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皖江城市帶與蘇南城市群茶文化特色比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茶文化歷史悠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現代社會中,不同地區的茶文化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將皖江城市帶與蘇南城市群的茶文化進行比較研究,從現狀、特色等方面入手,拓展并完善皖江城市帶茶文化發展思路。
關鍵詞:皖江城市帶;蘇南城市群;茶文化
茶葉源于中國,人們食用茶葉經過上千年的發展,逐步產生了文化現象,并在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了茶文化特征。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大眾消費中文化、休閑、娛樂比例越來越高,不同地域的茶文化特色也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本文將皖江城市帶與蘇南城市群的茶文化特色進行比較研究,力求建立和完善皖江城市帶茶文化特色發展思路。
一、皖江城市帶茶文化的現狀及特色
唐代陸羽所著《茶經》最早提出了茶文化,《茶經》共三卷十章:卷上三章“一、茶之源”“二、茶之具”“三、茶之造”,卷中一章“四、茶之器”,卷下六章“五、茶之煮”“六、茶之飲”“七、茶之事”“八、茶之出”“九、茶之略”“十、茶之圖”。將制茶、烹茶、品茶等一系列活動升華為茶文化。此后茶文化逐步發展并影響到日韓等國家。根據文化學研究,文化內部大致分4個層次:行為文化層、物態文化層、制度文化層、心態文化層。廣義的茶文化包含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狹義的茶文化主要是指在茶葉生產消費所產生的社會文化現象,不包含茶葉的種植、加工、保存等。本文從狹義的茶文化出發將茶文化從行為文化、審美文化、心態文化、物態文化4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皖江城市帶茶文化現狀
皖江城市帶茶文化現狀主要體現在行為文化和物態文化,而其特色則呈現于審美文化和心態文化中。1行為文化茶文化中的行為文化是指茶葉在生產消費中形成一定的約定俗成模式,表現為茶俗、茶禮、茶戲、茶歌等方式。皖江城市帶的茶區早在唐代時屬于淮南茶區和浙西茶區,現在屬于江南茶區,歷史悠久。皖江城市帶每個城市都出產茶葉,與當地風俗文化結合,出現了一些茶歌、茶戲、民間傳說等。但是茶文化的發展并不平衡。大別山區發展較為豐富,一方面是因為大別山區的茶葉品質相對較高,另一方面是因為其歷史久遠,知名度高,文化發展較為成熟。皖江城市帶的茶文化,除了表1中所提到的茶歌、茶戲、民間傳說外,還表現在詩歌、風俗中。一些詩歌直接提到了這一地區的茶,像杜牧的《題茶山》中提到瑞草魁,“山實東南秀,茶稱瑞草魁”。明代李東陽、蕭顯、李士實作《詠六安茶》說,“七碗清風自六安,每隨佳興入詩壇。纖芽出土春雷動,活火當爐夜雪殘。陸羽舊經遺上品,高陽醉客辟清歡。何時一酌中冷水,重試君謨小鳳團”[1]782。給予六安茶極高的評價。由此也可以看出皖江地區茶文化發展歷史久遠。在風俗方面,茶已經融入生活中,成為不可缺少的待客之禮。客人到,主人第一禮便是上茶。給客人倒茶千萬不能斟滿,因為斟滿有“自滿驕傲”的意思,這是對客人的不敬。而客人接茶也要用雙手,欠身起坐,以示還禮。在徽州,通常冬天用泡茶敬客,夏天則用壺茶敬客。敬茶時要用雙手,以示尊重,有的主人嘴里還要說句“喝杯清茶”,表示謙遜。2物態文化這里所說的物態文化層面并非是指茶葉的形態、種植、生產等物質方面,而是指茶文化在發展、傳播過程中所出現的物質載體、傳播方式等。皖江城市帶在茶文化發展過程中重視茶文化的研究及教學。早在1935年安徽徽州農業職業學校就增設茶葉班。從20世紀40年代安徽農業大學開設茶學學科至今,安徽農業大學成立了茶與食品科技學院,開設了文化與貿易方向茶學專業。對于茶文化的研究,還設立了科研所,如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會等。此外,還通過舉辦安徽省茶藝職業技能競賽來展示安徽省茶文化的底蘊,提升徽茶品質和品牌形象。自2000年以來,每年舉辦的六安瓜片國際茶文化節,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為文化交流、經濟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提升了皖江城市帶茶文化的品牌效應。
(二)皖江城市帶茶文化特色
1審美文化特色茶文化的審美文化是指在泡茶、品茗的過程中孕育審美境界,達到修身養性的效果,是將茶道、茶藝與人生哲理相結合,體現了茶文化的特色。王玲在《中國茶文化》中說:“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2]87茶藝萌芽于晉代,形成于唐代。從唐宋的餅茶改進為明清的芽茶,把煮茶方式改為了沖泡,一直延續至今。茶藝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綠茶、黃茶、花茶的沖泡主要是蓋杯茶藝和玻璃杯茶藝,烏龍茶多為功夫茶。蓋杯也稱為蓋碗,盛行于長江流域和北方地區。蓋杯有杯蓋、杯托,在沖泡品飲茶時具有觀賞價值,也是茶藝表演的基本形式之一。皖江城市帶地區產茶主要為綠茶,在茶藝表現上主要為蓋杯茶藝,茶葉沖泡的程序大致如下。(1)備器、煮水。把泡茶的器具和裝茶的茶罐放置在茶幾上,將水壺放置爐具上燒煮。(2)備茶。從茶罐中取適量的茶葉倒入茶盞中,可欣賞茶葉的色澤形態。(3)溫壺。先把開水倒入茶壺、茶杯中,接著用開水燙壺、杯,把水倒掉,用來提高壺、杯的溫度,同時使茶具潔凈。(4)置茶。用茶匙將茶盞中的茶葉撥入壺中。(5)初泡。將燒好的開水注入壺中,浸泡數秒后將茶湯倒入茶盅,分注各茶杯中,再把杯中茶湯倒入水盂。這一道茶湯不喝。(6)正泡。將開水再次注入壺中,通常在壺中注水至八分滿為度,加蓋30~60秒,即可將茶湯倒入茶杯中。(7)分茶。將壺中茶倒入茶杯中,以茶杯八分滿為宜,各杯均勻,然后呈至客人面前供品嘗。(8)品飲。聞香、觀色、品味。綠茶以青翠為勝,湯清葉綠者為上品,渾黃者次之。“茶的沏泡藝術之美表現為儀表的美與心靈的美。”[3]110取材于明清徽州地區文人雅士品茗活動的《文士茶》,通過蓋杯茶藝表現明清文人茶文化的高雅風韻。皖江城市帶的茶道所表達出來的是靜、雅、情,返璞歸真的審美特征。2心態文化特色心態文化層面是人們在生產消費茶的過程中通過意識活動所產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及茶德等。唐代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指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103。茶德可以說是茶文化的內核,在皖江茶文化中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1)勤儉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以茶贈友。用茶待客顯示了對客人的友好和尊敬,通過一壺茶的品飲,賓主感情融洽,增進友誼。清茶一杯也是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2)敦親睦鄰。在家庭中,茶是尊老愛幼,長幼有序的載體,晚輩向長輩敬茶就是體現敬尊長、明倫序的重要內容。(3)和誠處事。在品茗的過程中,可以滌蕩心靈,洗刷污濁,達到天人合一,與人和誠相處。
二、皖江城市帶與蘇南城市群茶文化比較
(一)蘇南城市群茶文化現狀及特色
蘇南城市群在唐代時屬于浙西茶區,現代屬于江南茶區。南京產雨花茶、江寧翠螺,蘇州產碧螺春,無錫產無錫毫茶、二泉銀毫,常州產前峰雪蓮、南山壽眉,鎮江產金山翠芽。蘇州虎丘是明代茶藝的發祥地,茶文化發展悠久,文人雅士把茶與儒釋道文化相融合,提升了茶文化境界。唐代詩人陸龜蒙,出行只有書和茶具,曾寫《奉和襲美茶具十詠》。明代唐伯虎的茶畫、茶詩非常有名,有茶畫《琴士圖》《品茶圖》等,并為《事茗圖》《品茶圖》題詩。明代文徵明一生曾寫過150多首茶詩,傳世茶畫有《陸羽烹茶圖》《惠山茶會圖》《松林煎茶圖》等。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曾寫茶詞《解語花題美人捧茶》。范仲淹也曾寫著名的《斗茶歌》,可見蘇南地區茶文化底蘊濃厚,茶成為修身養性的重要載體。蘇南城市群所產茶葉以綠茶為主,茶藝主要為蓋杯茶藝和玻璃杯茶藝,玻璃杯茶藝主要盛行于長江流域中下游的江浙地區,因質地透明,人們在品茶時可以直接欣賞到茶的湯色及茶葉浮動的優美形態。在現代玻璃杯茶藝中,多采用投茶法。根據不同的茶葉使用不同的投茶方法,一是下投法:用茶匙將茶葉撥入杯中,用360度回旋將85℃水溫的沸水倒入杯中,一氣呵成。二是中投法:現在杯中注入三分之一開水,投入茶葉,再注入開水。三為上投法:先將杯中注入七成的開水,然后將茶葉從水面上慢慢投入,這種方法主要用來沖泡綠茶中的早春嫩芽,茶芽吸水后緩緩下沉,似春花漫舞,茶湯清澈明亮。蘇南人們以茶敬客,有源于無錫的江南元寶茶,在春節期間,要給客人端上元寶茶。在茶碗內放上兩顆青橄欖和幾片高級茶葉,沏上開水即成。客人在喝完茶湯后再吃掉兩顆青橄欖,兩顆青橄欖代表一堆金銀元寶,表示恭喜發財。江浙一帶民間結婚時要行三道茶儀式。拜完天地后家人送上第一道茶一杯白果湯,新人對神龕作揖不喝,然后獻上蓮子紅棗湯向神龕作揖不喝,最后獻上一杯紅濃茶湯,新人向神龕作揖后可一飲而盡。蘇南城市群在茶文化發展中,不斷的創新研究,成立了江蘇省茶文化學會,蘇州洞庭山茶文化研究院,南京農業大學新增設了茶學專業。
(二)皖江城市帶與蘇南城市群茶文化的異同
1二者茶文化的相似之處在唐代,皖江城市帶的茶區屬于淮南茶區和浙西茶區,蘇南城市群的茶區屬于浙西茶區,可見二者所屬茶區有重合之處。而在現代對茶區的劃分而言,皖江城市帶和蘇南城市群都屬于江南茶區。同屬一個茶區,那在茶文化中,二者必然有著相似之處。首先,皖江城市帶和蘇南城市群所出產茶葉主要為綠茶,皖江城市帶中的六安瓜片和蘇南城市群中的碧螺春都列為中國十大名茶,歷史悠久,有美麗的民間傳說,豐富的茶詩文化。在茶藝方面主要為蓋杯茶藝和玻璃杯茶藝,以茶敬客是對客人的尊敬,而一些婚嫁中的茶俗都是為取吉祥之意。其次,皖江城市帶和蘇南城市群形成了一定禪茶文化。皖江城市帶舉辦過九華山佛茶文化節,九華山周圍山民以植茶為生,寺院眾僧在禪事活動中參茶悟道,可謂“茶佛一味”。品飲“九華佛茶”,可清心靜神,明志益行,感悟自然山水之靈氣。蘇南城市群禪茶文化底蘊濃厚,有蘇州的水月寺茶、南京棲霞寺茶、蘇州虎丘寺茶,成為茶文化中心和佛教文化圣地。再次,皖江和蘇南地區在茶文化中,都注重泡茶水源。皖江地區認為泡茶之水以山泉為一、雨水為二、井水為三。唐代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記載:較水之與茶宜者,凡七等: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鎮江金山中泠泉又名“南零水”,宜茶之水前三都為蘇南城市群中,可見蘇南在品茗中對水的重視。最后,皖江城市帶和蘇南城市群在茶文化的發展推廣上,都開設了專門的研究所,像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會、江蘇省茶文化學會、蘇州洞庭山茶文化研究院,對茶文化進行研究,保護茶文化遺產。同時還在高校開設了茶學等相關課程,不斷培養茶學人才,推動茶文化經濟等產業發展創新。在城市發展中,都有大量的茶館涌現,通過茶藝表演等形式來傳承茶文化。2二者茶文化的差異之處首先,皖江城市帶所產茶葉大部分歷史悠久,現代創制茶較少;蘇南城市群中所產茶葉很多都是現代創新自制茶,發展很快。在茶藝方面,皖江城市帶以蓋杯茶藝為主,蘇南城市群不僅有蓋杯茶藝,現代還采用了玻璃杯茶藝,并在玻璃杯茶藝中使用陶瓷茶壺中的3種投茶法,玻璃杯茶藝可以更好的觀賞茶葉的形態、色澤。其次,皖江城市帶在茶歌、茶戲方面有專門的民歌、戲曲來反映茶事,蘇南城市群則較少。在茶俗方面,皖江地區的一些茶俗保留了古代的煮食法,如皖南琴魚茶。在涇縣琴溪,人們用河中的一種長度不過一寸的小魚(琴魚)用茶葉、茴香、鹽、糖烘焙加工成芳香可口的魚干,客人來時將琴魚放進玻璃杯中沖入開水,即為琴魚茶。而在蘇南城市群的茶俗中,則是注重茶禮、儀式等,像蘇州跳板茶。傳統的蘇州婚事中最熱鬧的場面就是跳板茶。當新女婿進入女方家門,親朋入座之后,由當地的“茶擔”(專門受雇為人燒水泡茶之人)右手托著放有4只蓋碗茶杯的茶盤,扭著舞蹈步伐一走一跳走著如意步,邊把茶碗送給客人。當客人將茶飲完時,“茶擔”又一走一跳來到客人面前將茶碗收走。如意步有正反兩種走法,合稱“四合如意”,為討個吉利的口彩。再次,在茶文化的發展傳播方面,皖江城市帶和蘇南城市群也存在著差異。皖江城市帶茶文化的發展主要在于推廣傳統茶葉品牌,茶文化節的開展,相對比較單一。蘇南城市群在茶文化的發展中,結合當地文化特色,把茶與地方戲曲評彈、昆曲相結合。在茶館中品一壺清茶、聽一首昆曲,成為人們釋放壓力、擺脫塵俗紛擾,凈化心靈的方式。同時將旅游和茶文化自然融入為一體,如南京的雨花茶已經成為城市的名片。旅游、品茗、休閑一體成為蘇南城市群茶文化的一個較為系統的生態體系,茶文化成為大街小巷隨處可尋的生活之一。另外,皖江城市帶在茶文化的人才培養上較早,在20世紀40年代安徽農業大學就開設了茶學專業,現在還開設了茶學文化貿易方向,安徽財貿職業學院開設了茶藝專業,為茶文化的傳承發展培養了人才。蘇南城市群在茶文化人才培養上較晚,近年來南京農業大學也新增設了茶學專業。
三、蘇南城市群對皖江城市帶茶文化發展的借鑒意義
蘇南城市群現所產茶葉多為現代創新自制,茶文化發展迅速,形成較為全面的體系,對皖江城市帶茶文化的發展有借鑒意義。
(一)建立多元化城市茶吧
皖江城市帶地區城市在茶文化發展中,也開設了不少茶樓、茶館,但是往往忽略了茶文化的本質,而演變成為吃飯休閑的場所,類似于一般的快餐店或者是咖啡店。而蘇南城市群中的茶館將茶文化很好地發揮出來,如蘇州的山塘街和平江路。江南水鄉的特色建筑,古色古香的茶館,茶館中會有專人來唱昆曲或評彈,聽一曲評彈,品一壺碧螺春,看一段水鄉美景就將茶文化的審美境界融入進去,真正地能去浮躁而凈心靈。在皖江城市帶的茶文化發展中,可以建立茶吧,可以融入地方文化,結合皖江地區的文化區域,在茶吧中多融入茶藝表演,或茶藝體驗,或聽黃梅戲等地方戲曲,提供一些茶文化等書籍,形成一個茶文化圈,為人們提供休閑、交流、釋壓的文化場所。
(二)建立區域茶文化生態體驗園
以茶園為中心,在其周圍建立茶館、茶食農家樂、茶點工坊等配套設施,從而形成集聚食、住、游樂、購物、娛樂、休閑于一體的茶文化體驗園。茶文化體驗園不能僅僅局限于現在的采茶、炒茶這種單一的體驗形式,要加入以皖江地區特色的茶歌茶戲茶俗等為主要內容的茶民俗文化活動,同時也要包括茶藝的學習,品茗活動,茶文化歷史、民間故事的解說,讓人們參與其中體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將茶文化發展融入旅游、休閑服務業
在茶文化的發展中要融入到旅游業中,這不僅僅是說要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旅游業的發展。而是應該在發展皖江地區旅游業時自然的融入茶文化,可以將大別山的紅色旅游與茶文化相結合,將皖江地區的山水景點旅游和茶文化結合,使茶文化無處不在,很自然的融入到旅游、休閑服務業當中,成為城市的明信片。
參考文獻:
[1]徐海榮.中國茶事大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2]王玲.中國茶文化[M].北京:中國書店,1992.
[3]童啟慶.習茶[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6.
[4]陳文華.中國茶文化基礎知識[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作者:戴倩 單位:銅陵學院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