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tǒng)文學人文視域拓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加強民族深層文化的滲透,擴充學生古代文化的知識視野和人文視野
儒道互補,再加上釋(佛),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主干。所選課文要兼顧各家作品,先秦諸子選有孔子(如《樊遲、仲弓問仁》,參照徐中玉《大學語文》,華東師大版,下同)、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等)等儒家作品,以及老子《道德經(jīng)》(節(jié)選)、莊子(《秋水》)等道家名篇,以及中國文學的源頭與儒家中和審美追求的藝術典范《詩經(jīng)》,還有南方楚地文化的奇葩《離騷》,以及儒道相濟的著名史家司馬遷的作品(《報任安書》)等,而蘇軾作品(《前赤壁賦》)則是儒、釋、道結合最成功的典型。通過這些儒、釋、道作品的貫通式講解、相互勾連,使得這些文化中的最有價值、最富創(chuàng)造、最具民族色彩的思想精華充分展示出來,并巧妙透析出它們的差異及內在聯(lián)系,盡量整體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與內蘊浮雕般予以揭示。這一方面增加了學生的古典優(yōu)秀文化知識,另一方面極大開闊其視野,激發(fā)求知欲和對于幾千年文化精華的熱愛,也能深透地理解原文,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能開啟他們運用古代思想文化的思維方式與情感思考人生,以熏陶心靈,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極大提高自身人文素質。另外,中國文化的最大特點是注重人和人的生存,注重在社會現(xiàn)實中的“當下”生存智慧,以及化解深層人生困境的策略和途徑,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特性與優(yōu)勢。講授時,可從思想內蘊和最深處入手,利用通俗易懂的例子,并聯(lián)系實際加以詮釋,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化難為易、以情動人、聲情并茂。在滲透時,還要對這些思想體系正本清源,撥開迷霧,特別要弘揚催人向上、積極進取的優(yōu)秀部分。當然,有些根本不是消極的,只是客觀效果使然,如對待道家文化,就不能僅當作消極頹廢看待,而要把握其中蘊含的博大精深、剛健有力的精神氣度。
二、挖掘異彩紛呈的人格魅力,讓學生在其中獲得極大的審美超越
古代作家和作品中人物所放射出的人格品味和人格魅力,流光溢彩,光輝千古,組成了中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最絢麗最輝煌的星空。在介紹和分析這些大家和典型人物的生平、思想人格和作品的思想內蘊時,重點挖掘其怎樣在當時處境下,擺脫人生困境,從而彰顯出特有的生存姿態(tài)和人格,將此當作重點,會對學生人格塑造和心靈啟迪有不可低估的建設性作用。孔孟的兼時濟世、古道熱腸;莊子的倔強狂傲、逍遙自在;屈原的高潔超脫、忠貞不渝;司馬遷的忍辱負重、獨立不遷;蘇軾的超然暢達、隨遇而安等,均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參天大樹上結出的人格碩果,讓學生步入其中,吮吸這些大家光輝的人格風范與本真境界,享用其為整個民族人格鑄造所帶來的馨芳,則大有裨益。中國文化和文學講究“知人論世”“作文先做人”“知行合一”等,之所以這些作者及作品獲有殊譽,其根本緣由在于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那么,何種人格最充沛、最完滿、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的核心人格呢?說到底則是《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精神,正如北宋名儒張載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币簿褪亲龅剑赫嬲\無妄,不斷感通化裁;頂天立地,稟承天地之慧命。其中心線索就是目光敏銳、視野開闊、胸懷博大、境界高遠的“大人”人格的培養(yǎng),這是“大語文”觀之核心理念。這里不得不提到蘇軾的人格。其人格魅力的形成與家庭背景、天賦、才情等有關,還在于蘇軾能將儒、釋、道互動于一身,兼采各家之長。講授時,要凸顯蘇軾在早年學習與為官時期、黃州時期、嶺海時期分別主要形成三種人格:政治社會人格、自由人格和審美人格。這樣,蘇軾是傳統(tǒng)士大夫人格的頂峰,對于儒釋道人生模式都進行了充分演繹,為尋求民族新的人生模式提供了最大可能?!肚俺啾谫x》便是三家思想、三種人格激蕩融合進行自我抉擇的最藝術化的表現(xiàn)。與屈原相比較,蘇軾人格更圓潤、輝光、博大、豁達,人生困境的抉擇與消解更游刃有余,從而把人生扮演得更瀟灑自如,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最典型的人格境界,這是前后赤壁賦流傳千古的最深根源。另外,還有屈原、陶淵明、杜甫、柳宗元等大家及作品,一定要站在人格高度講,從而讓學生獲得極大的審美超越,人格得以升華。
三、闡發(fā)愛國主題,注重愛國主義人文教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管什么思想體系,對于愛國,則不庸置疑。儒道及其他文化的人文精神均把愛國當作永恒信念。而且,古代知識分子不管處境和身份地位如何,都懷有一顆赤誠的拳拳愛國之心,都把讀書、做官、為國為民當作一種不懈的精神追求。有人認為古代文學與培養(yǎng)愛國精神似乎十分遙遠,實為誤解。如屈原、艾青(《北方》)等,均是培養(yǎng)這一主題的重要途徑。因此,愛國主題要始終滲透其中。四、立足現(xiàn)實生活,尋求傳統(tǒng)文化的轉換與落實要使學生真正體會傳統(tǒng)人文精神,并立足于當下現(xiàn)實有所大收獲,必須密切聯(lián)系時代實際和日常生活,增強學生對現(xiàn)實的體悟與認識。如講孔孟時,要講清儒家如何和怎樣會成為生活處世之學,如何注重人心與境界,以及如何對于治國有作用,而這些又與當前的以德治國、現(xiàn)當代人文危機、中國科技意識與法律意識弱,尤其是和諧理念息息相關;莊子《秋水》的認識無止境、批判精神、獨立人格等在當前生活節(jié)奏極快、精神疲憊之下的糾弊作用;《前赤壁賦》則重點放在蘇軾如何解決人生困境方面來講授。語文課的素質教育需要在各個環(huán)節(jié)和細節(jié)處下氣力。但首先要開啟民族文學的人文視域,讓其用民族的心態(tài)、眼光、胸襟、情感以及審美思維方式對待傳統(tǒng)文學,從而在民族文化中尋覓中華民族文化精神中閃耀的粼粼靈光,萌發(fā)心智,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傳承者、擔當者,使之真正成為具有民族氣象的生命個體,當更為重要和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