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藝術創新設計課程思政建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以國家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指導思想,針對當前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教學環境的變化,結合本課程特點,從教學團隊建設、課程目標重塑、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完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等方面,對本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與途徑進行了探索。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思政
2020年5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將思想政治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1],并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指導思想和實施路徑。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社會實踐課程,兼顧了傳統藝術考察的綜合性和設計專業的方向性,是學生“提升人文素養最好的載體形式”,對“培養藝術設計類學生專業創新能力都有很直接的促進作用”,是專業教學的重要教學環節。[2]因此,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思政建設具有較強的示范性。
一、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思政教學現狀
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在思政元素融入部分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示范性課程,仍存在以下痛點問題:
(一)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不足
專業課教師的職責在于傳道授業解惑,作為課程教學的紐帶與橋梁,其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是實施課程思政的關鍵。高校設計與藝術類教師多傾向于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缺乏思政素養的系統培養,造成了思政意識淡薄、思政認識狹隘、思政能力不足的問題,從而嚴重削弱了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3]
(二)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及評價體系不完善
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偏重學生專業知識、技能技巧等顯性目標教育,而思政作為隱形教育則呈現狹隘、模糊或被忽略等問題。如學生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價值塑造能力缺乏評判標準。[4]
(三)課程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突如其來的疫情,暴露出傳統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局限性。長期以來,提升學生現場體驗、感悟是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現場觀摩、現場實踐是考察實踐課的教學模式,顯然不能滿足因疫情防控需求所提出的“停課不停學”的要求。疫情期間,高校專業教學開啟了全面的線上教學模式,生活于信息時代的當代大學生群體早已熟悉線上多元的學習資源與自由的學習方式。因此,基于客觀的外部教學條件及學生獲取知識的偏好,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教學轉為線上似乎是順理成章的。[5]線上觀摩考察的間接性、虛擬性,與傳統藝術考察、創新設計課程現場觀摩體驗的教學需求存在著較大的矛盾,如何在虛擬現實中增強學生的沉浸式體驗,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是本課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面對以上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積極探索解決方法,以《綱要》為指導完成了本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
二、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思政建設
(一)加強課程思政教師團隊建設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專業課程教師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還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思政意識,以便以良好的學術道德、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等為學生做出表率。因此,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組建了一支以具有較強思政素養的黨員教師為核心的教師團隊。《綱要》指出,“要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1]為增強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基本認知與認同,課程教學團隊還吸納了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非黨員教師,為后期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面推廣儲備了思政師資力量。教學團隊成員通過學習強國、學習通APP平臺,慕課堂、電視新聞、線上課程思政教學培訓課程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政素養,組織學習貫徹《綱要》,深入理解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定期開展線上、線下研討,明確課題組教師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教學責任,提高并強化團隊教師們的德育引領和價值教育能力。
(二)重新設定課程思政目標
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是視覺設計傳達專業建立在綜合課程基礎之上的專業實踐課程,設置在大學本科四年級第一學期。其思政教學目標為:在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考察方法、育成審美意識與人文情懷、拓展設計思路與技能,達成知行合一的知識、技能目標之外,通過采用課堂討論、案例教學、現場觀摩體驗結合線上虛擬現實體驗等方式,將思政元素自然融于專業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工匠精神”,堅定本土設計文化自信,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感;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團結合作的優秀職業道德,使其成為有道德、有理想、有擔當的應用型人才。
(三)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為了適應教學環境的變化,靈活應對突發事件,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根據教學要求,教學模式設計了線上、線下兩種教學模式,同時做好了虛擬考察與實地考察的兩手準備,在科學使用線上教學資源的同時,拓展思政教學內容。1.充分利用線上資源,融合思政內容靈活利用線上資源,拓展教學資源。除了充分利用MOOC、雨課堂、騰訊課堂、騰訊QQ等主流教學資源外,還可充分利用學習強國平臺,寓教于樂,豐富教學資源。如《國家寶藏》系列中山東省博物館的國寶檔案,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激發地域文化自豪感,拉近普通師生與學習強國平臺的距離感。讓學生通過學習強國平臺,及時了解國家時事、黨的方針政策,從而正確樹立為民族復興而設計的價值觀,以彰顯課程思政特色。2.利用虛擬現實手段,增強現場學習體驗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其特點是讓學生通過觀摩體驗來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并通過科學的考察方法“深入歷史情景與現實場域之中,激發大學生的問題意識和主體意識”。為增強線上考察的現場學習體悟,解決線上教學與現場學習效果的矛盾,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一方面優選全國擁有虛擬現實體驗的博物館作為考察對象,如山東博物館、河北博物館、湖南博物館、敦煌數字博物館等。借助數字博物館的VR技術,增強學生的現場體驗感,以提升學生對考察對象的理解。另一方面,采用任務驅動、尋寶競賽的方式讓學生完成線上考察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增強學生的現實參與感。
(四)課程思政元素及融入點
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要根據教學大綱設計,認真剖析各章節的知識點,針對不同的教學環節,深入挖掘、設計不同的思政教學案例,找到科學合理的思政元素切入點,實現課程思政元素自然、全面的融入,潛移默化地將家國情懷、工匠精神、文化自信、文明和諧生態觀、誠實守信的學術道德、職業道德等思政元素融入具體的案例。根據授課內容,設計了十個“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具體情況如下:第一章節概論部分設計兩個案例。案例一,在講解傳統藝術考察概念與意義環節,通過濰坊紙箏案例融入文化自信與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首先,以問題驅動的方式讓學生就濰坊紙箏的歷史發展軌跡及產業現狀進行討論,在拓展學生對考察對象理解的同時,自然地激發學生的地域文化自豪感,引導學生在將來確定考察對象時能夠聚焦于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次,針對傳統風箏生存問題導入植村秀民藝復興項目的品牌營銷策略,使學生深入理解“傳承文化記憶,強化文化認同”對企業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生本土文化設計自信和民族復興的時代責任意識,實現課程的價值觀引導。最后,以此項目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效東的紙箏創作視頻引發學生對“工匠精神”的深入思考與理解,引導學生樹立德藝兼修、物我合一的創作精神。案例二,在創新設計概念與意義的講解環節,通過《中國日報》改版項目案例,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采用馬克思主義辯證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透過設計現象深入思考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形象塑造的方法與途徑,讓學生深入理解創新設計的價值,并能夠在創新中堅守本土文化,堅定本土文化設計自信。第二章節傳統藝術考察方法部分設計六個案例。在陵墓考察部分,以霍去病陵墓雕塑為例,在霍去病人物事跡介紹中嵌入家國情懷,并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英雄”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內涵,鼓勵學生在藝術創作中傳播正能量;在洞窟藝術考察部分,通過敦煌洞窟壁畫的輝煌成就及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特征,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豪感,在中國近代史上敦煌遭遇的劫難及常書鴻、樊錦詩等人保護敦煌事跡的講授中融入奉獻精神,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強國富國的信念;在博物館藝術考察中,在山水畫創作賞析中引入對當下環境問題的思考,引導學生樹立文明、和諧的生態觀;在民間藝術考察部分,通過濰坊木版年畫的保護與創新項目的考察,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傳統民藝復興對鄉村振興的意義與價值;在民族藝術考察部分,通過苗族銀飾、刺繡紋樣中承載的歷史故事,融入國家民族和諧共生,共同發展進步的政策,在藝術市場調研部分,通過故宮文創產品的開發背景與市場分析,明確傳統藝術創新設計的價值。通過案例提高學生對科學創新精神的理解,通過設計適應市場需求導入學習,培養學生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運用唯物主義世界觀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章為實地考察。在實地考察中,路線設計注重挖掘地方優質文化資源,考察目標對象要囊括理論部分的考察內容,如嵌入著名愛國人物、事件,激發學生的愛國熱忱,讓學生更具有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此外,在考察日常生活中,教師要以身作則,以嚴格的行為規范、良好的環保意識、社會公德意識為學生做出良好的示范,達到育人目的。第四章為傳統藝術調研報告撰寫,在寫作要求中融入“學術道德規范”“誠實守信”等思政元素,提高學生的學術自律性。第五章為命題設計實踐部分,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開任務驅動。在2020奧運LOGO抄襲事件、抗疫海報競賽抄襲事件的講授中,融入法治意識與職業道德素養,即強化知識產權意識及當下設計師崗位的職業素養,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與職業道德操守。
(五)完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在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的評價體系中,思政素養目標具有隱性特征,需循序漸進地長期培養。在課程的評價方面,打破以專業技能展示為主的評價方式,將學生對傳統藝術審美體驗、真誠的社會關懷、日常行為規范與職業道德規范融入課程考核,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匠精神、社會責任、行為規范、職業道德、學術道德等思政元素融入專業知識技能的考核評價標準,實現知識技能與德育素養教育的雙重目標。傳統藝術考察的成果并不局限于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也能夠拓展到畢業設計與其他綜合性專業實訓課程當中。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學生拓展了學術視野,也樹立起良好的價值觀、社會責任意識。如20屆、21屆畢業生的自主選題創作,紅色文化、非遺文化傳承、社會公益問題的關注度持續增加,反映了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對學生核心價值觀引領的作用。
三、結語
傳統藝術考察與創新設計課程思政建設雖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由于建設周期較短,還存在課程思政體系不夠嚴謹、師資團隊思政素養不夠均衡、課程思政建設效果有待反復驗證等問題。要將課程思政建設視為一項長期的項目,不斷更新思想觀念,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不斷強化教師團隊思政意識,不斷探索課程思政的新路徑,在與時俱進的同時逐步彰顯課程思政的功效,實現新時代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A/OL].(2020-06-01)[2021-09-29].
[2]任海燕.從人文到視覺的延傳:對設計類學生文化考察的反思[J].人民論壇,2015(33):140-141.
[3]吳晨映.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問題探討[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9(1):56-59.
[4]周世祥.“大思政課”這樣上更有效[N].光明日報,2021-07-20(14).
[5]黃斌.實踐與創新:淺析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策略[J].明日風尚,2018(2):53.
作者:毛可利 單位:山東青年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