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建筑方式的運用及其啟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高銳 單位:伊通滿族自治縣工程建設招標投標管理辦公室
傳統建筑中強調依山傍水、遵循自然的方式,把人和天地萬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建筑布局、建筑位置、建筑材料,還是從建筑方式上看,都蘊藏著深刻的建筑節能理念;氣候環境等因素與人的居住條件相協調,規劃布局選址,認為近水且靠山、背風,生機盎然的地方是居住的好地方,如風水家講究山川形勢,反映了古代人們對環境的客觀性選擇;建筑材料的選擇方面遵循著與氣候相適應的原則。建筑細部構造的處理方面是傳統美學和適應氣候的要求的綜合。
氣候適應性設計的要素包括與建筑環境相關的氣候條件,如室內熱環境,熱環境和室內空氣品質對人的影響顯著,約有1/3的能量消耗用于為人類提供熱舒適環境;而日照是考慮住居氣候條件的首要因素,日照條件的適宜性要因地制宜。建筑自身不同朝向的墻面,日照的影響不同,我國在太陽能的利用上占有一定的優勢;良好的居住環境應保持適宜的溫度,適當的濕度環境也很重要。氣候適應性設計研究的要素有通風與防風,用以改善室內的溫度、濕度等氣候條件;隔熱與保溫能獲得令人舒適的室內溫度;遮陽與采光光可以改善室內的溫度和濕度。
傳統建筑自然通風技術及應用
自然通風也是人們對建筑必然的要求,自然通風的作用體現在實現有效的被動式制冷,提供新鮮、清潔的自然空氣,具有改善室內空氣環境,促使空氣流動實現建筑的生態型的特點,是實現建筑節能性的重要手段。人們通過營造防護林達到擋風聚氣,其技術特點包括整體性、靈活性和實效性。
建筑的自然通風對建筑內部環境舒適作用很大,建筑項目的選址是所有工作的第一步,反映了古代人們對環境的客觀性選擇,較好的選擇是在冬季主導風向影響較小而且順應夏季主導風向的地方。即綜合多種學科進行建筑選址勘查,依照基地上太陽輻射和自然通風情況來規劃建筑布局,利用高大建筑物或地形遮擋冬季惡性風流,優勢在于廣泛的可操作性和準確性。
傳統建筑把建筑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建筑通風是通過風壓和熱壓來實現的。要有良好的朝向,以便取得引風條件,風壓得利用是通過空間尺度的變化,熱壓的利用是通過溫度差的變化,從而形成相鄰空間的空氣交換,要利用好建筑本身及建筑周圍的各個要素,與建筑一起構成一套完整的體系。
院落是我國傳統建筑中最重要的空間形式,院落平面尺度常常修建的很小,稱之為天井,傳統建筑中天井有單天井和多天井之分。天井的形狀以南北向縱長方形為好,橫長方形天井的優點是橫向長,進風面就寬,在使用天井通風的院落建筑中,適當的減小房屋的進深,會改善居室內的通風效果。另外,樓井不僅可以引風,還有采光和換氣的功能。
中庭在現代建筑中非常常見,對于建筑通風很有效。設計方法表現在大小、位置、數量方面。現代設計要結合建筑物理科學進行反復測算,通風塔是現代節能建筑中常用的獲得自然通風的手法,改善夜間的人體熱舒適感覺。
我國傳統建筑構造復雜,建造巧妙,滿足建筑物自然通風,可利用屋頂通風、利用樓層高差通風。保持良好的朝向,在平面中設計貫通整個建筑前后的通廊,在通廊的軸線上設置天井,前后房屋不同空間的屋頂高度要有差異,使建筑的空間結構也越來越自由。
利用傳統建筑通風技術的設計方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驟展開:對當地傳統建筑自然通風進行評估,選取典型案例。對選出的典型個案進行進一步科學分析,確定氣候和地塊的自然通風潛力,預測自然通風驅動力,確定自然通風方案,根據設計要求和設計參數選擇通風設備,進行控制系統的設計,評估設計方案并作修改。
利用傳統建筑通風技術的設計原則及隔熱保溫技術
對傳統建筑通風技術“形”的改進,要經過現代手法的重新設計;對傳統建筑通風技術“神”的改進,這必須依賴于現代的測控技術和模擬技術,須運用現代測控技術徹底對其原理進行分析,實現了低能耗、自調節的目標;利用查爾斯柯里亞的實踐給我們的啟示建立通風塔的體量。
另外,溫度是室內熱環境的一個重要的指標,采取調節季節溫差,調節晝夜溫,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保持泥土材料的穩定性,建筑整體的抗震性能,致力于這些傳統建筑的變革,發揮其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應用價值,使節能高效而現代的新型傳統建筑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