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達斡爾族傳統建筑文化保護問題及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
我國歷史悠久,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傳統建筑文化得到了充分的沉淀與積累,建筑文化是每個民族獨有的特征,離不開孕育它的土壤,我們要批判性的保護與傳承傳統建筑文化。隨著經濟的發展,達斡爾族傳統建筑文化處于尷尬的地位,在對傳統建筑文化保護中,存在許多問題,保護傳統建筑文化是不變的法則。文章基于此,從達斡爾族傳統建筑文化面臨的問題入手,總結達斡爾族的傳統建筑文化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達斡爾族的傳統建筑文化保護的策略研究。
關鍵詞:達斡爾族;傳統建筑文化保護;策略研究
受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傳統建筑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同于世界上的任何國家而形成獨具特色的亮麗風景,對達斡爾族傳統建筑文化的研究,實際上是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研究,上世紀七十年代產生了文化遺產這個概念,它的產生是隨著人類傳統文化被戰后現代化進程的快速發展趨勢所沖擊,以及生活環境受工業化生產而導致的壓力和副作用所影響而提出的。對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是對民族集體智慧的保護與傳承,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中占據重要作用。
一、達斡爾族傳統建筑文化的形成
達斡爾族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是位于北方的少數民族,東北地區達斡爾族生活區域主要坐落于內蒙古莫力達瓦自治旗、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管轄區內,其中主要包括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富拉爾基區等。漁獵農牧生活歷史悠久,造就了達斡爾族獨特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習俗。最早人們為了狩獵建造的住房十分方便遷移,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建筑形式也發生了改變。定居較早的達斡爾族,在村落選址上,依山傍水,在朝陽的山坡,臨水的平原上建造村落。達斡爾族的傳統院落十分整齊,阡陌連篇。建筑格局具有中軸式的特征,正方形,分正房、倉房、畜欄、菜園等。多向南,三間或五間不等。中間為廚房,鍋臺內側接烘炕。兩側為居室,居室有“凹”形炕,開南窗、西窗。“介”字形的草房是達斡爾族的傳統建筑形式。居室與廚房間有墻與隔扇門。隔扇上多木雕或花紋,有滿、漢文的“福”、“祿”、“壽”或八寶、吉祥如意等紋飾,是達斡爾族傳統建筑與滿族建筑相結合的形式。達斡爾人的居室以西屋為貴。西屋以南炕為上,多由長輩居住。炕面大都鋪葦席或毛氈等。傳統住房以樺木和松木作為房體的房架,土坯或者土垡為建筑的墻。用紅柳條編織的帶有各式花紋的籬笆將各戶院子圍起來。達斡爾族的傳統建筑在村落中的布局特點是:一是依山傍水,方便人們的生活,二是囤積寬闊,方便人們選房。達斡爾人會在建筑的左右或屋后開田辟地,以矩形為常見,用土坯砌圍墻,或者用柳條和樹木編織的籬笆墻進行圍合。圍合式的起居活動空間是適合地處東北寒冷地區的達斡爾族棲身的有效形式,就地取材是體現自然風貌建筑結構的方式之一。
二、達斡爾族傳統建筑文化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現代化水平日益增長,經濟的迅猛發展達斡爾族的特色建筑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雖然經濟發展對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環境有質的飛躍,但是達斡爾族的傳統建筑日漸消融,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倘若不加以重視以及實施有效保護,中華文化將面臨嚴峻的不可挽回的損失。
(一)現代建筑材料的更新對保護傳統建筑的影響
在建筑材料方面,新型工業化的建筑材料種類繁多,傳統建筑材質被取而代之。在達斡爾族的聚居地,傳統建筑的被現代建筑形式所取代,是對達斡爾族傳統建筑風貌的極大破壞。達斡爾族的傳統建筑材料多采用樺木和松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材料的綠色可持續性的認識,對環境的保護與再生的重視,基于此,木材在建筑的使用上逐漸被現代建筑材料所代替,對傳統建筑形式的保護產生了影響。
(二)相關的人才、技術等外在因素對達斡爾族傳統建筑文化保護的影響
由于經濟和技術方面的缺失使得對達斡爾族傳統建筑文化的研究保護工作不盡人意。達斡爾族的傳統建筑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與文化研究意義,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于古建筑的保護方面我國研究的較晚,人才培養和相關技術的研發方面也是較為滯后的,目前對于達斡爾族的傳統建筑保護的成功案例可借鑒的有限。再加之,達斡爾族主要分布在不屬于經濟發達地區的黑龍江和內蒙古地區,在保護達斡爾族的傳統建筑方面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
(三)現代的生活方式與傳統建筑文化的碰撞與沖擊,對傳統建筑的影響
傳統的建筑形制不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方式,很難滿足各方面所需,傳統建筑提供的條件不能與現代生活的節奏相容。人們對于建筑功能上的更多追求,對于建筑空間結構、裝飾風格多變的渴望,都成為阻礙保護傳統建筑的原因。
(四)民族保護意識的匱乏
對傳統建筑的影響民族保護意識是傳統建筑保護工作的精髓和根本,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不論是本民族還是其他民族對傳統建筑的價值和意義缺乏深刻理解,對傳統建筑保護意識的匱乏,致使傳統建筑文化失去民族特色和民族價值,對達斡爾傳統建筑風貌的極大破壞。得到當地人民的支持與參與,不但能更好的保護傳統建筑,更可以實現社會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大融合,做到真正的綜合保護,傳承悠久的歷史文化。
三、達斡爾族傳統建筑文化保護策略
保護達斡爾族傳統建筑是傳承達斡爾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是非常具有價值和意義的,國家和民族是否能嚴格執行和遵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重要的標準之一。傳統建筑不單單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是研究歷史的基礎,更是民族精神的展現。我們應重視達斡爾族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使傳統建筑文化發揚光大。
(一)保持原有特點,利用復原手法進行傳統建筑的復原
對達斡爾族傳統建筑的保護,是要保護建筑本身的特點,并使之傳承發揚光大。對于傳統建筑的保護通常可分為單體保護、整體保護和成片保護。單體保護是對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的建筑單體采取保護措施,這種保護方式是相對容易的,在對建筑保護的手法上可以科學地提出保護、復原、更新和整治和四種手法。利用復原手法對傳統建筑的形制進行重建,使建筑不論是外部形式還是內部結構都恢復原貌。從而保持傳統建筑文化的原有特點。
(二)科學規劃與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在保護傳統建筑文化的過程中,要做到科學合理的規劃,包括空間環境、文化形態等,在保持原有建筑風貌和基本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在保護傳統建筑,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發展中保護,在科學指導下規劃發展,達斡爾族的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不僅要正確認識其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更要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發展社會經濟,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思想,實現文化的大融合從而保護傳統建筑文化的精髓。需要遵循人文和諧原則、生態的可循環原則、低碳可再生原則、綠色可持續原則、地域文化原則、多元審美的原則。最終達到可持續的生態發展,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消耗與污染。
(三)增強對傳統建筑的保護意識,重視傳統建筑的文化價值
增強對傳統建筑的保護意識,增強對民族特色建筑文化的自知、自識、自尊、自重的保護意識,民眾對傳統建筑的保護意識是需要政府正確的引導和宣傳的,由于經濟的迅猛發展、城市化越來越嚴重,傳統建筑的文化價值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人們“與時俱進”的想法對傳統建筑的保護意識起到阻礙的作用,使人們越來越忽視傳統建筑的文化價值,一味的追求現代化、科技化。當前,保護傳統建筑的方法之一就是增強人們對傳統建筑的保護意識,讓人們真正了解認識到傳統建筑的文化價值,避免傳統建筑文化災難的發生。
(四)傳承與創新并存,動態保護綜合利用,成為創新的載體
在傳統文化背景下,利用傳統建筑文化中的精華進行藝術創新,復制傳統建筑文化中的精華運用于動態保護中,從而達到人的審美共振,并超越欣賞與咀嚼的意味。在對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方法中復制傳統文化設計,已不再是單一的形式表達手段,更多的是與動態保護綜合利用,成為創新的載體,融合了人們的情感價值觀體驗。創新除了受到物質條件的制約,還有面對傳統時必要的收集整合和創造。傳統才會在創新中被激活原有的活力。
(五)政府支持與開發,掌握保護與開發的大方向
加強對文物保護的法的完善與更新,大力度的支持與開發對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國家的文化與傳統建筑的保護力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政府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保護政策,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四、結語研究對達斡爾族傳統建筑文化進行保護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難點以及達斡爾族傳統建筑保護的策略方法。現代以來,現代主義的功能性成為“千城一面”的替罪羔羊,通過對比,更突顯了對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問題的重要性。達斡爾族傳統建筑文化源遠流長,對傳統建筑文化的態度是保護與傳承。保護是對前人成果批判的繼承與發揚,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對傳統文化保護的同時也應該創新與發展,創造更大的文化與經濟、社會價值。保護達斡爾族傳統建筑文化,應樹立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的鮮明旗幟,喚醒社會民眾自覺投身保護傳統建筑文化的自覺意識,對達斡爾族的傳統建筑文化保護,表明可持續發展的傳統建筑文化需要結合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法律法規等手法實現傳統建筑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和永續利用。
參考文獻:
[1]馬林,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徐仁瑤.王曉莉.中國少數民族建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
[3]鐘建波.中國文化知識讀本—達斡爾族[D].吉林出版集團,2010..51.
[4]潘全祥.既有建筑改造年鑒[D].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10.1.
作者:馬本和 張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