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圖像時期對傳統文學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金敏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文學院
人類社會進入大眾文化將藝術普遍消費化的時代,其中視覺圖像無所不在地包圍侵蝕著我們,使我們不知不覺地從以傳統文學為主要的審美方式轉向以圖像為主要的審美方式。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圖像技術足可以以假亂真,并能直接提供給人們各種所需的、更加準確生動的信息,它不必借助“文字”而直接進入人的感官,滿足人的感官欲望,于是乎圖像走向人們視覺的中心位置,而傳統文學則不得不尷尬的走向邊緣化。面對這種境地,傳統文學自有圖像所不具有的優勢,傳統文學的優勢決定了它并不存在終結的問題,而是指引著傳統文學走向永恒的未來。
一所謂圖像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繪畫或雕塑造型藝術,而是隨著現代高科技電子技術發展起來的,以電影電視和網絡為主要傳播工具,具有作用于人的視覺與聽覺器官的影像。由此可見,圖像時代的到來是以電視和網絡為主要傳播工具,在這種新的媒體前,傳統文學不再是時代的寵兒而是讓位于圖像。據有關報道,整個日本的出版物中有40%是漫畫作品,每個月出版發行的漫畫雜志達350種,每月還有近500種漫畫單行本問世。中國目前的書籍出版也已經到了幾乎無書不圖的地步,而各式各樣的漫畫和卡通讀物,也早已占據了大半個圖書市場。甚至我們的教科書也緊跟潮流,印上了大量精美的圖片。據最近上海的一次中學生課外閱讀調查,在各類書籍中,卡通漫畫類受歡迎程度最高,達57.6%。影視、廣告、MTV、卡通漫畫、網上flash,,種種動態或非動態的圖像在我們的生活中蜂擁而至。有人作過一項調查,我們今天所掌握的社會信息,有60%到70%是通過圖像的方式獲得的。
在如今圖像強烈沖擊的社會,圖像首先表現出更強的逼真性。圖像相對于傳統文學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它表現形象的直接性和逼真性,給觀看者直接以視覺沖擊和震撼。它能將存在于人們想象世界中的東西,借助新興媒體技術真實逼真的創造或展現出來,在這種有著高科技含量的“聲、光、電”的作用下,接受者獲得了在此之前人類不曾有過的體驗,帶來了不同于閱讀文學文本的審美快感、審美愉悅。就拿電視來說,它已經成為大眾文化消費的日用品,每天只要打開電視,人們就不得不接受各個頻道紛至沓來的圖像轟炸。據調查,光是中國,現在每年就要生產一萬余集電視劇,人們花在電視上的時間大約是每天1.4小時,基本上占據了人們在空閑時的大部分時間,由此可見圖像對人們影響力之深遠。
其次,在圖像時代,圖像使事物之間的時空距離感消解。圖像能將不同時間、空間的事物,上可至古人類原始社會,下可至人類未來社會,迅速直觀集中的展現在接受者面前。圖像拉近了與接受者之間的時空距離,使接受者有了一種新的視覺體驗和視覺享受,甚至有時會認為展現在眼前的圖像就是真實世界的再現。最為典型的當然是好萊塢電影。這些在巨額資金支撐下的電影巨無霸,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幾乎是足以亂真的影像世界,帶來了視覺沖擊、聲響效應、電腦制作、電腦特技、三維動畫等等新的電影理念,并使得電影的觀看日益走向強烈的感官刺激追求。而在這一點上,作為語言藝術的傳統文學則缺乏這種直觀性,它往往與接受者保持一定的時空距離感,它需要接受者展開想象的翅膀,創造出時空觀從而達到再現現實。
另外,圖像降低了接受主體的接受水平。圖像因其直觀性,從而更容易讓接受者可觀、可聽,無形之中降低了接受者的文化水平,擴寬了接受對象的范圍,這也是圖像時代顯著的特征。最能說明圖像這種特點的要數電視,它的出現給當時不識字的廣大民眾了解時局和世態,豐富自己的空閑生活帶來了很大便利。而傳統文學作為文字語言的藝術,它的接受受到文化程度的限制,對接受者的文化水平提出相對較高的要求。
圖像的種種優勢,使人們時時處處都在圖像的籠罩之下,上個世紀被人奉為經典的文學作品卻漸漸被人們遺忘在角落里,無人問津就是最大的例證。當人們工作學習一天之后,最大的精神享受由以前的閱讀文學作品轉變為如今的看電視連續劇或網上沖浪了。圖像把傳統文學收編,收之麾下的境地處處可見。當前出現的影視文學作品熱就最能說明問題。它們借著電影、電視劇火爆的東風,紛紛出版與之相應的影視文學作品。可以說圖像借著其巨大的眼球經濟效應,捧紅了影視類文學作品,同時也將傳統文學收之麾下。
圖像對傳統文學的沖擊還表現在圖像獨立地創造出一種新的審美文化,獨立的體系法則,成為傳統文學之外的一支獨立力量,并日顯強大,有種勢不可擋的趨勢。滿大街的商業廣告充斥著人們的視野,它們更多地借助圖像的直觀性和視覺享受性而深入人心。青年朋友們喜歡看的不再是《紅樓夢》、《三國演義》、《哈姆雷特》諸如此類的中外名著,而是大量的漫畫書、動畫片。文學名著目前也正在將自己全面“圖說”化,已經圖說的文學名著不勝枚舉。如書海出版社出版有《中學生必讀文學名著圖說》,新華出版社出版了《魯迅小說全編繪圖本》,有的出版社更是準備將世界文學名著全部“圖說”一遍。最暢銷的報紙雜志如果只有光禿禿的文字而沒有吸引人眼球的圖片,試想有誰會去買、去讀?
二對文學形態的劃分,一般劃分為三種類型:通俗文學、嚴肅文學、純文學。通俗文學突出原型意義,嚴肅文學突出現實意義,純文學突出審美意義。[1]這三種類型的文學應該說是文學的主要形態,它們構成了文學的主力軍,本文中論述的傳統文學包含這三種類型的文學。傳統文學作為語言的藝術,它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兩個,那就是審美性和形象性。
文學的審美特性是一切文學藝術的生命力。它主要通過文學以其對美的尋求、揭示和表現,表現出很強的思想藝術感染力,使人或沉思嗟嘆,或心曠神怡,或感激憤悱,或憂思冥想,從而滿足人類的審美需要,豐富著人類的精神世界。它能更好的鼓勵人們進行思考和自我反省,讓閱讀主體能以一種澄明的心境觀照自己的內心世界。“現代社會需要這樣的審美靜觀的精神生活,這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交流。”[2]不少人把《紅樓夢》讀了十幾遍,情節細節可以說是爛熟于心,但是“不觀則已”,一觀則仍舊是“愈罷不能”。偉大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具有這樣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用中國文論的話說就是“不務勝人,而務感人”,文學的審美特性能給人的精神世界以更大的愉悅和震顫。文學的形象性主要是文學語言表達的不確定性讓人產生想象的空間,從而讓接受者構造出屬于自己的獨有的文學形象和意境。“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充分說明了文學形象性的特點。一個成功的藝術形象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歷史內容和價值意蘊。如賈寶玉、孫悟空、阿Q、哈姆雷特、于連等等都不例外,它們記錄了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歷史及人的精神、心靈的歷史,從而成為人類藝術發展史上的瑰寶。
文學的這兩個特征也使文學具有了圖像所不具有的優勢。
首先,文學能給人以更多的審美時間和更大的審美空間,從而使文學具有更深刻的歷史深度和人文深度。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采取的是一種主動的靜觀的接受方式,這種接受方式使閱讀主體在閱讀中有一種不同于圖像閱讀的方式,他需要閱讀者遠離浮躁,拋棄過多的功利觀念。當遇到無法理解的內容時,閱讀者有充足的深思時間去理解去玩味其中的滋味;當遇到拍案叫絕的內容時,閱讀者可以停頓片刻細細品位。閱讀者從中能獲得真正美的享受,獲得極大的精神滿足。它能開拓閱讀者深層而豐富的情感空間,把相對于視覺圖像體驗中所產生的視覺快感上升到情感的美。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才說接受者的接受才使文本變成真正意義上的文學作品,接受過程是文本的第二次創作。圖像則不具有此特點,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侵略性”[3],它是在時間的連續中不斷地灌輸給觀眾,不能給人以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的余地。圖像的這種強制侵入,使接受者只能消極被動的接受而缺少更多的想象和創造的空間。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如今的電視、電影中,觀眾在它們面前較少有審美的時間和空間,更多的是一種消極接收的惰性依賴,僅僅滿足人們的一種感官刺激欲望,而缺少更多的精神世界的享受,缺乏更深刻的歷史深度和人性深度。
其次,文學能給人以高度的想象性。語言文字表達的不確定性給人以想象的不確定性,而圖像憑借其直觀性將事物的樣貌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從而折斷了接受者想象的翅膀,被動接受眼前呈現的事實。如《紅樓夢》中對林黛玉描述“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段對林黛玉的描寫其性格特點躍然紙上,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但電視劇中《紅樓夢》中黛玉的出場卻沒有這種想象的美感,人物形象通過演員直接的展現在觀眾的眼前,這消除了人們在閱讀過程中對林黛玉的美所產生的理想狀態。林黛玉的形象在實際圖像中已定型了。
三“圖像時代”的來臨重建了人類社會的文化秩序,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們在生活中接受信息、進入想象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方式,在人們生活的周圍被各種圖像所充斥、所包圍。這一切對于曾經擁有過輝煌歷史的傳統文學無疑是一個有力的、強大的沖擊,因而給傳統文學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并迫使傳統文學重新審視自身的存在價值,尋找自己的發展之道。傳統文學面對圖像的沖擊,今天的傳統文學已不可能再堅守它固有的形態,而必須完成所謂的后現代轉換。
首先傳統文學應該走出象牙塔,積極主動地走向大眾化和平民化,拋掉高高在上傲視眾人的形象。一個有著健全人格和精神追求的人需要的是更高層次的精神愉悅和享受。只要是符合大眾需求的,滿足大眾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需求的文學就定能立足于如今的消費主義社會。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些純文學期刊積極主動的進行大眾化改革。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時代,文化的消費主義傾向愈加明顯,置身于市場中的純文學、嚴肅文學不得不面對生存的壓力,將注意力放在如何適應讀者口味和大眾化的需求上,通過與其它大眾傳媒的聯手炒作,制造時尚化的閱讀熱點。如《作家》推出“70年代生作家專號”以吸引讀者,《萌芽》推出新概念作文大賽,涌現出8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韓寒、郭敬明等。它們的這些措施收效明顯,刊物發行量急劇增加。應該說這些刊物走大眾化的思路,值得傳統文學借鑒,但與此同時要注意把握好走向大眾化的度,防止一味的為了迎合讀者而走向低俗化、媚俗化。
其次,在基礎教育中,應加強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指導,加大經典文學作品的比例,注重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與經典文學的對話中獲得美的薰陶和教育,提高學生文學閱讀的欣賞水平,培養他們對文學閱讀的興趣。文學經典有著豐富雋永的思想內涵,是作者雋永深刻思想的體現,是一個民族文化歷史的積淀,是對人類心靈的滋養和精神的升華,它能豐富和拓展人類人文精神的內涵。通過閱讀文學經典使學生獲得潛移默化的人文教育。所以,進行文學經典的閱讀能極大的發揮文學的審美教育作用。
在如今的教育體系中缺少對文學經典閱讀的指導,那些經典的文學名著因而無人問津。同時在考試這個指揮棒的揮舞下,學子們對文學經典的閱讀幾乎是一種奢談。對他們而言,考試都應付不過來,哪有時間來看這些與考試無關的文學經典。所以,加強在基礎教育中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指導勢在必行,引領他們從繁華的圖像世界走向有著深厚底蘊的文學經典,使他們的思想修養、藝術品味、審美教育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在經典作品的閱讀教育中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第一,“注重經典文學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2]一部經典文學必然包含著相當的藝術水準和和藝術價值,否則就不能滿足讀者預期的審美追求和享受,也就不能稱為經典了。它的藝術價值體現在其審美性上,其豐富的哲思意蘊,無限的生成性和潛在性特點使閱讀者從中發覺新的審美意蘊,產生一種既在作品之內又在作品之外的審美享受。
第二,“挖掘經典作品的人文精神。”[2]文學經典是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它承載著人類豐厚的人文底蘊。在當代社會中,文學經典最深刻的作用是開拓、提煉人生境界,豐富人文內涵。這是因為它超越了當時有限的藝術功能,深入到人生世界的最深處,它引導人們切身體驗和領悟人生的內在價值,從而獲得人生定位。在大眾文化將藝術普遍消費化的時代,用文學經典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重建人文底蘊,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傳統文學與圖像雖有許多對立的地方,但并不是說二者水火不容,傳統文學可借助圖像來更好的鞏固和壯大自己的領地。傳統文學對圖像時代的到來不能完全貶低和排斥,而應以一種包容的態度去接納融合。圖像文化的盛行,很重要的一點是其滿足了大眾希望以一種更加輕松、愉快、直觀的方式來實現精神需求的要求。另一方面,圖像文化也需要傳統文學的參與,從而賦予圖像文化以更多的人文厚度和歷史深度。傳統文學是一部優秀的影視劇成功的前提,正如麥克盧漢在《媒介理論》中所說的“從電視藝術的實踐來看,語言和人物性格是其中的關鍵,而這需要借助文學,以文學文本為胚胎。”許多影視劇的大受歡迎,傳統文學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功不可沒。最為代表性的是依經典文學而拍攝的電視劇《紅樓夢》在電視臺的不斷重播,正是借助文學經典的魅力才使人們對這部電視劇百看不厭。進入新世紀,蘇童、池莉等作家的“觸電”,他們一方面使影視劇的文化品位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也使文學作品得到了更大的普及。它們揚“文學之長”避“圖像之短”,是二者結合的一種極致。
傳統文學同時也可以借助新興的網絡媒體來擴大其影響力。網絡文學雖然備受爭議,但網絡文學的迅速崛起卻是不爭的事實。它是進入21世紀以來漢語文壇最值得關注的一道風景,也是數字媒介影響下文學轉型的重要標志。它的平民性、互動性、快捷性是傳統文學所不能企及的。如今的網絡文學是紅極一時,像網絡蔡智恒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就是借助網絡而一炮走紅,最終出版為書籍而大賣。時下興起的博客也倍受人們的推崇,它自由抒發胸中之塊壘也許是文學掙脫世俗化彌漫的出路。但我們應清醒地看到網絡文學中缺乏高質量的精品力作,因而在思想性、藝術性上還有待提高,需增加人文含量和審美含量,培養高水平的網絡讀者群。
進入新的世紀,傳統文學受到了新媒介強烈的挑戰和沖擊,但并不能因此而放棄傳統文學應有的影響力和魅力。它應與時俱進,勇敢的正視圖像時代的來臨,充分的發揮傳統文學的審美性和形象性,讓傳統文學與大眾融合、與圖像社會融合,積極張揚文學經典的永恒魅力,讓傳統文學在圖像時代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