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喝彩中華對傳統藝術傳播的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現代的形式,傳統的底蘊
歷史上,戲曲藝術的傳播一直以“面對面”為主,其傳播的主體和客體處在同一個時空中,這形成了中國戲曲觀賞中獨特的“叫好”現象,也形成了戲曲藝術“在場性傳播”的重要特征。但現代媒體的出現,尤其是廣播電視的出現,則完全改變了既有傳播方式,它使得戲曲傳播的主、客體發生了分離,其傳、受雙方出現了時空上的差異。這種改變,使戲曲藝術的傳播重點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原有的“在場性”傳播,觀眾欣賞的是藝術的技巧和韻味,而在以電視為代表的現代媒體中,觀眾則更多地對節目的劇情以及效果的熱鬧性提出了要求。在這種背景之下,《喝彩中華》清醒地認識到二者之間的關聯,巧妙地將節目的可看性和文化的傳承性銜接在了一起。綜觀《喝彩中華》的節目表現,從第一期一直到最后一期,它所倡導的理念可以概括為“綜藝的形式、戲曲的底蘊”。從節目形式來看,《喝彩中華》首先是一檔綜藝節目,為增強節目的可看性,在進行藝術展示的同時,還設置了一定的競爭性:全場觀眾都有投票權,上臺表演的“喝彩人”,必須得到在場觀眾三分之二以上的支持,才能站在最后一期晚會的舞臺上。另外,節目也并不是單純展示藝術,它還在講述故事,有的是關于“戲曲堅守”①,有的是關于“戲曲傳承”②,使觀眾對戲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使得節目本身的層次更加豐富。除此之外,《喝彩中華》的節目組更想向觀眾傳達的是傳統藝術的光華和魅力。為此,節目組不惜耗費心力,從全國地找來了多個劇種的優秀演員,集中展示了錫劇、蒲劇、滬劇、京劇、呂劇、評劇、豫劇、越劇、川劇、晉劇、粵劇等十幾個劇種的代表性作品,著實可稱得上戲曲藝術的“盛宴”。這樣的展示,正是說明了《喝彩中華》的創辦初衷:“讓大家觸摸到戲曲,意識到它離我們并不遙遠。”
二、明星效應與草根情懷
明星效應對于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而且它在《喝彩中華》的舞臺上體現得比較明顯。每一期的“喝彩人”,都是從各個劇種中找出的一些知名的表演藝術家,比如“梅花獎”得主齊愛云、昆劇大師蔡正仁等。到了第二季,更是從全國各地召集來了很多演藝明星進行跨界表演。這樣的舞臺展現對于很多喜歡追星的年輕人來說,是一種無形的號召。另外,為了增加節目的可看性和互動性,節目組還邀請了王佩瑜、徐帆、霍尊、程雷擔任觀察員,這些人本身就帶有明星光環。他們的存在,既有形式上的意義,也肩負著節目行進的使命。另外,《喝彩中華》的舞臺又是一個平民的舞臺,在流光溢彩的舞臺背后,展現的是濃濃的草根情懷。《喝彩中華》中草根情懷的第一個表現,是它邀請了大量的名不見經傳的戲曲演員進行表演,這是和上面的明星效應相對應的。這樣的環節設置,使我們看到了“高手在民間”的藝術現實,也讓觀眾體會到了傳統藝術在民間依然有著生機和活力;草根情懷得以體現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則是節目組把評判優劣標準的權利交給了觀眾,觀眾手里的票直接決定了“喝彩人”是否能夠繼續走下去,且在節目進行的過程中,《喝彩中華》還直接開通了微博直播,廣大的觀眾可以邊看邊討論,這對于觀眾的熱情來說也是一種極大地調動。實際上,明星效應是對既有資源的利用,而草根情懷相對比較復雜。一方面,這是因為在民間確實有很多技藝精湛的戲曲人,節目的展現需要他們來完成;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現在的綜藝節目已經是遍地開花,觀眾的好惡會直接影響到節目的運營。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電視節目要想取得好的收視效果,必須調整自己的傳播和交流方式。投票權的下放、微博的互動、親民的形式,這些草根情懷的體現,給了《喝彩中華》無限的活力。傳統藝術最怕“曲高和寡”,而《喝彩中華》的展現目標正是傳統戲曲。為了使傳統的藝術更加親民,節目組降低門檻、放下身架,其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吸引觀眾來關注戲曲。
三、《喝彩中華》帶給傳統藝術傳播的啟示
如何利用當下的媒介形式進行傳統藝術的現代書寫,使傳統藝術在現代的傳播語境下煥發出新的光芒?以《喝彩中華》為參考,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思考這個問題:
1.堅守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在傳達信息的過程中真正站在受眾的立場,以受眾所能接受的形式、方法進行傳播。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美感是一種高峰經驗,是對自我的觀照。大眾傳播作為一個循環的機制,只有在不停的互動中體現最基本的人文觀照,才能使它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最根本的是從受眾的需求出發,提供他們感興趣、有意義的各種信息和文化知識。”③《喝彩中華》正是在這個訴求的基礎上,在充分考慮觀眾審美的基礎上,輕松愉悅地向觀眾介紹、傳播了戲曲文化。
2.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的傳播優勢,規避劣勢,積極鍛造傳統藝術在現代媒體中的經典呈現。以廣播電視為代表的電子媒體給了傳統藝術極大的傳播便利,而以數字化、智能化、便捷化為特性的網絡媒體更是給傳統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在新的傳播語境下,傳統藝術不能采取消極的批判態度,而是應該主動了解新媒體的傳播特性,以積極的態度來迎接新的傳播時代的到來。《喝彩中華》的傳播方式,不限于東方衛視這一個電視平臺,它同時還開通了微博互動,觀眾可以在網上進行觀賞和評論;同時在節目播出前和播出后,《人民日報》客戶端也會給予相應的報道,這種基于移動新媒體所進行的節目宣傳,對于提高節目的知名度是大有裨益的。
3.重視傳統藝術的創新,打造線上線下互動發展的新型模式。傳統藝術的創新動力首先來源于受眾不斷提高的審美要求。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趙燕俠在演革命現代戲時,曾感嘆演員、觀眾都在改變,“觀眾的興趣也發生了變化”,因此在演出的過程中,不能再用老一套的方法進行表演。④對于傳統藝術來說,創新既包括藝術本身的形式變化,也包括傳播方式上的改變。在新媒體的語境中進行傳統藝術的創新,不能一味考慮媒體的媒介屬性,還必須考慮到傳統藝術的藝術特性和受眾分布。對于傳統藝術來說,因為其本身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專業性,且傳統藝術的觀眾更多的是老年人,因此可以考慮媒體傳播和劇場傳播相結合的方式,既利用現代媒體的迅速和靈活,又可以發揮傳統藝術的真正魅力,利用線上的傳播和線下的現場共同推動傳統藝術在全社會的普及。
作者:葉艷寧 單位:山東藝術學院戲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