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資源型城市生態系統優化對策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全球面臨環境保護,資源過度消耗的大環境下,資源型城市轉型,是資源型城市發展的源泉。大多數資源型城市發展遇到瓶頸,其生態經濟系統的優化實乃當務之急。針對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現狀,我國在優化資源型城市生態經濟系統方面,可以積極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堅持以政府為主體,以生態開發和保護為起點,通過對資源型城市生態經濟分析,對有代表性的資源型城市生態發展問題進行詳盡研究,以此為基礎,從生態經濟系統優化戰略出發、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系統優化模式選擇三位一體,努力優化資源型城市生態經濟系統。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經濟;生態系統;優化
近些年來,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十分嚴重,特別是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環境污染問題凸顯了作為安全源頭的城市,尤其是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升級的必要性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解決的緊迫性。2013年底,國務院首次《國家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對262個資源型城市提出了具體的約束指標及分類發展的引導方案。是我國可持續發展領域的一件大事,對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規劃明確提出了資源型城市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整體目標,即:到2020年,基本完成資源枯竭的城市轉型,資源富集地區實現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相協調的基本格局。加大對資源枯竭城市中央財政資金和預算內資金的支持力度。建立多層次的政策保障體系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黑龍江省也出臺了《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中長期發展規劃》。促進資源型城市建設及可持續發展問題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戰略問題,加強環境治理和資源保護也是世界性的難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資源型城市就必須重新優化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齊頭并進,在追求經濟效益同時兼顧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人與外部環境的協調共生。
一、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生態經濟系統的現狀
黑龍江省共有10余個資源型城市,其中大慶市、雞西市、黑河市、尚志市和牡丹江市這五個城市屬成熟型城市雙鴨山市、七臺河市、,伊春市、鶴崗市、五大連池市和大興安嶺地區這六個城市屬于衰退型城市。此外,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中鮮見成長型和再生型城市,這就說明黑龍江省的現有資源型城市大都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中期階段,這些資源型城市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此外,黑龍江省的資源型城市對資源的依存度較高。主要擁有煤礦資源,石油資源和森林資源。2018年,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GDP達到8745.6億元,其比重占全省GDP的59.2%,這充分說明資源型城市在黑龍江省經濟中占有較強的地位。近年來,按照政府要求,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正在持續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的探索,以“油城”大慶為例,大慶市在以石化為主的基礎上,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建材、食品、文化、塑料等產業;雙鴨山、七臺河、鶴崗、雞西幾大“煤城”則采取延長煤炭產業鏈條以及加快發展綠色食品、新型建材、生物制藥、旅游等非煤產業等措施;“林城”伊春市和大興安嶺地區以及五大連池等積極開發森林生態旅游、深加工及林下產品種植等新興產業,促進林區經濟由傳統單一的林業經濟轉向復合型林區經濟。除此之外,資源深加工龍頭企業在黑龍江省漸成規模,產業集群的培育也在加緊進行,以求盡快形成支柱型接續替代型產業,逐步建立起開發秩序約束、資源開發補償、產品價格形成三個機制,致力于使接續替代產業扶持和利益分配共享機制形成長效機制,支持資源型城市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帶動油、木、煤等資源不斷提高加工層次,初步形成替代產業,民生狀況得到有效改善,累計使105萬戶居民通過棚戶區改造工程改善了生活條件;地方工業發展后勁增強;累計完成70余個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改造項目,通過改造完成治理面積2300多公頃,與此同時,有效控制了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但對于資源型城市來說,資源型產業仍是其經濟發展的主體,尚未完全形成新的支柱產業,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接續替代型產業總規模有限,與此同時,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資源型城市的建設是以高污染、高排放為代價,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此外,體制性障礙形成壁壘、生態經濟建設任務繁重、總體缺乏活力、提供勞動崗位有限、適齡人口就業及再就業難度較大、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等深層次矛盾也亟待解決。大慶市在整個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中相對來說生態經濟系統優化成效比較顯著。大慶市經濟結構升級改造速度較快,這一點從大慶油與非油經濟比重的持續變化就可見一斑。與此同時,大慶市把著力點放在大生態建設上面,全面發展綠色油化,在主要經濟責任指標考核體系中,把生態環境保護指標納入進來;大慶還致力于推進“民生工程”,堅持每年在民生領域和民生工程花費財政資金的一半以上,由此帶來大慶人的幸福指數較高,位居黑龍江省前列。
二、世界范圍內資源型城市生態系統優化對策研究
(一)以政府為主導推進資源型城市生態系統優化政府主導型是歐洲大多數國家的資源型城市生態系統優化過程中所采取的態度,例如,德國的魯爾地區。政府主導型即以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為目標,引領生態經濟系統的優化;而歐美等一些國家主要靠市場自發調節,形成資源有效配置,優勝劣汰,進而實現生態經濟系統的自我優化。從歷史上看,在國外資源型城市中只有極少數礦業城鎮能夠在生態經濟系統優化同時自發性地完成產業升級,順利完成從資源型城鎮到工礦城市以至于綜合性城市的發展進程。節約資源,提高效率是政府主導型生態經濟系統的優點,與此同時以政府為主導的生態經濟系統要致力于培育生態經濟系統的循環再生能力,要積極發揮市場主體的主動性和資源要素的有效配置作用,從根本上實現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
(二)主動漸進式發展為資源型城市生態系統優化最佳選擇世界范圍內的眾多資源型城市都經歷了被動的休克式轉型,最具代表性的如瑙魯、委內瑞拉等,其所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尤為明顯,經濟停滯不前,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就業崗位緊張,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以至于引發社會動蕩。利用成熟期這個最佳時機進行生態經濟系統優化必然是最終選擇,理由是生態經濟優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要素協同配合,有序推進,當資源型城市衰退期來臨時則一切為時已晚,勢必積重難返,提高成本,降低效率,即使成功也必將經歷一個漫長的進程。因此,要利用資源型城市成熟期的最佳時機,促進經濟迅速發展、釋發資本集聚的動能,適時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有力促進城市的生態發展,將生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融為一體,相互促進、和諧共生,形成有序發展的科學體系。例如美國的休斯敦就通過未雨綢繆,開發替代產業,提早延長產業鏈,依靠已有的優勢產業基礎,提高資源的附加值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實現華麗轉身,從產業結構單一的石油城蛻變為現代化綜合功能大城市。
(三)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為資源型城市生態系統優化的出發點國際上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離不開產業發展模式的轉變,企業可以通過引進外資,發展高科技產業和新興環保產業作為接續產業。日本就是通過對于資源型城市加強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成功進行轉型升級,將舊工廠提檔升級,改造為熱門旅游景點、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措施實現生態經濟系統的大規模優化。德國魯爾區在生態系統產業轉型過程中推出營造“綠色空間”的計劃,把風景綠化和土地資源有效利用放在重要位置,大范圍植樹造林,保護綠水青山。并專門成立相關政府部門負責土地資源保護,對資源型城市的長期發展來說,產業轉型與生態環境建設同等重要,產業發展的一切決策都應以實現和尊重保護生態發展作為最終目標。
三、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生態系統的優化對策
(一)合理制定生態系統優化策略一方面,根據黑龍江省已出臺的政策文件《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中長期發展規劃》,省內各資源型城市要行動起來,加快評估與論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出具體可行的生態經濟系統優化策略。策略的制定是前提和保障,資源型城市生態系統優化要將經濟產業規劃與生態經濟發展結合在一起,有效促進兩者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產業規劃由產業發展方向和產業布局規劃兩方面構成。產業發展方向要統籌考慮,將本地區實際情況和國家經濟發展方向結合起來,明確思路,整合優勢資源,制定戰略發展方向;產業布局著眼于優化資源,促進區域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良性規劃。另一方面,應立足當前基礎,著眼長遠發展,發揮比較優勢,落實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在生態經濟轉型中以提高市場競爭力為根本,立足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消耗提升效率、改善生態環境和勞動保護水平,推進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技術升級改造,引導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引導中小型企業通過企業重組、聯合和分工進行企業改革創新,鼓勵發展有利于支撐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培植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堅持低碳環保的經濟發展思路,加強環境技術科研攻關和推廣力度,以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為宗旨、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此外,政府要制定相應政策保護資源型城市的轉型,促進生態經濟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作為保障。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人本主義,統籌各項工作,在保持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的同時,力爭實現質量與效益的統一。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降低對土地、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減少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的浪費。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積極發展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文化事業,大力提高人口素質,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三位一體,實現人類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充分發揮政府在生態經濟系統優化中的主導作用借鑒國際資源型城市發展經驗,政府在資源型城市生態經濟系統優化中舉足輕重。資源型城市面臨轉型的困境,急需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更多的保障,有利于促進其快速走出困境,促進自身健康發展。為此,首先,政府要出臺支持生態經濟系統優化的相關政策。例如要保障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資金支持,擴大地方資金的留存比例。使資源型城市有充足的資金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和產業結構升級;相對來說,一些地區的煤礦多是私營煤礦,地方財政不足,捉襟見肘。政府可以通過減稅降費、資源補償、以及發放債券等方式解決資源型城市自我造血能力不強的問題,增加城市發展資金。與此同時,在重大產業布局、財政稅收、投融資、環境治理與保護、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其次,政府要協調好生態經濟的發展,從經濟、社會、環境等多方面著手,構建資源型城市的基本框架。生態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涉及城市建設、環境保護、民生工程等多個方面,政府應成立專門組織聯絡小組,指導和推動生態經濟系統優化各項工作順利進行。大力推進各資源型城市之間開展合作與交流,政府要致力于消除地區間的市場壁壘、人才壁壘、技術壁壘、資本壁壘,在多方面尋求深度合作,推動建立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要嚴格按照資源枯竭城市規劃中制定的目標和重點工作任務,做好組織實施落實。政府要將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和民生工程并重,將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并重,協調好人與自然關系。
(三)做好資源型城市生態經濟優化的模式選擇黑龍江省各個資源型城市擁有的優勢基礎各不相同,各城市各地區要充分考慮實際情況做出理性選擇,適合當地生態經濟系統優化的模式就是最佳模式。例如,大慶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其位于哈大齊經濟走廊上,有利于吸引人才、資金和技術等重要生產要素。此外,大慶的資本實力雄厚,具有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為其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保護生態環境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大慶選擇的模式是做強做大石化工業,同時進行產業內結構升級,以及提高三廢處理能力,以此保障生態系統優化發展的道路。四大煤城的國有煤礦相對較為陳舊,配套設施落后,保障水平和開采水平較低,資金積累有限,政府還貸壓力大。處于衰退期的煤城帶來嚴重失業問題,城市化水平低,社會保障不完善,并且由于多年開采造成土地沉陷面積擴大,地下水位不斷下降,環境承載能力差,形成惡劣的生態環境。四大煤城已爭取政府環境治理專項資金4.9億元,極大推動了生態環境的改善。四大煤城要積極尋求區域合作的機會,吹響“八大經濟區”建設號角,積極推進土地復墾,實現電力、煤炭、冶煉等多個產業集群發展。大興安嶺、伊春和五大連池林區等地區依然存在著“三國四方”,即中央資源管理,企業生產經營,地方行使社會功能,各方潛能多年來在這種體制下無法得到有效釋放,形成地方經濟發展的瓶頸。國家在林區體制上進行改革迫在眉睫,政府要提供林區展現發展活力的平臺。同時,林區應充分利用好、落實好《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中一系列充滿含金量又符合林區實際的政策措施,在如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保護區及其它特色旅游開發區中延展自身的優勢,大力發展林下養殖業等林木相關產業,努力提高林區人民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趙偉,楊志峰.資源型城市生態系統的模型構建與分析[J].環境科學學報,2005(10):35-38.
[2]路欣,赫明剛.資源型城市產業升級難度分析及路徑選擇[J].經濟研究導刊,2013(3):15-18.
[3]劉世佳.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路徑分析[J].中國礦業,2014(1):57-58.
[4]柯文嵐.鄂爾多斯生態經濟系統的均衡發展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2(5):16-18.
作者:韓明輝 單位:哈爾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