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戲曲藝術多元化融合思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本文討論戲曲藝術在民族聲樂中的表現、兩者借鑒的必要性,以及融合戲曲元素中的演唱技巧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一、戲曲藝術與民族聲樂的關聯
漢代到明代的漫長時間,戲曲逐漸涵蓋了詩詞、音樂、美術、武術、雜耍等多種表演藝術形式,其中音樂是最為主要的構成因素之一,而以唱腔聞名于世的戲曲演唱又在戲曲音樂中占據著顯著的地位。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生活環境與語言習俗的巨大差異讓我國的民族聲樂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姿態,有的豪邁質樸,有的細膩悠長?;仡櫄v史,我國的民族聲樂曾出現在詩詞雜劇、民謠山歌等載體中。近代以后,狹義上的民族聲樂指的是民族唱法,它和廣義上的民族聲樂所包含的戲曲、說唱和民謠有著很大區別。現代的民族聲樂在繼承了我國傳統演唱藝術的基礎上,引入了來源于西方的聲樂理論,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歌唱藝術。概括地講,現代民族聲樂有著科學性、民族性和時代性這三個主要的特征。戲曲藝術和民族聲樂在音樂美學上的追求是大致相同的,它們都重視意境的營造。兩者都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時候靈活地改變發聲位置,讓每一個字都唱得清楚,追求字正腔圓和聲情并茂的效果。此外,戲曲演唱和民族聲樂有著相同的文化底蘊,不管是傳統戲曲還是現代的民族聲樂作品,都能很好地表現出我國的民族面貌和歷史文化。比如近代流行于南方的評彈和越劇在聽感上都有著細膩優雅的特點,反映出明清以來江南一帶的文人風氣。從歷史傳承的角度來看,傳統戲曲與現代民族聲樂是互相滲透交融的,但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很多差別。在音樂模式上,現代民族聲樂有民歌、歌劇等類型,而傳統戲曲的模式區分則相對較少。在表現方式上,雖然現代的戲曲表演已經引入了電子音效和西洋樂器來完善編曲,但在唱腔和板式上面仍然遵循舊的傳統。相比而言現代民族聲樂則完全是中西方音樂文化交融的產物。在演員的藝術風格趨向上,現代民族聲樂鼓勵演唱者表現出個人的特色,而戲曲演唱則有著更為嚴格的規范,在討論戲曲演唱風格時,應以群體表現作為研究對象。
二、兩者相互借鑒的必要性
1.借鑒戲曲元素中的“唱字”“唱字”是戲曲聲樂的基本要求。戲曲同歌詞文本是密不可分的,文學文本是戲曲藝術的血肉。要唱好戲曲,必須要理解歌詞的含義以及它要表達的情感?!肚Ч沤^唱》的詞作靈感來源于蘇東坡悼念亡妻“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名篇《江城子》。為了歌頌愛情,詞作者模仿古代詩詞的結構,以精練的語言和清晰的層次描寫出歌詞的大部分內容。引子里的“山高水長”描畫出故事發生的背景,此時戲曲風格濃厚,歌者調動氣息將聲音前壓,每一句的尾音都以昆曲式的“輕柔婉折”來處理,一字一句清晰明朗,聽起來大氣又細膩。從詩詞的角度來看,“長”“往”“忘”等字都以“ang”結尾,這個韻腳能讓歌詞聽起來干脆利落。如果歌者能夠在演唱的時候注意到這一點,以準確的發音表現出歌詞的押韻,使得歌曲聽起來更加流暢順耳,更容易地把聽眾帶到歌曲要表現的意境中去。音樂作品《梅蘭芳》的京劇韻味非常濃重,它對戲曲演唱過程中的咬字吐字技巧進行了借用,對作品的情感和內容進行了很好的表現。例如“那一輪如水明月”中的“水”字應該有兩拍的演唱,常規演唱中,“水”字的歸韻為“ui”,拖腔為“依”。然而借助于戲曲技法對“水”字進行演唱的時候,應該對其咬字吐字特征進行運用,先對“舒”(shu)的延長音進行演唱,之后將“依”當做歸韻音,這樣一來,戲曲味就非常濃重了。就中段“梅”(mei)字而言,由字頭,字腹至字尾歸韻,應該以民族聲樂演唱的咬字技法為指引,完全歸于“依”,之后節奏有六拍的延長,戲曲咬字的運用,用“誒”對這六拍拖腔進行演唱,尾拍歸于“依”。
2.融合戲曲元素中的演唱技巧我國傳統戲曲藝術中有許多特殊的演唱技巧,將這些技巧運用在民族聲樂歌曲的演唱中,能夠最為直接地為歌曲增添傳統戲曲的韻味?!肚Ч沤^唱》就運用到了京劇中“抹音”“弱音”等技巧。比如在旋律起伏較大的引子里,“看”“水”“曲”“古”之前都有裝飾音作為鋪墊,這是京劇中常能見到的墊音技巧;利用老生和旦角常使用的“依音”唱“揚”字讓歌曲聽起來更加有戲曲的味道;在進行演唱時,歌者突出字頭的咬字力度,借用戲曲聲樂中的“抹音”技巧將音域的跨度表現出來,讓歌曲聽起來顯得相對連貫。又如在“莫笑我多情癡狂”的段落,可以利用“苦情”的戲曲演唱方式,將氣息沉到丹田的位置,以高位發出哼鳴音,讓這個段落聽起來如泣如訴,以表現出歌曲的悲傷和深情。再比如歌曲末尾延續四拍之久的“絕”字,用到了京劇青衣的拖腔技巧。歌者先以跳進的方式讓旋律變得突兀,然后以級進的方式造成環繞感,使得歌曲流動起來。在使用這個技巧時,歌者聲音的位置從胸部移到頭部,強度逐漸增加,然后以氣息維持。于是,歌者的聲音由中到高然后再回到原位,讓人聽起來感覺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使人回味無窮。
3.傳承戲曲藝術的表演戲曲是綜合的藝術,它不僅包含著音樂,肢體語言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因此,歌者把傳統戲曲元素應用到現代民族歌曲中時,大多是以“聲情并茂”的方式來表現。如果缺乏對應的戲曲舞蹈動作、手勢和表情,即使歌曲的演唱中已經融入了大量的戲曲元素,也還是會讓聽眾感到缺乏趣味。尤其是在京劇、越劇等劇種中,表演者的表情動作都有著相對嚴格的規范。演唱戲曲風格的民族音樂作品,不僅僅是聲音的呈現,歌者還需重視自身的肢體語言,保持自己和觀眾的眼神交流,增強自己的舞臺表現力。戲曲演員的程式法手勢相當多,唱念過程中想要實現傳情達意,必然離不開手勢的配合。手勢運用應該與眼神和內心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作品《梅蘭芳》在首句便對“欲左先右”的表演規律進行了運用,當沒有表演學習基礎的人對“那一輪女兒的如水明月”進行演唱的時候,一般會用眼睛凝視高處,好像在看月亮,之后唱完此句段。此樂句由五小節構成,假若演員對某點長時間凝望,樂句演唱便會讓人產生極強的呆板感。如果在此對眼法和手法相結合戲曲表演方式進行運用,觀眾的視覺認可度便能得到極大的提升。對“那一輪”進行演唱的時候,內心應該想象出明月照大地的優美畫面,然而月亮的左右布局應該事先設定好,這樣一來,演員對動作進行演繹的時候,目的感才能得到增強。筆者對此句進行設想的時候,月亮被安排在了右上方。之后對梅蘭芳這一人物進行思考,演唱過程中,伴隨音樂的流動,眼神左前方慢慢轉向于右上方,右手對“蘭花指”這一戲曲手勢進行借用,在眼神方向轉變過程中,由左胸轉向于右上方,對此手勢進行展現時,應該對“圓”進行保持。演唱的變化讓眼神和手勢也產生了相應轉變,最終定格于“月”字。唱、眼神和手勢應該具備極強的同步性和協調性。
三、傳承戲曲文化,復興“民族風韻”
“獨特性”是藝術最大的魅力,也是能夠獲得良好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正因如此,中華戲曲才會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成為世界性的文化遺產,受到世界人民喜愛。中華戲曲的獨特性體現在其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區域特色上,因而成為其自身獨有的標簽。這也是聲樂學習者要把握的重點。只有充分了解和把握其演唱風格的特點,才能將其民族和區域特色充分展現出來,將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發揚光大。對于聲樂演唱而言,演唱風格處于動態發展變化的過程中,體現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社會環境下演唱風格的差異性。其變化與當時的社會條件、文化交流、戲曲劇目以及演唱者個人風格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從而呈現出各種風格特色。這就要求傳統聲樂藝術學習要對作品的內容、背景以及風格特點進行整理加工,最終達到深入的理解。如果只是生搬硬套,則無法發揮出傳統聲樂的藝術效果,很難吸引當代觀眾。繼承傳統文化藝術必須進行創新,才能將其發揚光大。對于民族聲樂而言,民族風韻是其靈魂,也是其精髓所在。從近現代民族聲樂來看,靈魂的缺失是最大特征,從而喪失了吸引民眾的根本,發展面臨著困境。因而,今后的民族聲樂發展在繼承的基礎上還要重視創新,充分借鑒戲曲藝術發展經驗,將民族風韻融入其中,使作品和演唱更具民族韻味。
四、借鑒戲曲特色,促進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
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由56個民族組成。因此,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各民族均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由此形成各自的語言特點和曲調風格,為民族音樂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同時,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也為我國的文化事業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各項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2013年3月,我國舉辦了第15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與之前的歷屆大賽相比,這次大賽在內容和評選標準上都出現了極大的變化。其中一項要求為選手演唱本人所在省份的傳統民歌曲目。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民歌在民眾心中的關注度,從而達到促進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的目的。這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音樂遺產是一項重要的拯救措施。但大賽的改變卻引發不少民眾的質疑。他們對此表示不予理解。由此可見,現代傳統民族音樂已經喪失了在我國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拯救我國的現代民族聲樂刻不容緩。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強烈,其藝術審美標準也越來越高,充分表明人們的藝術修養在不斷提高。這就要求藝術工作者需更加努力,秉持創新思維,不斷豐富民族聲樂作品的內容及表演形式,使得民族聲樂在繼承的基礎上有著創新性的意識,才能符合民眾的藝術審美要求,并獲得民眾的喜愛。本文僅僅以借鑒戲曲藝術視角之一展開闡述,希望能夠為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促進民族聲樂藝術朝著多元化的創新發展,從而成長為世界樂壇里一朵美麗的藝術之花,受到全國乃至世界人民的喜愛。
參考文獻:
[1]龍麗娟.中國戲曲聲樂理論對中國民族聲樂發展的影響[D].西北民族大學,2011.
[2]陳萍.戲曲唱法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7).
[3]何姣姣.民族聲樂作品中的戲曲元素———以《梅蘭芳》《千古絕唱》為例[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4.
作者:萬書亮 李竇逗 單位:長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