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的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國內關于內部控制的研究
在COSO委員會出臺內部控制框架后,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開始對內部控制的研究。吳水澎(2000)在對COSO報告關于內部控制的界定和創新觀點進行深入研究后,提出從優化控制環境、開展風險評估、設立適當的控制活動、加強信息與溝通、完善監察制度五個方面建立企業的內部控制框架。閻達五(2001)認為,保證資產安全和會計信息真實可靠、提高經營的效益和效率是內部控制的基本目標,構建良好的內部控制框架應該將政府指導與企業自身完善相結合,要抓住的關鍵問題是確定權責分配和董事會在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合理設置內部審計機構,加強預算管理,重視對員工的行為規范。趙雯(2002)將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和COSO內部控制框架進行比較研究,提出內部控制是由企業內部實施的,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是一體的,只能提供合理保證的全員參與的管理質量控制體系。關于內部控制評價方面,駱良彬(2008)把內部控制五要素分解為三級指標體系,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并結合專家打分,建立內部控制整體質量和各構成要素的隸屬度矩陣,對內部控制進行模糊評價。張先治(2011)結合國內外學者對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的研究成果,利用多層模糊綜合評價法從企業內部控制的四個目標(戰略目標、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和效果和法律法規的遵循)進行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李超(2011)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從公司規模、關聯方數量、存貨比重、銷售收入增長率、虧損狀況、AltmanZ分數這6個變量中提取因子,構建判定內部控制質量的分數。方紅星(2011)采用是否自愿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和審計機構對內部控制的鑒證意見類型來度量內部控制質量。
(一)國外關于財務風險的研究
國外學者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就進行了財務風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財務風險預警模型的研究,其研究經歷了從簡單易懂的單變量模型到綜合的多變量模型。Fitzpatrick(1932)最先運用單個財務比率建立財務風險預警模型,他將19家樣本公司分為破產組和非破產組,通過對比分析多個財務比率,發現凈利潤/所有者權益和所有者權益/總負債這兩個比率對財務風險有較強的預警能力。在此基礎上,Beaver(1966)將79家處于財務困境的公司和79家相同規模的運營正常的公司作為樣本,利用單變量模型分析涉及企業活動不同方面的30個財務比率,結果發現這些比率中現金流量債務比、資產負債率和資產凈利率能有效地對財務風險進行預警,并且距離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時間越接近,預警能力的準確性越高。單變量模型簡單易懂,但是變量選擇的主觀性太強,且只能通過單個財務比率來預測企業的財務風險,缺乏說服力,逐漸被多變量模型替代。多變量模型就是采用多個財務指標來綜合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模型來預測財務風險。Altman(1968)對33家破產公司和33家非破產公司進行比較研究,最終選取了營運資金/總資產、留存收益/總資產、息稅前利潤/總資產、股東權益的市場價值總額/總負債和銷售收入/總資產5個財務指標加權構建了Z分模型用以預測企業的財務風險,Z分模型給后來的學者帶來了很大的啟發,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學者利用Z分模型對財務風險預警進行研究。Ohlson(1980)采用多元邏輯回歸方法對105家破產公司和2058家正常公司進行研究,發現公司規模、經營業績、資本結構和融資能力能夠影響公司陷入財務危機的概率。M.Odom(1990)以Z分模型中的5個財務比率為研究變量構建財務風險預警的神經網絡模型對64家破產公司和64家正常公司進行配對比較研究,發現該神經網絡預測模型對財務風險的預測具有很好的適用性。
(二)國內關于財務風險的研究
我國對財務風險的研究相比國外起步要晚一些。向德偉(1994)認為,企業的財務風險是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不確定性,產生的原因是客觀上企業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組織不力、決策出現失誤、管理不當等主觀方面。關于財務風險預警模型方面,我國學者周首華(1996)在Z分模型的基礎上引入反映企業現金流量的指標建立了F分數模型。吳世農等(2001)從21個財務指標中篩選出影響財務風險最顯著的6個預測指標,應用了線性概率模型、Fisher線性判別分析、以及Logistic回歸分析分別建立預測財務困境的模型,研究結果表明三種模型均能有效地預測財務困境,但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的誤判率最低。楊淑娥(2005)基于120家上市公司10個財務指標的數據,利用BP人工神經網絡工具構建預測模型,并對同期的60家上市公司進行檢驗,結果表明,BP人工神經網絡是預測財務風險的有效方法。
三、國內外關于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的關系的研究
(一)國外
國外關于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的關系的研究文獻較少。Lawrence.R.Dicksee(1957)在較早時間就對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他認為組織內部控制存在缺陷時,將會造成財務信息的不準確、不完整和不及時。在組織內部使用內部控制框架監督企業的經營管理流程,能減少這種情況的出現,從而降低財務風險。Ashbaugh-Skaife(2008)等發現企業內部控制不足時容易導致會計差錯的出現,從而產生各種風險(如經營風險、財務風險等)。因此,健全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有利于降低企業的風險。
(二)國內
國內學者對于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的關系的研究也少。鄂秀麗(2008)以吉林省114戶國有企業為研究樣本,通過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發現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財務風險不重視的主要原因是內部控制不足,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財務預警指標將會明顯好轉,減少財務風險的發生。袁曉波(2010)利用滬市制造業上市公司2008年的年報數據,從內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評價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通過五要素的分組檢驗和內部控制的總體檢驗分析內部控制對財務風險的影響,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對財務風險具有正向影響。李維安(2013)提出內部控制包括公司內部治理控制、管理控制和作業控制三個層級,其中管理控制以經營管理層為控制主體,其控制對象是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
四、簡要述評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于內部控制和財務風險管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尤其是內部控制框架的提出和財務風險預警模型的研究。國內外對于內部控制和財務風險的研究已處于成熟階段,但對于兩者相結合的研究還很少,具體到某一行業的研究就更少,使內部控制對于財務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未能有效顯示,未來研究可延伸至具體的某一行業。
作者:成鴻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