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融合發展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文學從最初興起到發展至今,儼然已經形成了和傳統文學分庭抗禮的局面。然而,網絡文學發展時間尚短,在發展中由于監管和限制力度不夠,存在著許多弊端和缺陷,給文學的發展造成了消極影響。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各自的特點及兩者內在的聯系,旨在推動二者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1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基本概念
我國目前的文學境況,處于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并存的發展狀態。一方面,傳統文學有其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網絡文學則更加靈活多變,有更多的讀者和受眾群體,并且比傳統文學更易于傳播。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彼此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作為不同時期的產物,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從本質上說,網絡文學的本體是傳統文學,他們更像是父子、師徒。借助傳統文學的文化內核,網絡文學運用了網絡流行語、圖片等創新的表達方式,更容易受到讀者的青睞,尤其在年輕讀者群體中有著廣大的市場。如果深入分析,可以發現網絡文學是在吸收傳統文學養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創作者又對其進行加工和修飾,形成獨特的表現形式,才得以出現網絡文學。“70后”和“80后”群體受傳統文學影響巨大。網絡文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借助于傳統文學的文化內核,又結合了新興的網絡信息技術,最終得以形成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帶給讀者更加豐富的閱讀體驗。因此,網絡文學是對傳統文學的創新,是對傳統文學的一次革命,讓傳統文學以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出現在讀者眼前。憑借著互聯網的優勢,極大地提高了文學作品的創作速度以及作品被讀者閱讀的概率。傳統文學主要以紙媒為載體,而網絡文學以網絡渠道為主要陣地[1]。在創作過程中,借助流行語和時事熱點,網絡文學擴大了其影響力,并深受讀者喜愛。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實現了對傳統文學質的超越。
2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聯系
2.1表現形式和寫作技巧上的互鑒
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在表現形式上大同小異,如常見的網絡小說、詩歌,雖然與傳統的小說與詩歌雖然在寫作技巧和傳播媒介方面有差異,但可以互相學習。再者,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網絡自媒體平臺的繁榮,沉寂已久的詩歌再次活躍起來,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2.2寫作方式上相互融通
過去,傳統的文學創作習慣于坐姿筆挺,坐在書桌旁,到處都是廢紙。受網絡文學創作的影響,今天的傳統文學創作已成為一種輕松自由的“電腦+網絡”寫作風格。無論作者身在何處,他都可以隨時用電腦創作和修改文學作品,甚至可以通過有線或無線網絡在線發表。而以往紙質信件的緩慢和不安全已經被快速、高效、安全的方式所取代。美國信息傳播學家保羅·萊文森曾說過:“個人電腦及其對寫作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彌補寫作缺陷的一種媒介。”
2.3發布載體兼容
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作家的共同目標是取長補短,傳統作家在以書、報、雜志等形式發表作品的同時,也在積極開辟新的途徑,開通自己的博客,在互聯網上與讀者交流思想。網絡作家除了在網絡上發表作品外,也開始在報刊上以圖書或連載的形式發表作品。他們借用傳統文學的評價標準來改進自己的作品,獲得對傳統文學的認同。事實上,互聯網已經吸收了傳統文學,出版社也一直在網上出版作品。例如,“起點中文網”發起全國30省作協主席小說大賽,既是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的“深度呼喚”,又是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親密接觸”。
2.4在讀者群體成員和重點上相互兼顧
網絡文學的讀者主要是有文化、文學知識、懂網絡,表達欲望強且喜歡通俗易懂文體的年輕人,他們不喜歡反映重大社會主題的政治嚴肅文學作品。但閱讀通俗易懂文學作品的草根人群、閱讀社會主流文學和嚴肅文學的文學專業人士以及文學研究者,也是傳統文學的讀者。傳統文學的讀者可以由網絡文學的作家和讀者轉變而來,他們可以像閱讀傳統文學一樣閱讀主流文學和反映重大社會主題的文學作品。
2.5思維觀念上的逐步融合
網絡文學的逐漸成熟歷經了十余年的發展,并試圖從傳統文學等學科中汲取養分,彌補自己的不足。傳統文學早已摒棄了對網絡文學的偏見,吸收其優勢,努力為自身發展開辟新的方向。受網絡文學的影響,傳統文學不再盲目追求精英路線,早已意識到只要面向大眾,就能更好地實現文學大眾化的目標。因此,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在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彌補了彼此的缺陷,并逐漸融合[2-3]。
3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融合發展
3.1“語言”媒介連接著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
文學的發展和演變總是向上和向前的,因此,不應夸大任何文學的影響和作用,也不應讓這兩種文學形同陌路。因為這兩種文學是相互繼承、相互影響的。長期以來,媒介、紐帶和橋梁都是由所有的文學、文學載體、文學風格、語言文學組成的。在網絡文學中成功地占據了語言地位的是新媒體藝術,網絡文學市場被特定媒體占領,成為主流媒體,但語言媒介仍然是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傳承基因。
3.2新媒體催生新的文學審美
文學和其他學科一樣,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需要時間來發育其本身。在此過程中,不應該脫離歷史本身,而要用當時的標準來批判文學,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即要用傳統文學的審美來審視網絡文學[4]。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分離也是被網絡文學的集體無意識加劇的,不論網絡文學的形式或者內容如何千變萬化,它的根基和靈魂仍在傳統文學中。目前,仍有少數具有高度審美意識的純網絡文學創作者,他們不再盲目迎合大眾口味,擺脫了社會功利主義的桎梏,走向更純粹的審美藝術。這種模式與其他網絡文學是不相容的,這種美感只有在審美創造完成之后才值得追憶。
3.3網絡文學以另一種形式再現傳統文學
“為你讀詩”欄目以音樂、朗誦、文字等形式呈現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學作品,對傳統意境進行了追憶。詩歌回歸原貌,以一種新的方式將音樂與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讓詩歌的“聲”時代得以延續[5]。長期以來,傳統文學占主導地位,其余如網絡文學、通俗文學等之間相互關聯,在這一邏輯的影響下,文學經典與文學大眾化之爭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3.4打破固有傳統文學的發展觀念
在文學發展史上,媒介的演變帶來文學權力的變遷,一輪又一輪的轉變,文學的力量正在逐漸走下坡路。例如,在網絡文學中,作者和讀者的門檻較低,任何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進入這片領域。同時,人文主義的到來對文學傳統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莫言自稱是“說書人”,但網絡文學卻把“故事”的一面發展到了極致,甚至為了故事而講故事。由于虛擬平臺的存在,人們的秘密欲望甚至直接以文學的形式表達出來。互動的寫作方式使作者和讀者獲得了自我滿足。文學創作已成為作家和讀者的狂歡節,毫無意義沒有感情的文章卻有著巨大的市場。然而,這些作品大多數沒有任何意義,僅僅滿足了一己私欲,這些作品中對配角的著墨毫不猶疑,讓文學更加充滿了娛樂性,讀者也與作者一起開始顛覆網絡文學的正統權威[6~9]。即使市面上出現了帶有傳統題材的作品,也不再像以前一樣有著形象解讀的框架和規范,而是恣無忌憚地打擊沖散文學的未來。
4結束語
我國的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但兩者也有許多相同之處。網絡文學作為對傳統文學形式上的豐富和內容上的補充,對傳統文學的發展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傳統文學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優秀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極高的時代意義。因此,在新時代環境下,全面分析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優缺點,然后將二者進行有效融合,是推動我國文學深入發展的重要舉措。
作者:耿菀悅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