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歷史街區改造策略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洪祖根、周鈺 單位:安徽省黃山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建筑與規劃學院
由于歷史街區的保護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而城市規劃的決策者和管理者更愿意追求單純的經濟效益,在原先歷史街區上進行新的城市建設,一條條傳統街道、一片片歷史街區在推土機下正逐漸消失,危舊房改造、城市更新工程使歷史文化街區正遭到嚴重的破壞;原有的歷史街區缺乏相應的保護,街區建筑面貌被現代城市生活嚴重破壞,城市公用設施常缺乏更新,因此這些街區正逐漸成為城市中景觀風貌衰敗、文化內涵缺失的地區。
目前我國歷史街區保護工作開展的概況
在中國,歷史街區的概念是基于歷史文化名城(鎮)保護的基礎上提出的。從全國范圍的歷史名城和歷史名鎮保護工作的開展情況來看,除麗江、平遙、烏鎮等城鎮較早實行古城整體保護,其他城市多采用分級保護和重點保護相結合的方法。隨著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不斷重視及保護工作開展的不斷深入,也涌現很多成功的歷史街區保護和更新的案例,如南京的夫子廟依托文廟和秦淮河的文化特質,建成了規模宏大的以明清風格為主的仿古建筑群,形成以古玩字畫、美食、金陵旅游紀念品等為特色的綜合性歷史商業文化街區。又如杭州河坊街,作為杭州市區唯一的保持古城歷史風貌的老街,在杭州舊城改造時免遭全面拆除的命運。經歷改建后的河坊街體現了清末民初風貌,重在突出文化價值,營造以商業、藥業、建筑等為主體的市井文化氛圍,保持其歷史的真實性、歷史文脈的延續性和歷史風貌的整體性,也為杭城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這些歷史街區為順應時展的要求,在延續和保護原有歷史風貌及空間格局的基礎上,成功將街區內特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同一定的商業經濟效益結合起來,并使這些歷史街區重新恢復或延續旺盛的人氣和活力。
徽州府衙及周邊發展背景和發展現狀
徽州府衙坐落在歙縣,由于明初對各級地方城市的規模和官署的建設統一法令的頒布,徽州府衙在經歷了宋元兵燹,易代沿革以后,在明代恢復舊規,完善新制,迎來全面的重建浪潮。其后,明清易代,不廢明制,沿革為主,不時修繕,卻再無如此大規模的重建活動。府衙建筑群南北長138m,東西寬36m,總平面設計為137.12m×37.09m,用明尺方三丈網格,正廳居中路幾何中心,后堂居后堂院落幾何中心。周圍環境包括西至整個月城范圍,北至原府衙北墻,東至小北街,南至曹氏二宅,以及十字街西段、打箍井街北段,總面積約為5.4hm2。歷經歲月洗禮,在府衙喪失其作為古代衙署建筑的行政辦公作用之后,周邊街區相應的歷史文化特色已逐漸流失,并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混雜的辦公樓、居民樓、商業街區,辦公樓、宿舍區的建筑體量巨大,建筑形式與原街區不相協調;南部商業街區出售商品種類多而雜,對歷史街區相互干擾較大,設施配套不全。作為歙縣老城區重要的歷史街區,現在的徽州府衙街區內各種交通流線組織凌亂,商業聚集自發性發展嚴重,街道景觀界面相對混亂,安全隱患嚴重,既割裂了街區原有的歷史文脈,又嚴重影響歙縣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城市面貌的發展和徽州地域文化特色的塑造,因此對于府衙周邊街區的改造勢在必行。
徽州府衙歷史街區的定位
國內眾多城市已有對其傳統歷史街區進行改造的成功案例,如前文中所述南京夫子廟、杭州河坊街以及安徽屯溪老街等,這些街區改造后均成為集宗教祭祀、游覽賞玩、商業購物、民俗展覽等多位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功能的歷史街區,這些街區既保留當地傳統的建筑形式和風俗文化,又具有一定商業價值,同時凝聚了一種重要的“場所精神”,其特殊的氛圍更加強了市民及游客對此地的認同感,甚至深入到當地人的日常生活和意識當中,豐富著人們的生活。歙縣歷史悠久,文化昌盛。自隋唐以來,一直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古徽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素有“東南鄒魯”“文化之邦”的美譽,程朱理學、新安畫派、新安文學和戲曲、徽派建筑等多種文化流派與藝術形式在這里交融,是中國徽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和集中展示地。歙縣亦是文房四寶中“徽墨”和“歙硯”的主要產地,境內自然景色秀美,歷史文化建筑遺存眾多,于1986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是安徽省重要的歷史名城和旅游目的地之一。對徽州府衙及其歷史街區改造的定位是通過對歙縣本地深厚的徽州歷史文化底蘊的挖掘,以徽州特色歷史文脈的傳承為基礎,打造以古徽州文化為主題的,集歷史文化展覽、民俗表演、皖南特色商品展銷為一體的獨具皖南特色的歷史文化主題街區。
徽州府衙歷史街區改造策略的探求
黃山的屯溪老街之所以名揚內外是因為其老街原有建筑面貌和當地風俗民情的完好保存,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明清時期徽州的古街市。而徽州府衙歷史街區的首要工作就是對府衙核心保護區內建筑進行重新修繕,以恢復其原有建筑風貌,使其建筑面貌煥然一新。對于復原歷史建筑必須本著尊重文物原狀的原則,深入廣泛的進行史料研究和建筑式樣的論證,按原有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建造技藝進行保留、維護和修繕。加強和美化重要節點處的建筑風貌,如加強入口處具有古徽州特色的承宣坊、南譙樓等周邊景觀環境的整治,對其中褪色的構件進行集中粉飾,必要時進行亮化,增加綠化,提高入口節點的美學和引導價值。入口處開闊場地可改造成集聚型的文化廣場,以便在重要節假日舉行民俗文化演出時期能容納較大的客流。加強府衙周邊街區破舊建筑和不協調的建筑進行集中更新和維護,更新后建筑在形式、色彩、體量等方面與原有建筑相一致或協調,或對原有徽派建筑形式進行提取和變異,將高低錯落的馬頭墻,寬窄變化的巷道與傳統院落結合起來,使人置身其中有不同層次的空間感受。對府衙周邊商業街區的運行秩序和街道空間界面進行整頓,如對市場內亂搭亂建的遮陽棚和隨意擺放的商品進行清理,對商業牌匾進行統一設計,增加其歷史文化底蘊。
商業功能對于歷史街區來說看似矛盾和沖突,但若修復手段和措施得當,依然可以將二者很好結合起來。上海城隍廟,南京夫子廟,這些歷史街區都成功的將商業價值的開發和當地特色歷史文化很巧妙的結合起來,實現了歷史、經濟價值的雙重增值。徽州府衙及周邊街區也有部分商業業態,但商業設施和店鋪較為混雜,經營模式較為落后,既經營日常生活用品,也經營皖南特產。在歷史街區周邊設置較為混雜的小商品經營模式,顯然與府衙街區的歷史文化發展背景不相符,因此對徽州府衙周邊商業業態進行整合,重點打造以書畫、徽墨、歙硯、宣紙、徽州傳統工藝品等具有古徽州民俗文化特色的文化產品展銷的商業街區,進一步提升商業街區的文化檔次。作為一個具有一定歷史的老城,歙縣曾經擁有眾多老字號,如各種名點小吃、黃山燒餅及徽菜館等。隨著城市商業的不斷完善發展,眾多老字號已逐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只能成為老徽州人舊時的回憶。因此在府衙歷史地段內恢復這些老字號,在不影響街區傳統歷史風貌的前提下,共同整合成具有徽州地方特色的老字號特色文化街,使流逝已久的老字號從人們的記憶中重回現實。
歷史街區要想復興,恢復其原有生機和活力,必定要恢復原先生活在這里的百姓日常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前兩條策略是對文化底蘊的保護和傳承,而只有延續該街區居民的原有的生活方式、風俗民情,才能使得歷史街區中最精髓的傳統文化價值不斷延續下去,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復興歷史街區的活力。因此可將街區入口處廣場及府衙內廣場,改造成具有傳統歷史氛圍的文化廣場,定期在府衙內及周邊舉行黃梅戲、皖南花鼓戲等地方戲曲的演出,在重要節日時令定期舉行廟會、民俗文化表演等重大節慶活動,同時在徽州府衙內進行知府上任、開堂審案等歷史情景再現活動,這些民俗文化活動不僅將人們從現代文明社會拉回到歷史的記憶之中,對本地的居民來說具有絕對的認同感,而對于外地游客也會產生相應的強烈認知作用。
徽州府衙歷史街區范圍較大,除府衙歷史文化保護核心區之外,還包含周邊商業、辦公、居住等眾多類型的用地。因此只有將此街區作為整體統一考慮,核心區域重點保護,周邊區域內建筑風格與核心區建筑風格盡可能保持一致,并嚴格控制街區內高層建筑和大體量建筑的建設。歷史街區內部交通盡可能多采用步行交通系統或慢性交通系統,減少車流與人流的相互干擾,減少街區內外交通壓力。同時對南譙樓、正堂、儀門等重要建筑和景觀節點進行亮化工程,美化加強其外觀形象,與特色鮮明的文化步行街區形成多點+多軸線+聚集廣場的“點、線、面”布局形式,同時增加夜景照明,使其在夜晚依然能看到燈火輝煌、人聲鼎沸的繁華傳統街區的場面。對歷史街區的管理和保護在規劃管理層面上多為宏觀控制,而歷史街區的具體保護內容和實施方案卻是一項龐大的、系統的、細致的工作,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規劃設計者及市民之間的相互協調和配合,將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內容結合起來。然而保護工作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會遇到來自政府、政策、經濟利益等多方面的壓力和困難。因此根據實際情況,必要時制定法定保護條例,將保護規劃的主要內容上升到有關部門的管理層面或法制層面加以明確和落實也是十分必要的。
結語
歷史街區是一個城市發展的見證,具有深深的歷史烙印,是城市歷史、文化、美學價值的重要物質載體。其中的建筑、街道、環境設施等眾多物質要素共同體現了該城市獨有的文化特質和核心競爭力。因此有必要保護城市中為數不多的、依然留有傳統風貌的歷史街區,保護好城市中歷史遺產和民俗文化的連續性,以環境整治入手、以調整周邊業態經營模式為手段,重視對傳統歷史文脈的傳承和保護,整體統籌,以重塑和恢復歷史街區原有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