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敬信鎮朝鮮族的傳統建筑重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旅游產業逐漸成為世界性范圍的必要產業。我國的旅游產業亦在現代化發展的大潮中發展成為了優勢產業。琿春市具有濃郁的朝鮮族風情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因此,敬信鎮作為琿春市旅游產業先導軍對于民俗文化與建筑設計相結合,展示當地的朝鮮族特色的需要尤為迫切。分析敬信鎮民俗旅游現狀及發展前景入手,對“文化-旅游”模式下的建筑設計形態進行歸納總結,提出設計過程的原則及建議,為旅游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引言
傳承和保留敬信鎮朝鮮族傳統民族風味和歷史風貌是“文化-旅游”模式下必須遵循的原則。朝鮮族傳統的建筑是傳統元素,通過功能重置與空間改造至關重要,是敬信鎮在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過程中的重要研究課題。
1琿春市敬信鎮民俗旅游現狀分析
敬信鎮西南與朝鮮隔江相望,東南與俄羅斯陸地相接,為一眼望三國的邊疆小鎮,生態環境良好有區域優勢。國家4A級防川名勝風景區,敬信濕地自然保護區和圈河口岸等在內的諸多風景區。敬信鎮抓緊旅游產業,致力于把敬信鎮打造成為集民俗風情、自然景觀和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美麗鄉鎮。內設機構、資產調整和重組,全面建設旅游配套設施。投資1000萬元修建防川朝鮮族民俗休閑娛樂廣場,建設民俗木屋、斗牛場、秋千、摔跤場、跳板等朝鮮族民俗活動場所。敬信鎮現存與新建民俗村多是對傳統建筑形制的復制,已無法滿足現代居民的生活需要,民俗村僅供游客參觀,而非集參觀與居住于一體的民宿形式。限制了朝鮮族傳統建筑形式的向前延伸和發展。
2朝鮮族民俗建筑在現代旅游產業下的發展前景分析
為游客提供的住宿場所依舊是旅館、酒店,與景區有一定距離的城鎮中心。隨生活質量提高,傳統民居的弊端逐顯露出交通、通訊不便、基礎設施簡陋。重新發揮傳統建筑的居住屬性是對其進行改造的基本目的,不僅為游客的短期住宿,還可為居民服務,作為銘記歷史,傳承文化的載體。
3“文化———旅游”模式下的建筑設計形態分析研究
建筑營造的影響因素:歷史背景、自然環境和構造技術。城市的區域性和與生態環境的協調也是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建筑設計形態研究要素分為:①建筑的平面和形體,是建筑的功能布置、各功能分區間關系和交通集中體現,基于建筑“形”的不斷突破。②建筑的空間組織,實質是人的一種行為習慣,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考量,基于“場”的不斷發展。③建筑的群體布局,指的是建筑設計與城市發展和風俗習慣的密切關系。④建筑周邊的生態環境,包括建筑的地域性、生態性,為生態概念具體體現。
3.1平面與形體
傳統朝鮮族民居具對稱的形體和方正的平面,受古代儒家思想影響。現代建筑的平面設計是以人性化為重點,人是使用者和建造者,注重人的行為習慣。(1)室內外公共活動空間的設置;傳統民居功能結構單一,現代居民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條件,添加室內外公共活動和交往空間,豐富游客和居民的居住體驗,增強舒適度和吸引力。(2)多種服務設施的設置;居民區增添咖啡座、飲料機等設施和跑步機、健身房運動設施。為居住提供便捷。(3)建筑形體的設計;傳統建筑材料-木材和石材,再次利用。運用現代建筑構造方式,采用傳統材料,建造具有傳統韻味的現代建筑。
3.2空間組織
現代居民更注重精神層面追求,合理空間布置提供良好的精神體驗。建筑空間是信息的載體,營造的氛圍,可使人感受到敬信鎮的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和生活方式。(1)模糊空間;傳統民居室內外界限明確,缺乏室內外空間交流,與周邊環境相對獨立。(2)室內裝飾;室內裝飾對民族元素提取,展示具有特色的服飾與裝飾特色,運用傳統服飾的色彩為室內空間點綴,或對朝鮮族的傳統茶具、家具進行保留。
3.3群體布局
敬信鎮“文化———旅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型傳統建筑的群體布局不僅與旅游區內各功能區相協調,更要符合現代城鎮建設的功能需要。整體看,對居民區集中布置,完善城鎮道路系統,妥善處理景區與居民區的關系。民宿建筑應位于景區周邊,并在形體上與周圍建筑相協調。
3.4生態環境
考慮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要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能源-光、水能、風能和自然地形地勢,滿足人們居住需求,不破壞生態。把建筑作為表達地域生態特征的符號。具體做法有:保留原地形貌的肌理、適應地域氣候特征、合適的建造材料等。
4民俗文化與旅游建筑設計相結合的設計原則
尊重傳統文化,基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以把旅游建筑打造成敬信鎮的代表符號為目的,采用現代建筑的構造手法和設計理念來表達傳統敬信味道,展現敬信民族特色。使朝鮮族傳統民居在新形勢下得以重新煥發活力。尊重生態環境,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是保持建筑生命力的必要前提,不破壞敬信鎮的自然環境的情況下,對傳統民居進行改造。打造綠色生態建筑,建設和諧美麗鄉村。5結論“文化———旅游”產業模式是朝鮮族傳統民居重獲新生的良好契機,通過建筑平面形體的改善,空間營造的突破、建筑群體布局的布置以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設計,朝鮮族傳統民居與現代建筑友好融合,敬信鎮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得以充分體現。當地政府在進行建筑改造措施過程中,尊重傳統文化和生態環境為設計原則,不僅為當下旅游產業的興旺發展,更為傳統建筑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奠定基礎。最終做到以文化帶動旅游產業,以旅游產業帶動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加)BobMcKercher,(澳)HilaryduCros,著,朱路平,譯.文化旅游與文化遺產管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2]符太浩,陳光躍.試論民族旅游的行業特征及社會價值.旅游科學,2002(3).
[3]何苗,劉塨.傳統建筑材料演繹下的現代建筑.中外建筑,2006.
作者:曹燕文 金光虎 單位: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