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羌族建筑文化重構的必要性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魯煒中、劉仁 單位:西南科技大學科技處
民族文化是羌族建筑的靈魂,現代文化則是民族文化得以發揚光大的助推劑,是促進羌族建筑美學價值不斷升華的輸血系統。對民族文化抱殘守缺,對現代文化盲目攀比均是不可取的。根據馮友蘭先生的“抽象繼承”原則,筆者認為,要秉承羌族傳統建筑的民族性,創造出富有精神內涵的羌族傳統建筑的新風格,既不能固守傳統,又不能一味追求其現代性。需要從設計思想開始即尋求羌族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匯點,融合兩種文化的共有特性,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革新,從而創造出一種具有歷史延續性,兼具民族特色和現代特色的新的建筑藝術風格,在繼承的基礎上綻放羌族傳統建筑的現代藝術魅力和美學光芒。
更新建筑觀念,融合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在文化的發展中挖掘羌族傳統建筑文化價值伴隨著生活地域的改變,時代的演進,羌族的文化觀念也在不斷發展。任何文化都不可能脫離傳統,這是因為創造文化的人生活在發展中的社會中,社會的發展正如物種的進化一樣,不可能完全擺脫其“遺傳基因”,自覺不自覺地、或多或少地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保護羌族傳統建筑美學價值也應以發展的眼光進行審視,將文化視為動態演進的有機體,既尊重歷史、傳承文脈,又從傳統汲取營養,從現代獲取力量,積極創新、面向未來,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和諧共生,交相輝映。
在提煉升華依存于羌族建筑中的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不斷更新建筑觀念,發掘其新的文化價值,開拓多元化的創作途徑。挖掘和提煉羌族傳統建筑中的獨特元素,其一是物化層面的元素,如碉樓、石砌房的“石砌”、“方形”、“平頂”、“籬笆窗”、“斗窗”、“獨木梯”、“垂花門”等;其二是精神層面的元素,主要從羌族民族信仰、民族風俗習慣、傳說、服飾中發掘提煉,如羌族人民的崇拜物“羊”,羌族人民喜愛的杜鵑花,羌繡紋飾圖案方格子、團團花及云云鞋上的圖案,羌族服飾上的梅花圖案等都可以作為羌族傳統文化的“遺傳基因”運用到建筑中。科學利用這些非物質文化元素,并注入現代文化的元素,與建筑設計有機結合,是羌族傳統建筑的現展方向。
重建羌族建筑,應高度重視其現代特性,發揮其旅游等方面的價值,促成羌族傳統建筑文化的現代性生成,實現羌族建筑美學的動態保護和發展中的保護。地震前,以汶川縣、北川縣為代表的羌族地區旅游產業基本上是以自然風景為主的旅游方式,而非獨具民族風情的特色旅游,羌族傳統建筑的現代文化特性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地震中,大量的自然旅游資源又被徹底毀滅,因此,更新建筑觀念,興建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相融合的羌族建筑,發展獨具羌族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最佳選擇。
修復羌族建筑或新建羌族建筑,盡可能恢復其原有風貌,在形制上與羌族傳統建筑相吻合,在內涵上恢復文化象征符號,凸顯羌族的特色,體現民族文化特質修復或新建羌族建筑群落應恢復其原有風貌,羌寨中心保留作為議事、文化活動場所的議話坪,在羌寨入口處或民居墻根豎立“泰山石敢當”的避邪石碑,單體建筑保留中心柱、火塘、角角神、白石神等重要構筑物件,而在正中建造垂花門;門、窗采用木質材料;正面外墻粘貼青片石、拼貼羊圖騰;側墻大多手工繪制杜鵑花圖樣;屋頂為無坡度的平行制式,屋檐四角鑲嵌象征神靈庇佑的白石;樓梯臺階表面黏貼青片石;用木質材料構筑封閉式陽臺;用萬字格或團團花圖案裝飾女兒墻。新建碉樓應在高度、形狀上與傳統羌碉相符合,石砌房保留三層式樣且各層用途不變,羌寨中的過街樓、獨木梯依傳統建造。如此,在物化層面上建構羌族傳統建筑的精神表達符號,承襲古羌建筑的遺風神韻。
以北川擂鼓鎮貓兒石村吉娜羌寨為例,這個被稱為“北川第一村”的羌族特色村寨是在地震后重新修建的。較好的保存了羌族傳統建筑的美學神韻。吉娜羌寨幾乎全部采用本地的石材、木材、頁巖磚修建,兩座小碉樓和一座大碉樓成三角形巍然屹立于寨子入口處,碉樓外墻顏色為灰白色,樸素淡雅;“泰山石敢當”豎立在寨子口;樓頂的屋角鑲嵌著白石;響水泉邊的篝火廣場,是寨子里的主要活動場所,人們在這里祭祀、跳鍋莊舞;一幢幢羌族建筑形制相近,風格十分協調。
在難以全盤復建羌族傳統建筑的地方,興建有代表性的傳統建筑,并以其為軸線上的中心、視覺的焦點展開布局在羌族人的意識觀念中認為,做人要像碉樓一樣,有脊梁。碉樓正是羌族人民頑強民族精神的體現和象征建筑體。羌族地區的重建,可以在城鎮中心修建幾座碉樓,圍繞碉樓構筑羌族傳統建筑一條街,形成城市羌族建筑群落。每當人們仰視碉樓,便對羌族傳統建筑多了一份感知,自然而生挺直脊梁的民族自豪感,置身于羌族建筑群中則會產生心靈的契合感、親切感,如此,即形成了良好的羌族傳統建筑的空間氛圍。
以山東省援建北川新縣城的十大標志性項目之一———北川新縣城羌族特色商業步行街為例,該步行街是北川新縣城景觀中軸線和步行廊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集中體現傳統羌族風貌特色的重點區域。工程結構形式為框架結構,各樓多為三層,還有四至五層的碉樓,屋頂采用平坡結合,并相互穿插,整體看上去錯落有致。建筑立面將采用文化石、原木等傳統建筑材料,避免了明顯的鋁合金門窗,建筑色彩采用片石淺褐色點綴原木的棕褐色,色彩樸素,充分展現了羌族特色。
北川新縣城羌族特色商業步行街體現了羌族傳統建筑特有的美學價值,象征的是羌民族的豐厚文化內涵以及羌族的民族精神。建筑不僅反映生活,而且作為生活空間直接參與生活,成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建筑具有任何其他藝術都更直接的感染力。羌族特色步行街融生活空間和藝術表現物為一體,建筑藝術形象的精神意義與生活空間的物質功能實現有機結合,當人們漫步于羌族特色步行街,感受到的是濃厚的羌族人文精神,羌族傳統建筑的美學神韻也深深感染著人們的心靈世界。
羌族人民在對本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中,不斷地包容、吸收、消化其他民族的文化信仰,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不同民族文化的交匯,對美的不同認知不但沒有沖突,反而使羌族不斷改變和完善著自身的文化,這正體現了羌族文化的成熟。文化的特性是復雜的、多樣的,對文化的特性的認識,也是一個長期和復雜的過程,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不管再過多久,無論羌族建筑形態發展到哪個階段,其文化精髓,即主體文化將始終植根于羌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里,不斷地汲取養分,并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