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傳統藝術與新興技術的碰撞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傳統藝術歷史悠久,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很多特色藝術,比如國畫、書法、京劇、皮影等藝術。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新興技術突飛猛進,外來文化不斷涌入,使得當下人們對于傳統藝術的關注越來越少,寶貴的傳統藝術陷入窘境。通過文獻閱讀與案例研究,結合社會現狀,分析傳統藝術與新興技術。傳統藝術的發展應當與時俱進,結合當今人們的認知與審美,恰當的利用新興技術,結合互聯網、多媒體、大數據等技術發展傳統藝術。
關鍵詞:傳統藝術;技術;多媒體
一、緒論
1、研究背景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了很多寶貴的傳統藝術。現如今社會發展迅速,新興技術不斷快速發展,各種新藝術形式層出不窮。同時,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也使外來文化大量涌入,這對于傳統藝術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年輕人缺乏對傳統藝術的了解,很多寶貴的傳統藝術開始走向落寞。
2、課題的提出
互聯網的出現,使信息可以快速傳播。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可以利用文字、聲音、圖像多角度的了解事物。大數據的利用,使人們可以更加精確的了解個體與社會。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基于一定的社會現狀而產生。對于寶貴的傳統藝術,也不應當孤立的存在,應當恰當的與時俱進,借助于新興技術,基于原有藝術內容,在形式上有所創新,使得其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要求。3、思路及方法通過閱讀相關書籍,了解相關信息,分析傳統藝術的文化特點,了解新興技術的發展,同時結合相關案例,整合信息。
二、中國的傳統藝術
1、傳統藝術的特點
中國歷史長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古國。中國的傳統藝術起源于新石器時代,距今已有上萬年的歷史。我國的傳統藝術形式多樣,包括陶瓷、書法、繪畫、戲曲等,豐富多彩。這些傳統藝術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我們驕傲,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中國上下五千的歷史文化,百家爭鳴,以儒家思想為主。儒家思想十分豐富,主要是仁、義、禮、智等內容。所以在藝術方面,我國的傳統藝術也長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謙虛、謹慎是我國傳統藝術的一種態度。同時,我國的傳統藝術偏向形象思維,講究傳神,注重一種意境的表達。由于我國地域的遼闊,我國傳統藝術的豐富多樣,這也就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具有開放性和容納性的。由于我國的傳統藝術謙虛、謹慎,因此藝術語言表現多含蓄內斂,人們往往需要一定時間來了解傳統藝術的表達方式與方法。
2、傳統藝術的現狀
我國傳統文化雖然源遠流長,但是受到近現代的一些戰事以及外來文化的入侵。我國的傳統文化已經在走下坡路,被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所忽視。雖然政府、學校一直在引導,但事倍功半。中國的傳統藝術,雖然在現代藝術的沖擊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它與我們基本的價值觀是一致的,是受到我國傳統思想所影響的。但是由于我們的傳統藝術大多含蓄內斂,致使我們的傳統藝術在表達方式上往往比較抽象,不易于理解。比如我們的國粹——京劇,在表達程式上,多是虛擬、抽象的。可能一個左右搖擺的簡單動作,就代表了走過了千山萬水。尤其是在生活節奏快速地今天,接受的傳統藝術教育不多,大多數人都很難靜下心來慢慢欣賞我們的傳統藝術。我國的傳統藝術雖然久遠,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們審美觀的變化,傳統藝術的的風格和思想也在不斷地變化。比如,在新石器時代,藝術剛剛起步,人們只具有初步造型的能力,人們只能做一些簡單陶制品,之后開始加入紋飾、花紋等。在元明清,生產力大幅度提高,人們可以開始進行山水、花鳥的繪畫,以及制作精美的瓷器。俗話講,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國文化的延續性,也是通過不斷地變化、改革來完成的。從陶瓷,演變為青銅器,畫像石、畫像磚,再到繪畫等,是一個在不斷調整、變化、創新的過程。我們應當認可我們的傳統藝術,并且承認技術帶來的變革。技術與藝術,相輔相成,共同進步。
3、形成原因
社會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同“慢熱的”傳統文化相比,人們更愿意接受“快餐式”的現代藝術,電影、話劇等藝術往往只需要一兩個小時,就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對于傳統藝術,則需要人們慢慢了解,細細品味,對此很多人往往失去了耐心。新興技術的引進,電影、動畫、音樂的傳播,使人們的可以接受的事物增多,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很少走進戲院欣賞京劇藝術,去博物館欣賞傳統書畫。長此以往,社會傳統藝術氛圍的缺失。因此,尤其是年輕人對于傳統藝術的了解則少之又少。
三、新興技術的介入
1、新興技術對傳統藝術的沖擊形成原因
技術手段是藝術的載體,技術是藝術表現的一種技法,技術對藝術的影響由來已久,每一種新技術的出現都會對藝術造成革命性的影響。圖像、聲音、視頻、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很多不可能的藝術變為了現實。技術的滲透是全方位的,藝術同樣不能置身于技術化的的浪潮之外。藝術與技術在不斷交流與融合中呈現出新的形態。新興的藝術形式,就是像工業設計一樣,可能會爆發的,會引起人們極大的熱情。
2、技術發展的快速
通常,新技術和新媒介的出現和運用是相對緩慢地,似乎在等社會的消化和接受,等人們開始接受后,再進行下一變革。但是現在,新媒介技術突然沒有了耐心,發展、改革迅速。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革新速度十分快。并且每一次改革,都會對藝術產生強大的影響。比如互聯網提速、手機電腦的更新、新軟件的開發,都會給藝術帶來強有力的沖擊力。比如,前段時間,“足跡”App的面世,引發了眾多用戶的參與,各種互聯網平臺一時間充滿了電影風格的照片。相對于藝術思想,技術的發展更受到青年一代的喜歡,因為藝術的思想、觀念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技術是以方便快捷為主,容易被青年人接受。技術的傳播在取代觀念文化過程中比較簡單粗暴,新舊技術更新快,沒有時間給大家思考與創作。缺少了思考,使新技術缺少了品味。同時,由于新技術的產生時間較短,致使技術缺少歷史,沒有傳統,缺少深度。還有對技術極度癡迷的音樂控。他們對于音效的苛刻要求到了不惜工本,從材質到制作工藝的每一個環節都極為苛刻。但是,大家有時對音樂的本身思想,反而沒有那么重視了。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傳統藝術的在復制技術面前開始崩潰。電子傳媒和互聯網的出現,很多人認為新的傳播媒介技術必然會把人類帶入一個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自由王國,是藝術獨裁時代的完結。藝術不再只屬于藝術家,而是屬于每個人。事實上,單純技術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左右藝術的屬性,技術或工具是中性的。媒介是一種工具,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它,利用它來傳播什么,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技術的進步直接關涉到藝術的進步,技術促進藝術走向平民,擴大影響,如對報紙廣播、攝影等大眾媒介的利用。所以對于作為生產者的藝術家來說,技術與藝術的變革也會對社會有一定的影響。
3、技術與思想的脫節
新的技術對藝術的影響雖然比較重要,但是以往,每次新的藝術思潮都是由于新的思想所以引起的,技術手段只是輔助作用。比如文藝復興、啟蒙時代、浪漫主義等,都是由于新的思想所激發出來的新藝術。其背后的技術等因素都是隱形因素,只是支持藝術思潮的輔助工具,并不足以產生顛覆性的能力。但是現如今的藝術,往往都是由于技術的革新,對藝術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并且,技術的革新速度非常快,革新頻率由幾十年逐漸縮短到幾乎每年都有技術性的突破。但是,藝術的觀念卻遠遠沒有技術的步伐那么雄健和迅速,藝術背后的思想卻缺乏了相對應的生命力。致使藝術思想和技術的發展不協調。藝術是作品,技術是手段,當技術發展緩慢時,人們幾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以為世界從來如此。技術的發展速度一旦加速,世界就變化了,手段也就由形式變成了內容。比如,電影藝術是導演自身藝術思想的體現,電影反映出了導演自身對某些觀點、事件的一種主觀看法。科學技術的發展,給電影技術帶來了福音,是一些過去不可能完成的鏡頭變成了事實。但是,當技術的過度發展,導演開始不考慮電影的藝術思想,而是一味的追求先進的技術,把電影變成了技術性展示。觀眾朋友們也開始適應這種技術電影,大家也紛紛去電影院,感受現代攝影技術和音效的體驗。這使得人們,尤其是藝術家們失去思考的能力,而是一味的追求藝術的技術。同時,由于技術的過快發展,原來的老藝術家們開始感受到壓力。新技術往往只和年輕人溝通與交流。青年人學習新技術,掌握新技術,并且逐漸稱為新技術的主導力量、這種壓力是由于技術更新換代過快,老藝術家們擔心被新技術所淘汰,并且從此被先進的技術所拋棄。同時,感受到壓力的并不只是老藝術家們,還有更多地傳統文化正在受到新技術的沖擊。
四、傳統藝術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改革開放,外來文化的引入,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傳統文化的落后,外來文化的先進。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文化蒙上了西方的陰影,同時抹殺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特性。中國的傳統藝術與技術,應該是互相滲透,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人創造藝術,又被藝術所改變。新媒體藝術不是拼貼的文化,不是物理的反應,而是二者在特定條件下發生化反應,其生成物是極具活力的新文化,而不是死板拼貼的馬賽克。數字化媒介時代,國家間進行文化的輸出,往往通過大眾媒介的傳播來組織和實現。具有穿越國界性的數字化大眾媒介產品,如電影電視節目、音像制品、新聞及廣告等形式可以對受眾群體在思想上造成巨大的潛意識。比如,外來文化的輸入,對思想意識帶來了相應的變革,促使了之后的消費思想與觀念。但是,數字化傳媒、新興技術同樣可以為中國傳統文化帶來復興的機遇。
五、總結
當今大眾流行的藝術形式,大多都是與新興技術相結合,符合人們的審美意識與視聽語言,我們看可以利用這種新興技術與視聽語言,整合傳統藝術的表達形式,來發展我們的傳統藝術。雖然現階段,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人民的生活水平狀況大幅度底稿,但在此過程中,我們對傳統藝術的關注明顯不足。同時,許多對藝術的研究并未能為傳統藝術開辟道路,而是更多地關注西方現代藝術流行。我們現在更應關注于如何讓新興技術逐步深入的中現代藝術,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與當下的審美意識、視聽語言結合,應借鑒中國和西方的經驗,開創性地解決自身的困境,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因此,無論是政府干預還是教育改革、大眾參與,數字化時代的信息傳播都將推動中國文化的發展,向其他民族、國家的流動。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使之被理解、被認可,中國的傳統藝術才有希望成為一種可供利用的資源,并使之流傳下去。
參考文獻
[1]鄭曙旸,聶影,唐林濤,等著.設計學之中國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蔣曉麗,石磊.媒與文化chuanmeiyuwenhua==Media&culture:文化視角下的傳媒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3]海闊.媒介人種論MeiJieRenZhongLun:媒介、現代性與民族復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4]蔣原倫.觀念的藝術與技術的藝術[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
[5](美),詹姆斯•羅爾著;,董洪川譯.媒介、傳播、文化MeiJie、chuanBo、wenHua:一個全球性的途徑[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6]中國文化書院講演錄編委.中外文化比較研究[M].北京:三聯書店,1988.[7]孟威.媒介倫理的道德論據[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
[8]洪艷.影像存在的倫理批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作者:王穎琪
作者:王穎琪 單位: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