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質公園論文:恐龍化石類地質公園建構的價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郭婧 單位:北京工業大學實驗學院經濟管理系
板塊運動、古地理環境及氣候的變化對恐龍的生存環境產生影響,中生代各個時期我國恐龍在分布區域及其動物群方面有著顯著的特征。依照中國恐龍化石分布圖(圖1)及時代特征來看,我國恐龍發展演化的地理軌跡大體由南向北推進,在發展后期向全國范圍輻射,區域分布特征明顯[5-6]。早期恐龍分布范圍局限,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部)的云南、貴州、四川、西藏、新疆等地,尤其以西南部最為集中,而且西南部也是我國恐龍的發源地[6]。晚期恐龍分布范圍廣泛,主要分布在我國中東部、東北部、北部地區,以遼西熱河、內蒙古二連浩特、河南西峽、甘肅劉家峽、山東萊陽、黑龍江嘉蔭等為典型代表。我國恐龍化石類地質公園就是以這些恐龍化石產地及珍貴的資源為依托而建立。
1西部(西南)地區的恐龍化石類地質公園
(1)古地理環境
晚三疊世早期,在板塊運動的作用下,川滇地區形成大型的近海盆地,為我國早期恐龍的生存提供了理想場所[6]。從侏羅紀開始,沿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兩側出現了顯著的“東西分異”:東部為小型斷陷盆地,西部為穩定的大型內陸盆地。到了晚侏羅世,我國東部形成高原地貌,西部多為盆地,比如川滇盆地、準噶爾盆地、鄂爾多斯盆地[7],西部地區盆地的發育為恐龍的生存與演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2)典型的恐龍化石類地質公園
西部地區(尤其西南地區)為我國恐龍的主要分布地與發源地,其化石時代以侏羅紀為主,涵蓋了早侏羅世、中侏羅世和晚侏羅世3個時期的恐龍化石[8-10]。化石豐富,包含了侏羅紀時期的典型代表恐龍動物群,層位明顯。云南祿豐恐龍地質公園和自貢世界地質公園是早期恐龍化石的典型代表地質公園。云南祿豐恐龍地質公園是早侏羅世祿豐蜥龍動物群的恐龍化石主要分布地,自貢世界地質公園以中侏羅世蜀龍動物群和晚侏羅世馬門溪龍動物群為主要恐龍化石遺跡。
2東部、北部和東北地區的恐龍化石類地質公園
(1)古地理環境
與侏羅紀相比,白堊紀古地理環境有了明顯的改變。早白堊世起,東部地區活動帶的主要沉積區和巖漿活動向東轉移。受燕山二期運動的影響,東部地區出現了一系列北北東向的大型盆地,與此同時,西部地區的盆地如四川盆地,范圍逐漸減小。晚白堊世,隨著我國西部的強烈隆起,川滇盆地進一步縮小,而東部的斷陷盆地不斷擴大,導致恐龍從西南地區向東部及北部地區遷徙[6]。
(2)主要的恐龍化石類地質公園
在我國東部(中東部)、北部、東北部地區(圖1)發現了大量白堊紀恐龍化石,不僅有恐龍骨骼,而且有恐龍皮膚、足印及遺棄物化石。白堊紀我國有2個代表恐龍動物群,即早白堊世鸚鵡嘴龍-翼龍動物群和晚白堊世巨龍-鴨嘴龍動物群[11]。與西部(西南部)相比,東部(中東部)、北部、東北部地區這2個代表動物群的空間分布范圍明顯增大。基于恐龍化石分布區域較多,化石代表性強,研究價值高,在東部、北部和東北地區建立了多個恐龍化石類地質公園[12-28](表2)。
建立恐龍化石類地質公園的價值
1科學研究價值
(1)地球歷史研究。恐龍自侏羅紀早期在我國出現到白堊紀末滅絕,有14億多年的發展歷史,但是在各個階段并非都有大量的化石發現和產出。早、中侏羅世,我國只在西南部很小區域內產出恐龍化石,自貢是代表地區。自貢恐龍地質公園范圍內三疊紀晚期至侏羅紀晚期的地層連續,出露完整,含有豐富的古脊椎化石,為系統研究恐龍的演化史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化石材料,該地區也是地球演化史上侏羅紀陸相環境的代表性地區。白堊紀東部地區出現了一系列盆地,為恐龍的發展演化提供了基礎。以白堊紀恐龍化石為主要地質遺跡的地質公園有多個,以二連浩特恐龍地質公園為例。它所在的區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恐龍化石挖掘點,在古生代是古代淺海區,即“古興安淺海區”[29],從中生代到白堊紀后期,淺海區被新山脈阻斷,變為內陸海,海洋逐漸變為湖盆、沼澤。公園內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及其他古生物化石為研究該地區白堊紀晚期恐龍的生存與滅絕以及其后的生物演化史、古地理、古氣候等提供了珍貴詳實的實物資料。因此,中生代含化石地層及其周圍地質環境的研究,對追溯中生代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2)古生物學研究。由于我國恐龍的發展演化和區域的差異,在不同的地質時期有不同的動物群特點。雖然我國恐龍類地質公園有多個,有些也分布在一個省份或地區,但是各個地質公園所發掘的恐龍化石和其他動植物化石組合各不相同,這些珍貴的化石標本對于研究我國恐龍及其相關古動物的系統演化、生理特征、生活環境等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學價值。
(3)地層學研究。在地質公園的分布區域,埋藏恐龍及其他古生物的某個特定的中生代地質時期的地層都較為發育,而且分布廣泛,沉積較連續,層序清楚,這也是古生物化石形成與發現的基本條件[30]。例如,西南地區的侏羅紀陸相紅色碎屑巖系,與其他地區的陸相煤系地層迥異[31],在四川盆地、祿豐盆地等廣泛發育,厚度大,在公園區域內侏羅系賦存了大量的恐龍化石及其他類同期的古生物化石,是我國富含恐龍化石的侏羅紀陸相地層的典型區域。二連浩特恐龍地質公園所處區域也有完整的中生代地層,含恐龍化石的上白堊統二連組層序完整,上下接觸關系清楚,是研究亞洲地區上白堊統晚期地層的典型地區,被世界古生物界公認為白堊紀晚期化石埋藏標準地質剖面。另外,許多公園內具有明顯特征或有代表意義的含化石地層以當地地名命名,如“自流井組”、“祿豐組”、“二連組”、“義縣組”,在地學界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4)沉積學研究。對地質公園內賦存化石層位巖性特征的分析可以為該地區古生態環境的恢復提供資料。分析含化石地層的沉積物特征及具有的各種沉積構造,對于分析特定時期某一地質公園范圍內的沉積環境和古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
2社會價值
(1)教學與教育價值。恐龍化石遺跡資源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是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在恐龍化石分布集中、化石種類具有代表性的地區建立地質公園,既是保護恐龍化石的最好方式,也是實施古生物教學和教育的最好基地。地質公園內有典型的恐龍化石及其他同期發掘的古生物化石、埋藏現場、標準地層剖面和恐龍博物館等,在這里不僅可以進行實地研究和考察,而且可以開展古生物教學。此外,通過教育與教學活動也可以提高社會公眾對古生物化石和環境的保護意識,激發全民保護地質遺跡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2)科學普及價值。古生物遺跡資源是某一地質歷史時期形成并賦存于地層中的生物遺跡和活動遺跡。它是地球歷史的見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古生物化石,特別是恐龍化石,科研程度高,學科專業性強,社會大眾了解少,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地質公園的管理人員要充分掌握大眾的這一需求,利用恐龍博物館的展覽介紹、就地埋藏館對化石埋藏環境的展示、對外展覽交流和網站介紹等,通過淺顯易懂的方式對公眾進行古生物科普知識宣傳。另外,要加強地質公園導游員的培訓與教育工作,在游客參觀地質公園及博物館時能夠準確為游客講解。
3經濟價值
地質公園的建立,不僅能加強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而且能夠使地質遺跡與其所在區域的其他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結合在一起作為地質旅游資源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恐龍化石以及神秘的恐龍世界一直是社會大眾急切的向往,地質公園管理部門針對游客這一心理,開發以恐龍化石遺跡資源為主體,其他旅游資源為補充的恐龍文化特色旅游,使之成為當地旅游業新的增長點,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這樣,不僅可以改變了這些區域傳統的生產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而且為該地旅游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
結論
恐龍化石類地質公園是一類重要的古生物地質公園,它的建設和發展為恐龍化石的保護提供了保障。本文在恐龍類地質公園分類的基礎上,依照恐龍區域演化的特征對我國18座恐龍地質公園的分布特征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該類型地質公園在科學、社會和經濟發展方面所具有的價值。對恐龍地質公園分布特征和價值的分析,不僅能夠給恐龍類地質公園的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幫助和指導作用,而且依托地質公園這個科普教育平臺,可以讓更多社會大眾認識和了解我國恐龍類地質公園的保護對象和公園特征,推動古生物知識的普及,促進我國地質旅游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