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傳統建筑文化保護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髓
我國的傳統建筑文化體系龐雜,內蘊豐富,它將多種文化類型中的元素巧妙融合起來,形成了自身別具一格的特色,可謂博大精深[1]。首先,我國傳統建筑文化非常重視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中國傳統建筑的理念通常重視自然的意識與規律,在人、建筑物、自然、社會中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它不僅重視建筑本身的平面、空間布局,更重視建筑與周圍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與群體秩序[2]。其次,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講求以人為本。最后,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有著明顯的秩序感和對稱美[2]。
2國內外傳統建筑文化保護及研究成果
2.1國內傳統建筑保護現狀
我國傳統建筑的保護工作已初顯成效。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中,還存在著一些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從建筑設計方面出發,傳統建筑保護存在著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對傳統建筑文化的修葺時機掌握、保護意識尚不足;二是單純追求樣式仿古;三是在維護和修葺傳統建筑中濫用現代建筑手法,簡單進行勾線、粉刷涂料等,損傷了建筑本身的歷史感和藝術風格等等。其次,從政策、組織的宏觀層面來看,存在以下問題:第一,不能準確地對于傳統建筑保護與現代商業發展的比重進行判定,經常對商業方面重視程度更高;第二,傳統建筑文化保護的系統性制度、法規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三,我國的傳統建筑保護工作常常作為一項政府和相關機構的“任務”,缺乏群眾層面的自發進行和廣泛參與,這導致保護工作很難深入人心,人們的傳統建筑保護意識也難以提升。
2.2國外傳統建筑文化保護成果及經驗
(1)國外傳統建筑保護成果歸納。國外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第一,主要強調國家對于傳統建筑文化保護的制度保證,通過立法并且不斷對其進行完善。第二,強調政府在傳統建筑保護中的重要作用,對政府的行為做出了嚴格的規定,同時要求其必須向大眾提供傳統建筑保護方面的相關信息、建議與指導,同時為保護提供一定的資助。第三,更加重視引導民間組織和個人對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激發民間組織與個人的對建筑文化保護的意識,讓民間組織自發地投入到建筑保護中去,讓民族保護意識融入個人生活。
(2)國外傳統建筑文化保護工作的啟示綜上所述,西方,尤其是歐洲在傳統建筑文化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因此,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從國外傳統建筑文化保護中獲得眾多有益的啟示,其中可借鑒的方面主要集中在政策組織層面。首先,對于傳統建筑的法規而言,尤其是地方頒布的法規,需要與國家整體的保護法規相結合,構建一個完備的傳統建筑保護體系。其次,必須充分重視的是對于保護機構的資金保障。不論是針對地方、組織還是個人,要提高傳統文化保護的具體效率和成效,不能離開資金的保障與支持。最后,對傳統建筑文化保護的法規與文件制度必須有操作性。我國各地現在保存較完整的建筑數量及其遺留狀態產生了很大的差異性,國家與地方對傳統建筑的保護法規范圍相比較之下,地方性保護法規則更具廣泛性與應用性,并且在實際的保護工作當中更注重全局,且能夠更加靈活地操作。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國外在傳統建筑文化保護工作中,在個人的微觀層面也有值得我們借鑒的部分,比如注重個人文化素質的培養以及對于民間自發保護組織的支持等。
3加強傳統建筑文化保護的建議
3.1我國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傳統建筑保護的法律法規
不僅需要設立法律條文對傳統的標志性建筑進行保護,而且還需要對具備傳統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物,如民俗村落、傳統房屋等古老建筑建立并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從而有助于城市建筑在整體建設與規劃過程中能夠依據法律法規展開保護工作。
3.2地方政府與民間組織加強管理保護。
在對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進程中,需要當地政府與其民間組織的通力配合,進而加強傳統建筑的管理保護工作,完善地方的傳統建筑保護機制。在地方政府與有關的民間組織的傾力配合之下,為使傳統建筑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可對地方區域的房屋改建、城市建設、保護資金等規劃方面進行可行性的評估與測定。
3.3在設計中注意傳統文化的傳承。
在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過程中,我們應該更加注重在城市建筑的規劃與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并對其進行文化傳承。建筑師需要擺正對待傳統建筑的態度,以發展的眼光深入地對其進行研究,在自己的設計當中吸收更多的民族文化精髓,借鑒優秀的建筑經驗與范例,爭取做到將現代建筑與傳統建筑進行相互融合,在符合現代欣賞標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護與傳承我國的傳統建筑文化。
3.4吸取其他國家建筑文化保護的成功經驗。
在看到了當今其他國家對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措施,我們應該在認清了我國傳統建筑的保護現狀后,參照其他國家的先進、成功的建筑文化保護經驗,來豐富我國的傳統建筑文化保護工作。此外,必須要認識到一點,在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成功經驗的同時,要保留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特色。
作者:馬晨 單位:安徽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