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市雕塑的公共性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引言
城市雕塑作為公共藝術,顯然,公共性是其顯著特點。城市雕塑立于城市的公共空間,在很大程度上象征著一個城市的文化、環境、歷史和精神風貌。因此,其表現形式和語言起著重要的作用,既不能隨藝術家隨心所欲,公眾完全不知所云,也不能完全地世俗化,使得藝術性蕩然無存。對平衡二者關系的把握,始終是城市雕塑創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雕塑與城市雕塑
就概念而言,雕塑是造型藝術中的一種,又稱為雕刻,所使用的手法有雕、刻、塑等。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密切相關,同時又受到不同時代宗教、哲學、經濟、信仰等不同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從原始社會的石雕、骨雕到玉雕、青銅器、木雕,再到后來的玻璃鋼、綜合材料等,雕塑創造出的是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形象,由最初的三維靜態物體到后來的四維、五維、聲光、動態雕塑,從最初的實用功能到后來的審美表達,雕塑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時空觀念,同時在意識形態和認識方面也在不斷的突破,使得雕塑本身向多維時空、形態探索和發展。城市雕塑亦可看作是雕塑向不同形態、空間發展的產物之一,是伴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和現代化城市的建設而產生的。它們分布于城市的公共場所,既可以作為單獨的存在,又可以作為建筑物的一部分與其相結合。既能存在于密集的高樓、道路間,又可以存在于空曠的公園、廣場上,題材范圍很廣,一方面增加了城市的景觀,另一方面又能豐富公眾的精神享受。城市雕塑,立于城市的公共場所中的雕塑作品,與周圍的環境融合在一起。城市,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和發展需要,城市雕塑勢必也要通過運用不同的材質創造出可以滿足人類發展需要的作品,找到能夠表達人類精神和思想的創作點,并能夠反映城市文化特點和歷史。因此城市雕塑在創作的過程中除了創作本身以外,更需要考慮到其本身以外的東西,諸如城市的文化特點、城市規劃、城市的建筑形態、城市的人文特點及城市的歷史等。城市雕塑有美化和裝飾城市的作用,同時作為公共藝術和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總是與公眾的視覺不斷地產生交流。優秀的城市雕塑作品會讓參與到其中的公眾產生愉悅的精神狀態,感受城市的文化積淀和歷史脈搏。城市雕塑的建立一般是非常嚴謹和慎重的,需要由行政部門下令,并由其下屬的有關美術或雕塑的組織負責籌備、實施,通過招標或邀請的形式由雕塑家們進行創作完成。作為城市的一個部分,城市雕塑超越了作為一種三維空間的藝術形式,通過與空間、環境、歷史等的互動,城市雕塑具有更強的藝術生命力和永恒性,也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成為歷史的見證者。因此,城市雕塑所具有的特征首先是公共性,即要考慮到公眾。城市雕塑無論是從語言形式還是從內容上都應該服務于公眾,考慮到公眾的心理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及審美意識,同時要尊重城市的風俗。在公共表達這一方面,城市雕塑應以人為本,充分尊重人性,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其次,城市雕塑應具有引導性,滿足觀眾審美需求的同時,還應體現出城市特點、時代特征和精神。城市雕塑的環境性,因為城市雕塑脫離了架上的概念,更需要與周圍的環境結合起來,需要考慮到具體的空間因素,一個地區的地理環境、文化傳統、經濟發展、風土人情等對城市雕塑的創作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文化和公共藝術的構成部分,城市雕塑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文化風貌、歷史積淀和精神面貌。
二、中國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問題
本文所討論的是關于城市雕塑在中國的發展及面臨的問題,因為與西方相比,中國城市雕塑的歷史并不算長,甚至中國缺乏在公共空間放置雕塑的傳統。中國雕塑最初的功能多傾向于實用,或用于紀念或用于祭祀。城市雕塑的真正發展始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全國各地掀起了興建紀念雕塑的風潮,如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屬當時的代表之一。據一項調查報告顯示:除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留學人員進行過有限的嘗試外,新中國城市雕塑事業基本從空白起步。1959年北京落成了十大建筑,并涌現出第一批有代表性的大型雕塑精品,如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農展館雕塑等,但全國范圍城市雕塑發展仍十分緩慢。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城市雕塑的數量并不多,且類型單一,功能旨在裝飾和美化城市。改革開放之后,雕塑藝術的發展很快,與此同時,城市雕塑的發展也非常迅速,從城市雕塑的數量、題材、地區分布及城市雕塑的理論建設、規劃和組織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突破了過去單一的敘事模式,而呈現出多元化格局并開始走向公眾的日常生活,城市雕塑作為城市和公共藝術的一個部分逐漸顯示出作用。據統計,在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中,上海只建造了40余座室外雕塑,但到了2003年上海室外雕塑總量已達1037座。2012年北京市室外雕塑為2512座,2009年天津市主城區雕塑為400余座,2010年重慶市主城區城市雕塑為300余座,均比改革開放前有較大增長,而且包括了紀念性雕塑、主題性雕塑、裝飾性雕塑等不同類型,涵蓋了傳統、現代等各種風格以及具象、抽象等多種形式。改革開放后,大規模的城市化建設產生了對城市藝術的強烈需求,城市雕塑也開始得到各級政府和有識之士的重視。1982年,北京和上海被中央批準為兩個最早開展城市雕塑建設試點的城市。公眾對城市雕塑的鑒賞能力在不斷提高,他們對城市文化形象塑造也擁有了更大發言權。這種上下一心的氛圍,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城市雕塑快速發展。但伴隨城市雕塑迅速發展而來的問題也凸顯出來。城市雕塑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也出現了非常多的優秀作品,但是仍然存在著非常多的問題。一是因為中國雕塑的發展歷史不長,積淀不夠深厚,因此城市雕塑的發展歷史也相應的很短,對于城市雕塑的創作還沒有形成一定的經驗。二是經濟發展帶動城市發展非常迅速,一些城市雕塑與城市環境、城市文化和公眾的審美步調不一致。三是藝術家的創作帶有非常強的個性,由于這種個性創作與公眾審美還沒有找到合適的結合點,致使創作出來的城市雕塑不能被公眾理解和接受。城市雕塑的發展因為時間較短,在創作的過程中,與城市環境、人文地理、歷史文化等融合不夠成熟,很多城市雕塑的創作還限于藝術家本身對于雕塑語言的運用和表現,而對具體的地區缺乏分析研究。同時,由于經濟的迅速發展帶動城市規模的擴大,很多城市也開始意識到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想通過城市雕塑來帶動城市的文化發展,提升城市形象,很多城市雕塑應運而生。問題隨之而來,很多的城市雕塑因為缺乏具體的分析研究,盲目跟風,造成了大量的粗制濫造的雕塑出現。而且,很多的城市雕塑在題材、表現形式等方面有很多的雷同,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缺少新意,甚至有直接套用抄襲西方的城市雕塑,不但會讓公眾產生視覺上的厭倦與審美疲勞,甚至因為與當地的環境、人文等因素不符,而造成了負面的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城市雕塑成為了一座“孤島”,既不被公眾接受,又無法融入城市。
三、城市雕塑的公共性表達
面對顯現出來的諸多問題,城市雕塑如何適時地表達其公共性,什么樣的城市雕塑作品會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對于這一問題,吳為山認為:“一件雕塑作品要想被大眾接受,就必須反映人民大眾的情感,表現大眾對理想的追求、對生活的追求,并且用大眾所熟悉的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城市雕塑作為一件公共藝術作品,從公共方面來看,它應該貼近群眾,從藝術角度來看,它也應該是一種高雅藝術的體現。貼近群眾和高雅藝術并不是矛盾的,而且也應該是不矛盾的,關鍵是找到最佳的結合點,既能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又能體現人民的意志。這種不被公眾接受的作品實際上低估了大眾的審美能力,從專業角度看,我認為這類作品是比較簡單的、比較膚淺的。從表象上來看是大眾看不明白,從深層來看,是大眾看完之后對其不感興趣,自然很難接受。”吳為山對于此問題的解答一語中的,而何謂公共藝術?鄒文用一句話概括了公共藝術的含義:“公共藝術的一半含義,指在社會開放空間,即公共環境中,為社會成員共享的視覺藝術形式,屬于一種有廣泛傳播性的藝術。”顯然公共藝術強調的是一種公共環境、視覺共享和傳播性。作為一種公共的存在,城市雕塑會擁有無法估量的觀眾,當與公眾的目光不期而遇的時候,公眾會接受它所傳遞出的信息,因此,城市雕塑的公共性不僅僅是藝術上的,還有社會學和傳播學的意義,甚至有時候會帶有些許的政治學意義。城市雕塑不同于架上雕塑,它需要有高度的公共性,不是藝術家、決策者的個人行為,公眾在一定程度上才是它的“決策者”,它需要考慮到公共環境、公眾審美意識、審美習慣及當地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劉開渠早在1982年的全國城市雕塑規劃學術會議上就已經提出:“一個城市建筑的成就,當然首先取決于它的經濟建設,但一座城市的精神風貌、文化狀況不僅反映經濟建設的成就,同時能夠給予經濟建設巨大影響。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對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具有其他文化藝術形式難以取代的獨特功能。”而對于城市雕塑公共性的體現,最先影響公眾的是其形式的公共性,這也是城市雕塑最基本的內涵,公眾難以接受的、過于抽象的城市雕塑并不在少數,這跟盲目模仿西方的一些藝術現象和雕塑創作有關。城市雕塑的文化公共性,是其最重要的內涵,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和歷史標志,如眾所周知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它矗立于天安門廣場的正中央,是革命光榮歷史的象征,甚至在一定意義上還起到了教育作用。除此之外,城市雕塑的公共性還體現在其與當地建筑、風土人情的結合上,這是對文化公共性的補充,也是城市文化、歷史在藝術上的反映。城市雕塑的公共性表達從形式到文化,從內涵到外延,從美化裝飾城市到象征城市的文化品位,其彰顯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公眾在意識形態和審美形態上也在發生著變化,從視覺享受的滿足逐漸追求精神的享受,對城市雕塑的公共性表達要求也隨之提高。因此,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即是其所代表的一座城市的文化、歷史、精神、地域特點,甚至是該城市或地區公眾的生活狀態。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具有特點的公共城市雕塑。
結語
“一個城市就像一本打開的書,人們可以在這里讀到它的目標和抱負,讀到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城市雕塑在這本書中,常常是至關重要的點睛之筆,城市雕塑可以集中凝聚一個城市的主導性格和基本精神,使城市空間頓時賦予了積極的內容和意義”(孫振華語)。城市雕塑具有公共性質,會給城市的發展注入強勁的文化元素和精神風貌,讓城市更具魅力,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雕塑創作者的藝術思想如何與公眾審美趣味、地區文化特色、歷史傳統等相融合,是決定一件城市雕塑能否被接受的決定性因素。正如吳為山所說的那樣找到公眾審美與高雅藝術的最佳結合點,也才能創作出能被人接受的藝術,城市雕塑亦如此。
作者:宗濤