主體和客體在一起”,如Iholdababy.Teaholdssomecolors.這是從兩個具體物質實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到腦活動和思維過程的轉化、而不僅僅是單純的詞語記憶和翻譯的過程;至于主客體二者在一起進行什么活動,主體的作用力在客體身上作用的位置和地點,在什么時間和地點進行,則屬于語句中賓語和狀語的功能,而不是謂語動詞“hold”的功能,不在該成分中體現。這一詞例充分體現了中西兩種語言文化所包含的共同的哲學原理、規律和內涵,是表達兩個實體共同存在時的相互作用關系和同時共存的基本原理。又如:walk、run、slide等詞在表示主體的行為方式之外、還好包含著共同的哲學原理即兩個實體之間的相對運動,而且它是這一類詞語所蘊含的共同點哲學原理。
結論:
進行“以中國茶文化創新為內容的大學英語教學”,首先應找到英漢兩種語言文化的共同點、并在表達和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過程中以兩種語言文化的共同點為基礎,進行以某種具體物質材料為媒介的文化創新,同時,找到該實體自身所擁有的自然屬性、特征、變化規律、用途,并能夠以英漢兩種語言對其進行記錄、思考,并表達出來。這一結果的產生,需要兩種語言的共同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土壤,“茶和茶畫”就是最為典型的具體的物質媒介和物資基礎。
參考文獻:
[1]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商務印書館,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9
作者:邵儉春 單位:白城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