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茶館室內設計中傳統建筑設計方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老舍茶館設計能夠從以前的裝飾設計元素中學習到很多優異的設計方法,使茶館室內設計不但具備較強的現代感,而且還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我國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所蘊含的價值與精神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而在茶館設計中,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筑文化,以茶館設計入手來分析我國傳統建筑設計方法這對于完善建筑現代室內設計意義重大。
關鍵詞:老舍茶館;室內設計;傳統建筑設計
在我國民族的文化遺產體系中,傳統建筑文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其以鮮明的藝術風格與特殊的民族特征被現代人們所熟知和認可。建筑外觀設計、室內裝修設計與室內構造技術等等都廣受審美意識與民族精神的影響。在我國傳統建筑文化中,其最有代表性的元素就是傳統建筑裝飾設計,將這一設計理念融入到現代室內設計理念中,既能夠創設出充滿文化韻味的居住空間,也可以大力繼承和宣揚我國傳統文化,可謂是一舉雙得。
1分析老舍茶館空間設計理念
1.1茶館設計所蘊含的文化功能
在我國茶文化中,茶館作為一項重要載體,其在設計茶館中,茶文化是無法缺少的一項元素,茶文化與設計有著密切關系。茶館所具有的文化功能,體現在傳承、發展、創新茶文化中。自古至今,我國茶館建筑與裝飾思維設計都與以前有著很大的轉變。在茶館剛剛誕生時,并沒有太多針對性的設計,古代時期的人們以地為席,幾排爐沏香茗,共同品茗,一起享受大自然帶來的美好。可以說,在我國上千年的發展歷史上,我國茶文化有著重要的地位,也正是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下,促進著傳承茶館設計與發揮建筑上的特殊技藝,從單一的飲茶文化交流活動向多元化趨勢發展。
1.2茶館中的休閑作用
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于是人們開始越發注重休閑品質與休閑內容。品茶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一種休閑方式,在品茶中人們可以放松身心、愜意的享受生活,越來越多的公眾喜歡到茶館來放松自我。自茶器誕生以來,品茶始終注重茶、器、水、心境與環境等條件的統一。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著品茶者的心境,在具有濃厚的傳統意蘊的環境中,在品茶中茶客可以舒緩緊張的、害怕的心緒,從而使自身有著更加輕松的、樂觀的心態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困難。另外,人們喜歡到茶館里飲茶還有一個方面的原因,就是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熱情好客的國家,“以茶會友”是人們傳遞情感的有效途徑,在休閑時與幾個老友相約來到茶館品茗好茶,這是在老舍文學作品經常會閱讀到的片段。
2設計茶館分區功能
茶館主要機構包括茶廳、前臺區、茶館等等區域,同時還有庭院環境。想要對茶館室內各大區域有效劃分,就要對每個區域空間與功能有效劃分,進而確定出設計要點,針對性地利用傳統建筑文化特征。
2.1合理有效劃分前臺區
在劃分前臺中,通常都會將這空間在茶館進門處劃分,若是將前臺設置在區域內,必然對有關人員的服務效率與質量有所影響。一般狀況下,顧客進入到茶館后先看見的就是前臺區,前臺區的建筑風格也代表著茶館整體建筑風格。在設計過程中,要注重前臺設計形式與整體茶館設計風格相符。在設計前臺過程中,在設計中的重點就是“背景墻”,也是彰顯茶館文化的一種特殊的空間。背景墻的設置是為了將空曠的前臺背景墻進行彌補,并起到環境裝飾的積極作用。用在裝飾背景墻的材料有很多種,如:布料、玻璃、木質等等。對于前臺背景墻來講,無論利用哪一種類型的材料都是要充分考慮到前臺造型的整體美觀,并要考慮到對整個空間帶來的影響。可使用中式屏風背景墻,其上寫有簡介茶館文化功能的文字,也能夠使用礦棉吸聲板,將其在細木板上粘置,這樣就能夠達到降低室內噪聲的效果。在裝飾背景墻過程中,可精心設計圖案,也可以懸掛上一些民俗掛件。
2.2茶廳精心布置,保證集安靜與舒適性于一體
可使用鏤空的雕花窗格以及屏風等界面隔出一些獨立的空間。要精心布置,確保舒適性、精致性。對于使用包廂區的人們來講,他們通常都是商業人士,在設計這個空間,應結合商業人士的特征,應整體風格盡量設計得成熟、大氣一些。另外,在茶廳布置中,還需要考慮到茶館整體設計風格,應保證與茶館整體設計風格相符,不能看起來有些異類,這樣會影響顧客對茶館設計的期待度,也會影響著他們飲茶的心情。
2.3庭院復合式空間設置應注重私密性,盡量還原于自然
在設置庭院中,應考慮其私密性,屏蔽俗世的塵土,將顧客帶入到靜謐和自然的環境里。其實通過調查發現,很多人來茶館并不是為了喝上一口熱茶,而是被茶館環境深深吸引。所以,在設計茶館庭院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園林藝術,這有利于形成茶館濃厚的藝術氣氛。可在庭院中,種上一些綠色、擺放一些花卉盆景,盡量將庭院裝飾的大自然中情景相類似,在潛移默化中拉近了人與大自然的關系,讓人們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來到茶館不但可以飲上一杯沁入心脾的熱茶,而且還能欣賞到大自然中的風景,這樣的茶館設計風格想不吸引顧客都很困難。
3分析我國傳統建筑設計理念
3.1設計低碳型建筑的理念
我國以前的建筑設計理念就是以環境保護理念與地域問題為主,有效結合二者才是我國以前建筑設計理念。在設計低碳型建筑過程中,以前的建筑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地理因素中的地勢、地貌多加考慮,在設計建筑中,以前的中式建筑在調整其通風與朝向過程中,其目的是為了使建筑居住更為舒服、愜意,并且在夏季來臨后建筑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溫作用,令室內溫度可以結合氣候變化情況在冬天時自動升溫,夏季時自動降溫。
3.2情景交融的設計理念
情景交融的設計理念體現在很多建筑設計的細節上。這種設計方法可以充分融合建筑與人的情感,在平常生活過程中,有著傳統建筑氣息的園林小徑,其中很多園林小徑的設計都是傳承于以前的建筑設計理念,其設計思想中具有強烈的人文性。以前建筑設計思想還包括情景駕馭、視野開拓等理念,以前建筑給人們一種安穩平和的體驗,特別適合廣大人們日常的居住與生活。
3.3彈性空間設計理念
彈性設計理念在各種條件下也在不斷變更。彈性設計的格局突破了以前建筑設計中的不足,有其自身的特色性,在彈性設計過程中,經常是圍繞多變思維而進行的一種新型設計方法,以彈性設計理念為主的設計達到了當前廣大人們對居住環境的多樣化要求,在建筑業的快速發展下,彈性設計理念也處于不斷加深中,這一設計理念中不但包括了建筑物居住人們對建筑外部結構的要求,也要求著內部結構,同時還有對設計建筑功能的需求,這些要素都可稱之為彈性設計理念。
4分析我國傳統建筑設計的方法
我國建筑從產生發展到今,有著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中,其在建筑發展歷史長河中有著豐富的、多樣的傳統文化資源,這些文化資源以多元性呈現到人們的視野中,尤其是傳統建筑這一文化資源。我國建筑設計理念與方式中有很多精髓之處,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4.1注重表達裝飾元素的內涵
傳統裝飾元素是一項典型性的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過程中應用傳統裝飾元素就是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在具體應用中提取與再設計過程中,就是要更大程度上傳遞出精神內涵,注重把握好傳統文化中有價值的元素。結合我國現代室內設計實際情況來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人們居住需求,但整體上還是缺少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因此在現代設計中應積極學習傳統建筑設計的優勢,來設計出既具有傳統設計理念又具有現代特色的建筑,這樣才能使我國建筑設計受到更多人們的認可與追捧。
4.2注重對稱美
在我國以前的建筑設計過程中,十分注重均衡美、對稱美,對稱的建筑結構,運用色彩以樸素色、莊重色,建筑主要使用木材材料、石材材料,雖然整體上看起來很莊重,也很大氣,但是風格單一,很難滿足現代人們的審美要求,就要對此進行改進。在改善以前設計不足的前提下,其實傳統建筑裝飾中有很多之處還是可以借鑒和學習的,在確保現代設計時尚感的基礎上,培育起人們傳承和推廣傳統文化的意識。與以前建筑裝飾設計對比而言,在現代室內設計過程中,其設計者需要保持著開放、共享、包容的心態,積極保留以前建筑設計中優勢之處,在完善現有設計不足之處基礎上,積極創新。但需要明確的是,現代室內設計借鑒以前建筑裝飾特點之處,并不代表著這是一種落后思想,在居住樓中適當的擺放古代茶幾和官帽椅家具,不但給整體上帶來一種莊重感,而且還能起到室內空間有效分割的作用,并且也體現了我國古代設計元素與現代設計元素融合之美,為居住者帶來一種別樣的居住體驗。
4.3天人合一的設計方式
在我國思想歷史上,所謂的“天行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合一,換句話來講,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和諧相處。我們知道,人要居住在建筑實體砌合的空間內,但其實這個小空間不過是“天地”之物。因此,人就應該積極的、主動的融合與建筑物融合,與大自然融合。當前我國提出了“低碳建筑”戰略,希望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可以做到低排放、低污染,最大程度上保護我們所生活的生態環境,其實低碳經濟設計理念與我國古代建筑的天人合一設計理念大同小異。在我國傳統建筑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很多方面的因素,如:地勢因素、地形因素等,在設計中還要考慮采光、通風、朝向等,使建筑物在夏天時能夠避免陽光的直曬,而冬天屋子內能夠射入更多的陽光,達到提高室內溫度的目的。并且我國傳統建筑設計領域中既與建筑物自身因素有關,也關系到附近的生態環境。在老舍《茶館》小說中提及到我國古代有利用樹木避暑遮光的方法。這一古代設計方法在現代室內設計依然可以充分利用。
5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建筑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設計理念,從整體上而言,這些設計都具有很顯著的特征,結合時展特性而言,將傳統建筑設計理念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這對于促進我國現代建筑發展是尤為重要的。因此,從研究老舍茶館室內設計理念與方法入手探討我國傳統建筑設計優勢與方法以彌補我國現代設計中不足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周鳴浩.20世紀80年代中國建筑觀念中“環境”概念的興起[J].建筑師,2014,(03):51-63.
[2]諸葛凈.尋找中國的建筑傳統1953—2003年中國建筑史學史綱要[J].時代建筑,2014,(01):166-169.
[3]張振華,關菲凡.中國傳統土作初探[J].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3):10-14.
作者:王軻 朱夢宇 單位:青島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