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技術進步對城市經濟發展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信息技術發展狀況在中國城市發展速率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信息技術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互聯網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城市的交流更加便捷、廣泛、成本低廉等,從而使人口和企業單位流動加速,變得分散。如果一個城市在信息產業創新和接收方面有更好的能力,那么信息交流技術會成為這個城市發展的優勢,并且能夠從這些新技術的發展中得到更多的回報。本文主要分析互聯網技術進步對城市發展的影響。通過分析改革開放40多年來產業發展和信息技術發展,深度分析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工業城市(開封、長春、重慶)和北上廣為代表的綜合型中心城市的影響。
關鍵詞:互聯網;老工業城市;北上廣;利弊;城市發展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部分城市經濟都主要靠工業、制造業來帶動。在1984年2月,鄧小平就建立經濟特區和增加對外開放城市進行了談話和報告,主張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并視察了上海、廈門和深圳等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后,沿海地區率先取得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北京、上海和廣州為代表的城市人口大幅上升。而很多工業型城市人口在1984年的時間段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失,這些地方的衰退主要是制造業。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那些留在老工業城市的企業領導很容易在便宜的地點管理生產。但是,自1991年以來,一些衰落的老城市再次開始在人口中增長,而且往往更為驚人地增加收入。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地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在迅猛發展,專業服務和新技術發展等方面處于領先地位。曾經城市化程度和城市人口密度是連接制造業、運輸和供需雙方的關鍵,然而這種城市密度優勢并不是一種新的現象。畢竟,如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密集的聚集地中,“貿易的奧秘不是神秘的,而是存在于空氣中的”,傳統制造業的論述觀念越來越陳舊,現在用戶和廠商的主導地位正在轉變。本文提出這樣的假設,即信息技術的進步可以解釋如河南開封和吉林長春等代表性工業城市的相對衰敗、重慶市的重振和北上廣的持久發展。本文主要通過對典型工業城市和以北上廣三個城市為代表的綜合型城市的經濟發展、人口數和工資水平等方面來說明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通信成本的降低對對工業城市相對不利,對北上廣這樣的綜合型城市有利。
二、文獻綜述
當互聯網驅動一個城市發展時,不僅僅是給這個城市帶來很多的優勢,還會帶來空間上的轉化。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不同城市之間會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發展方向。然而,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恰恰弱化了城市間地理位置上的差異。就像ThomasFriedman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所說,“科技和信息技術領域的飛快發展會使全世界的人們可以空前彼此接近”,比如中國和印度經濟爆炸式的增長。然而,Leamer認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增加貿易自由度,促進學習、知識的產生和傳播。全球化反而提升了‘地方’具有地方特色的社會文化制度要素”?;ヂ摼W的發展會帶城市進入一種共享經濟的發展當中,在這是城市將會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成功轉型,另一個是在互聯網的發展中逐漸消亡。城市消亡理論認為,城市存在的核心基礎是對“面對面”的交流信息或知識的需求。先進的信息技術減少了對見面交流的需求。當這一需求消失時,城市也就失去了作為一個人們見面和溝通的物理場所的意義。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城市會逐漸消失。凡事都有兩面性,EdwardGlaeser《城市的勝利》證明:“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寄托著人們對未來最美好的希望?;诔鞘械靡苑毖艿娜肆Y本,在高技術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接觸反而更加重要”,技術越發達,對信息交流需求的增長將增加對城市的需求。我們假設傳統制造業需要的土地最多,溝通障礙最小,而創新行業則需要相對較少的土地,傳播障礙較大。該假設中,我們主要考慮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影響。我們將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因素作為老工業基地制造業生產成本降低的主要原因。當通信成本下降時,制造業將離開城市,造成城市收入和財產價值的下降。隨著城市生產優勢的消失,整個經濟越來越富有成效。這個目標是為了抓住像開封和長春這樣的制造業強市的衰落。隨著通信成本的下降和新興產業規模的增加,城市內部的不平等也在增加。這種不平等的增加并不意味著福利損失,因為盡管城市工人的名義工資下降,但通信技術的改善提高了所有工人的實際工資。城市人口將隨著城市制造業的下滑而上升,因為新興產業的土地密集程度低于制造部門。只要制造業是城市邊緣地區的邊緣產業,那么降低位于內地的信息成本就會降低城市的物業價值。然而,一旦所有的制造業都離開了城市,那么通信成本的進一步下降將主要通過降低生產成本來增加創新收益。這種情況下,信息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導致城市土地價值上升。本文將城市分為了工業城市和以北上廣為代表的綜合型城市兩種,并且從GDP、人口和工資三個方面展現了六個城市在互聯網時代轉型的成功與失敗。
三、互聯網時代中國城市經濟發展差異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第三產業服務業成為了經濟成分中的主流產業。隨著互聯網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現在已經成為人們生活離不開的媒介,“大數據”“云計算”和“互聯網+”已不再陌生。最為突出的是中國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標志性的是阿里巴巴的誕生。針對文本中研究的兩類城市研究,有四個基本的事實:(1)信息技術取得了驚人的進步;(2)“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傳統制造業中的生產者和制造者越來越分離;(3)自1991年以來,許多老城市的人均收入和人口增長存在顯著的差異性;(4)雖然所有老城市的制造業工作崗位都大幅度下降,但成功的老城市越來越多地專注于“互聯網+制造業”的有機結合。自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電子信息技術就有了實質性的發展。我國可以獨立依靠國產電子工業原件生產20多類,數千種整機設備及電子元件。許多精密復雜的產品生產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技術水平,并且形成了雷達、電視廣播和電子計算機等六大產業。直到2005年,電子信息技術水平不少已經達到世界信息技術水平。我國傳統制造業在改革開放初期主要是以解放生產力,擴大生產規模為主要的企業發展理念。長久以來,傳統制造業間的競爭是資源和生產力的競爭。制造業與需求者或購買者之間是直接關系,且由制造業的生產者作為主導,需求者處于被動狀態。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購買者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廣泛,逐漸轉變成為以客戶為中心的指導制造業生產。這一轉變使得原來傳統制造業受到打擊和挑戰。但對于一些可以將信息技術靈活運用到生產過程中的老工業城市是有優勢。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2月和2018年1月,互聯網兩大巨頭騰訊和阿里巴巴分別與重慶攜手發展智能產業,這將給重慶新興產業未來的發展帶來更多利好。重慶新動能、新產業持續壯大。2017年,重慶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5.7%,高于規模以上工業16.1個百分點,其增加值占規上工業的比重為17.3%,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北上廣三大新興城市,信息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新興產業不斷集聚在這三個城市,而老工業基地就會遷出,如北京首鋼的遷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傳統技術工人的失業,但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帶來的就業機會遠高于失業崗位,從而給這三個地區吸引來大量的人口,工資水平也在競爭中不斷提高。第一,GDP國內生產總值。本文研究的是技術進步對于城市發展的影響,主要考慮互聯網經濟的因素。那么,假設影響城市發展的變量只有互聯網經濟,其他的大環境假設為常量,這樣更有利于我們的分析。一個城市的發展狀況最直觀的是對這個城市的GDP進行分析。從統計年報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多數城市的GDP具有增長趨勢,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當然,也有例外,對開封和長春兩個城市來說,國內生產總值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是退步的,也就是說,這兩個老工業城市在工業制造業為社會經濟主流產業的時候發展得較好,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經濟結構轉型的時候失敗了,沒有很好地適應現在互聯網經濟趨勢,出現了衰退的跡象。第二,工資水平。一個城市的迅猛發展,生產總值升高會帶來在職人員平均工資水平的提高。從統計年報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開封的平均工資水平明顯下降,綜合六個城市看,北上廣三個城市的工資水平明顯高于其他三個老工業城市。也可以說,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僅會使這個城市的生產總值提高,還會帶動在職員工的工資水平,從而形成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優勢。第三,人口流動。城市的發展,人是主要對象,我們在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同時追求更高的生活保障,譬如高薪。所以,當一個城市的國內生產總值較高的同時,工資水平也很高,這個城市就會對大多數人有吸引力。從人口數據統計年報中可以看出,從時間的變化上這六個城市都有上升的趨勢。其中,北京、上海、廣州和重慶的人口明顯是開封和長春兩個城市人口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尤其是在2010年后,互聯網發展增長的時間段更加明顯。
四、原因分析
從上面三個方面的分析來看,隨著時間的變化每個城市都是在動態前進的。當加入互聯網發展這一變量時,這六個城市的前進發生了變化,有的迅猛前行而有的甚至出現了倒退。首先,城市自身優勢特征。北京具有政治優勢,是教育之城,匯聚了大量的高校和人才,換句話說,在互聯網時代能夠率先掌握這項新鮮技能的人才匯聚在這里,這也是北京吸引人的一點。改革開放以來,率先發展起來的是沿海城市如上海,它們是經濟中心,國際貿易往來的港口,既有沿海的地理優勢也有國家政策上的支持,優勢不言而喻。所以,在信息技術提高時又或者面臨經濟改革時,這些城市會較快地適應新的變化。先進的技術和掌握最新技術的人才會幫助這三個城市在面對改革時可以更快速地做出調整,實現城市向前發展。其次,一個新技術的引入,會設立幾個試點。新技術試點大多會選擇經濟和人員基礎穩固的城市。當這些試點城市成功轉型時,擴大引入范圍中就會出現生搬硬套、人員缺少或技術不過關等問題。老工業城市在從原來手工業制造業與當前“互聯網+”技術的融合上就出現上述問題,影響城市的發展。舉個例子來說———長春市,20世紀30年代長春城市成功建立,當時的長春擁有多項亞洲第一,比如最大的無線電臺。建國后,有兩個廠在全國范圍很知名,分別是長春電影制片廠和第一汽車制造廠。但改革開放后,長春開始出現了衰退的現象,長影制片廠幾乎名存實亡,轉行為長影世紀城。當年將一汽放在長春,是希望長春可以像底特律這個城市一樣將汽車產業規模發展,帶動中國的現代化。計劃經濟時代,長春的汽車產業是國家汽車業的老大,有“汽車城”之稱。但20世紀80年代后,長春的汽車工業大幅度滑坡,汽車產業也是靠國家扶持,引進外資,勉強維持。總之,長春在東北的地位已經下滑,在東北四城中只能添居末席。
五、總結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不同地區的城市化發展有著明顯的成功和失敗,尤其是中國的工業城市。像吉林省和河南省等老工業城市居多的省份,他們的發展遠落后于北上廣這樣的綜合型城市。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北京、上海和廣州這些城市有了政策和政治地位上的絕對優勢,在創新技術發展中取得了顯著成功。筆者認為,這些城市的成功和失敗可能反映了理智的技術變革的根本:通信技術的巨大進步。隨著通信技術的進步,制造企業離開了城市,如首鋼的遷出。然而,通信成本的下降也增加了對創新的回報,而城市專門從事創意生產,使得這些城市更為活躍。
作者:薛京南 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